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安徽省农科院创立之初4个专业所之一,主要从事蚕桑品种选育、桑树高产栽培、养蚕配套技术、桑蚕病防治技术、蚕桑综合利用、生物技术和等离子辐照技术在蚕桑上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蚕桑研究所下设养蚕育种研究室、桑树栽培育种研究室、桑蚕病理研究室、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成果推广应用研究室和行政办公室。全所现拥有固定资产千余万元,大型分析化验设备多台,是安徽省唯一从事蚕桑科学研究的单位。全所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8人。先后有2人5次赴日本进行研究与培训。2004年后有十多位外籍专家来所进行学术交流。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蚕桑所共获得44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项1个,省、部级奖项15个,厅(市、院)级奖项28个。在家蚕品种方面,先后育成华合×东肥、合成×754、若玉×826、九华×春早、皖珠×春明、皖夏二号、黄山×平湖、991×992、517×518等,家蚕新品种华合×东肥在20世纪60~70年代作为当家品种,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黄山×平湖为代表的家蚕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于2004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桑树品种选育方面,先后育成“麻桑”、“7707”、“华明桑”、“红星五号”、“皖桑一号”、“皖桑二号”等,其中皖桑新品种育成及示范推广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蚕桑所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天蚕丝质基因导入转基因家蚕的染色质遗传工程的研究”,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家蚕天然彩色茧研制与开发于2002年被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

“十五”起,蚕桑所科研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12项,省、市级项目91项,科研经费达到980万元以上,为蚕桑所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起,蚕桑所科技人员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2项,并在《蚕业科学》、《中国蚕业》、《北方蚕业》、《中国农学通报》等国内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此外,蚕桑所先后有3人6次获得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奖,1人获安徽省十大扶贫状元、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人获2003年度农业部科技下乡先进个人表彰。科技扶贫遍及我省大别山、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等蚕桑生产主产区,为安徽省农科院获安徽省“科技扶贫先进集体”称号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