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采桑子


1 词牌名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朱敦儒、欧阳修、冯延巳、晏殊、晏几道、苏轼、吕本中、纳兰容若、毛泽东等相关文学大家先后以采桑子为词牌作诗词。



^词牌简介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南卓《羯鼓乐》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尊前集》注“羽调”。《张子野词》入“双调”。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词牌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2 (南唐)冯延巳《采桑子》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评语

正当春花怒放,携手观赏时,失却了“游春侣”!独自寻芳的心情,纵有笙歌,也

不免愁肠欲断。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栊,更使人不堪思量。词中用“各自双双”反衬

人物的孤寂。“绿树青苔半夕阳”韵味无限,耐人寻思。全词情景相渗,构思新颖,风

流蕴藉,雅淡自然。体现了冯词的特色。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仅寓孤闷之怀。江左自周师南侵,朝政日非,

延巳匡救无从,怅疆宇之日蹙,“夕阳”句寄慨良深,不得以绮语目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触景感怀,文字疏隽。上片,径写独游之悲,笙歌原

来可乐,但以无人偕游,反增凄凉。下片,因见双蝶、双燕,又兴起己之孤独。“绿树”

3 朱敦儒《采桑子》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评析

此篇亦是作者南渡之后的作品。开篇直言自己乘舟南下,如旅雁孤云一般流落到了江南。一个“客”字,点出作者并未像当朝权贵一样,只管偏安江南,错把他乡当故乡。下句顺势带出故国之思,回首处仍可见中原万里的战乱烟尘,不由泪满巾袖。下片重在写景,然而景全是清冷之景。暮色四沉中,苍碧的山峦对着冷寂的汀洲,枫叶、芦根皆为深秋特有之物,令人联想起“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之句,且又是将落的一轮残日,无波的一汪静水--正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触目是这样萧瑟的秋景,萦怀是这般凄凉的冷泪,怎不愁损这背井离乡的去国人?全词流畅清丽,而又蕴涵着沉郁痛挫的情致。

4 (宋)欧阳修《采桑子》

(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解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红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垂柳纵横交错依然翠绿,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一阵东风吹来春雨,回到居室放下窗帘,细雨朦胧中,檐下那对燕子已双双归来,正呢喃软语,梳理羽绒。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写颖州暮春之景,层层皴染出一幅“残春图”。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在这寂静中诗人蓦然发现:暮春也有“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天然之美,闲静之境,也有陶渊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退隐田园之情韵。“双燕归来”则是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词既写繁华美景的失落,也写空静美景的发现,虽有惆怅,更多的是旷达,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高旷情致,充分展现了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

^注释

1.群芳:百花。

2.帘拢:窗帘。

(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注释:

1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2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3 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三)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赏析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前,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移守扬州,又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在仁宗嘉佑中,很顺利的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加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出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个人的感觉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后的生活。这一期间,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弱病残,更增添他的悲慨。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有因为对新法持有异议,收到王安石的弹劾。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至。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实无华,斩截有力。

此词下片成上片意脉,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逐渐变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感情却沉抑。词人一纵酒寻欢来慰藉余生,其中渗透着人生的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金觥:大酒杯)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更突出豪迈的气概。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里,”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呼应,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此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5 无名氏《采桑子》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鉴赏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与今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

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风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

不信,你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现在,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未尝没有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吧!

6 (宋)晏殊《采桑子》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鉴赏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澈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7 晏几道《采桑子》

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歌罢还颦。恨隔炉烟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鉴赏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

上片着力“泪”字与“颦”字。歌女的凄凉身世,痛苦心情,词人对她的同情和爱慕,都这里表达出来了。如俞陛云所说的:“不过回忆从前,而能手写之,便觉当时凄怨之神,宛呈纸上。”下片写别后相思,楼外柳、楼中人对举,全从倦客写去。过片两句,言自从分别过后,想那楼外垂杨,又该几度春天更换枝叶。“垂杨”,旧体诗词中,往往有着各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古来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因而见到杨柳便使人联想到别离;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几换青春”,犹言过了几个春天。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青春。”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绿,故云青春。词中说青春几回更换,语意双关,亦暗示人的年华渐老。“倦客红尘”,犹言红尘中之倦客,词人自谓。上与“别来”“几度青春”相应,飘零岁久,故云“倦客”;下连“长记楼中粉泪人”。“红尘”对照“楼中”,“倦客”对照“粉泪人”。“楼中粉泪人”,篇首所写初见时歌女形象,至此特再大书一笔,不但词的作法上做到首尾相应,思想感情上也是以初见时她的“泪粉偷匀”的情景最撼动人心,因而别来长记不忘。至此,作者对这一歌女的形象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8 苏轼《采桑子》


^概况


【作品名称】采桑子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苏轼

【作品体裁】

^原文


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势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


⑴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⑵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

⑶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

^背景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

^词牌


【采桑子】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多情多感仍多病, ⊙○○●○○●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 乐事回头一笑空。 ●●○○●●△ 停杯且听琵琶语, ⊙○⊙●○○● 细捻轻拢。醉脸春融, ●●○○,●●⊙△ 斜照江天一抹红。 ⊙●⊙○●●△

^鉴赏


这首《采桑子》是苏轼的即兴之作,虽不尽完美,却显示了他的素养与才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仲冬,即1074年冬,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即现江苏镇江市,与孙巨源、王正仲甘露寺多景楼集会。席间有色艺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周围是晚霞夕照中愈显奇丽的美景,于是孙巨源请东坡临景填词。东坡应约写下了这首《采桑子》,另作了一首名为《润州甘露寺弹筝》的诗。

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作者简介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9 吕本中《采桑子》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鉴赏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10 辛弃疾《采桑子》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11 纳兰容若《采桑子》

(清) 纳兰容若

(其一)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其二)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

纳兰容若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

纳兰容若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

纳兰容若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采桑子

纳兰容若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采桑子

纳兰容若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采桑子

纳兰容若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12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近代)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鉴赏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13 陈小艺主演电视剧《采桑子——妻室儿女》


^故事梗概


电视剧《采桑子——妻室儿女》讲述了北平城里,满清皇室宗亲金载源一家在中国百年历史中的家族沉浮,全景式再现了钟鸣鼎食的皇族世家在时代暴风雨中衰微没落的经历,展现了金家十四个子女,在历史大潮中对于自己命运的选择、挣扎和反抗。

该剧形象地将中国近代百年的风云变幻浓缩其中。表现了曾经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在时代大潮中裹挟前行的复杂心态,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巨大变迁和沧桑历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风云际会中的传承、断裂和嬗变。

日伪占据时期,北平城,一场名媛义演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大清的皇室宗亲金家一向诗书传家,在纷繁的乱世中也尽量保持着一份高门大第的从容。金家长女舜锦醉心于自己喜爱的程派青衣艺术,只为京剧而活,偏偏要被嫁入土匪出身的警察署长家。署长怂恿舜锦参加北平的名媛义演,舜锦由此结识了会拉胡琴的太平间杂役董戈,董戈用最朴素的道理帮助舜锦一举在义演上技压群魁,名震京城。但两个暗生情愫的人却上了小报的绯闻报道,董戈被迫远走他乡,舜锦也在无奈中嫁给了早已有了德国情人的署长儿子,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金家的老二、老三、老四同时爱上了演文明戏的小明星黄四咪,三个人较着劲讲排场,没钱了就偷卖家中的古玩,以此讨好黄四咪。情痴老二甚至从穷亲戚顺福手中借枪,带着黄四咪外出打猎。事情败露后,三兄弟在父亲的威逼之下相互揭发,从此三兄弟祸起萧墙,不相往来。文革中,他们被迫互相咬扯,致使老二最终衔恨上吊自杀。

老五舜锫的书法和京戏名满京师,却偏要戏谑人生,放浪形骸,宁作烂乞丐也不当贵公子。多年后老五的遗腹子金瑞无意中发现父亲装乞丐时用的破碗竟然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枢府瓷。为了鉴定这只碗,金瑞找到了三大爷舜錤,没有料到舜錤却拒不承认小碗是老五的私物,金瑞一气之下把三大爷告上了法庭。

次女舜镅曾是金载源的心头最爱,却爱上了和金家一墙之隔的沈端方。但沈端方不仅是金家政敌之子,沈父曾经报复金家,活活气死了金家祖母,沈端方本人还是一个为金家人所不齿的商人。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舜镅被逐出家门,成了金载源抹不去的苦痛。 四女舜镡和建筑世家之子廖世基因为共同痴迷于建筑而相知相爱,计划着一起出国学建筑。不料日本人看上了廖家的隆胜木场,廖父悲愤下撒手人寰。廖世基只好退学打工。舜镡无奈孤身远赴德国。舜镡留学归来,廖世基早已娶妻生子,舜镡顿感物是人非,两个人在世事变迁中百感交集,一个青梅竹马的旧梦在舜镡心中长存。

五女舜铃嫁给了金太祖的29代孙完占泰,生活富裕,完占泰生性散淡,好谈老庄,每日里热衷于炼丹酿酒,学习道家法术,却害的金家几乎断子绝孙。五格格感觉到了生活的了无生趣。解放军进城,舜铃通过与放牛娃出身的解放军连长王存的接触,最终理解了生活真正的意义,成为家族里第一个敢于提出离婚的人。

父亲金载源的六子舜针生而有角却不幸早殇,父亲时常带着七女丫丫去雀儿胡同看望宫廷裁缝谢子安的遗孀谢娘。父亲在谢家一反常态,事事亲历亲为,事无巨细都妥帖安排,并对顺针无比关爱。母亲从丫丫身上的气味发现端倪,果断地拆除清理了金载源的自由天地。

早年间仓皇逃往台湾的大哥舜铻即将归国,他早年反叛皇族成了国民党军统显赫一时的人物,是老一辈眼里的“忤逆”分子,为了前程,他杀害了共产党员的三妹,抢走了老七的未婚妻。此次他的归来,给整个家族又带来了轩然大波。

金载源当年藏匿的一个锦盒无意中出现在金家后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对这个神秘的锦盒充满了各自的幻想。但打开锦盒之时,众人才发现锦盒内珍藏的竟然是金载源十三个儿女早年的胎发,是金载源那份恒久的父爱。

^主创人员


原 着:叶广芩 著名作家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编 剧:林汝为著名编剧 词作家 孟昭文

总导演:林汝为 国家一级导演 代表作:《四世同堂》《便衣警察》《苍生》等。

民俗顾问:李滨声 著名画家 民俗专家

出 品 人:王 刚 肖 白 石永怡

总 监 制:秦祥士

总制片人:马建安

制片人:刘 飒

主演:王继世 饰演金载源

连丽如饰演大太太瓜尔佳氏

张 岩 饰演二太太

娜仁花 饰演母亲(三太太)

雷镇语饰演金舜铻(老大)

高 冰 饰演金舜镈(老二)

张嘉译饰演金舜錤(老三)

龙沐春 饰演金舜镗(老四)

刘 波 饰演金舜锫(老五)

杜 鹏 饰演金舜铨(老七青年)

刘 钊 饰演金舜铨(老七老年)

吴浩杰 饰演张顺针

吕 洋饰演金舜锦(大格格)

马 静 饰演金舜镅(二格格)

杨圣文 饰演金舜钰(三格格)

何 苗 饰演金舜镡(四格格)

黄维娜 饰演金舜铃(五格格)

湛雅舒 饰演金舜镘(六格格)

陈小艺饰演金舜铭(七格格)

刘佩琦饰演完占泰

张子健饰演廖世基

王长立 饰演顺福

马 宁 饰演刘妈

吴 杰 饰演厨子老王

李振起 饰演看门老张

刘跃军 饰演王存

黄齐峰 饰演董戈

王 涛 饰演金瑞

苏秋冬 饰演谢娘

高 倩 饰演王玉兰

李小强 饰演发财

赵 阳 饰演金昶

李明珠 饰演宋氏

陈笑非 饰演宋家驷

谭小燕饰演狼伊雁

^分集剧情


第1集

日本人进了北平,前清镇国将军金载源家里依旧歌舞升平。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老舅一心攀高枝,要把大格格舜锦说给汉奸警察署长宋宝印的三公子。正福晋瓜尔佳氏虽然鄙夷对方土匪出身和汉奸的路子,心里却举棋不定。金家的兄弟姐妹闻听此事个个义愤填膺,大觉耻辱。 金载源对此却不置可否,他倒是操心老大和三格格,一个跟着国民党,一个跟着共产党,虽说都反日,可总是说不到一起。 宋三公子宋家驷是德国医院的副院长,早已有了情人,是医院里的德国护士。署长夫人宋氏是个一句话不对劲就放枪的悍妇,她倒是很愿意巴结金家这样的世家。 让人奇怪的是,大格格金舜锦对自己的婚事完全不予理会,她只想着要把程派的青衣唱好,只要不打扰她唱戏,嫁给谁似乎都跟她没关系。在枪子儿、厚礼和舅爷巧舌如簧的播弄下,亲事就算定了下来。 宋氏献媚,邀请金家人去听戏,正福晋觉得她太可笑,因为金家人从不到戏楼子去听戏,想听名角就请过来唱堂会。

第2集

宋家人非要给大格格过生日,正福晋打算让自家的弟子们凑台戏,可大家谁也不肯给警察家的“傻娘们”面子,纷纷装病害牙疼。老大最终提出要金宋两家同台竞技,众人纷纷叫好,等着要看警察家的笑话。 三格格力劝大姐退了这门婚事,大格格却嫌她烦得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要老七帮忙吊嗓子。 生日宴会上,披金挂银的宋氏拉着大格格的手大加赞赏,出语恶俗,臊得大格格满脸通红,仿佛受了天大的侮辱似的,连未来婆婆送的翡翠戒指都扔给了看门的老刘。宋家三兄弟的德语二重唱在宴会上博得了满堂喝彩,这让金家的弟子们很是气愤。 对京戏一窍不通的宋家公婆不懂装懂,乱点一通,这可气坏了热爱艺术的大格格,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不懂戏。大格格赌气唱了一出《宇宙锋》,含沙射影,宋家公婆听不出好歹,只管跟着乐。 老七心里替大姐的婚事着急,却又说不上话,三娘陪着他叹气。 北平城要举办名媛义演,宋家人竭力撺掇大格格参演,因为这样才能抬高宋家的社会地位。

第3集

宋家给大格格送来一大堆人参熊掌补身子,金载源和正福晋哭笑不得,大格格则是懒得多看一眼。 急公好义的老五淘换来一出《锁麟囊》的戏本换了大姐一堆人参,转手就送给了泥瓦匠朋友帮老爷子救命。 金载源的二房太太张氏,是清朝三朝元老张廷玉的后人,书香门第出身,但身体一向孱弱,二娘过生日,金家子弟粉墨登场为她献艺。三格格看不惯家里的歌舞升平,更看不惯老大舜铻的虚伪。舜铻告诫三格格要认清形势,不要走错路。 书画和胡琴在金家最好的老七,为众人的京戏掌琴,却一见大格格出场就紧张,调错了琴调,这下可惹恼了大格格。她当即把老七轰下台并发誓今后再也不唱戏,金家里没人能劝得住。 听说大格格因为没琴师就不唱戏了,宋氏发起了邪火,她认为有必要管教管教这个儿媳妇。宋家驷病急乱投医,想起了医院太平间的杂役董戈。宋氏带着董戈到金家试琴,众人根本不拿董戈当回事,惟有大格格听出了其中的奥妙。

第4集

董戈坚持要大格格每日早起吊嗓子,大格格不愿吃苦,董戈却毫不让步,他身上的倔劲让大格格心里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董戈每日都要长途往返。三娘于心不忍,暗自赞叹他的孝心。二娘说,董戈的琴声幽咽婉转里透着刚强、透着气魄、透着学问,就是没有俗气! 三格格上街发传单被探子盯上,警察顺福为护三格格而挨了打。老大要替三妹开脱却没能得逞。关键时刻宋署长出现,三格格得以脱身。金载源为三丫头的未来愁眉不展。 大格格对自己的天分志得意满,董戈给他泼凉水,并劝她应该精益求精,最好到野外吊嗓子。大格格为此发起了脾气,立即轰走了董戈。 金家人纳闷董戈怎么惹恼了大格格,宋氏听说大格格又要撂挑子便着了急,她借着送行头的机会上门探消息,没想到大格格根本不愿见她。 没了董戈的琴声,大格格有些六神无主。三娘念起了董戈的种种难得之处,大格格不禁动容,对董戈的越发想念。

第5集

宋氏一心要给大格格示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出于对宋氏的厌恶,大格格索性改了义演剧目,让宋家精心购置的行头没了用场。 没有了董戈的琴声,大格格心情落寞,对于自己的执拗心生悔意,推掉了一切的应酬和堂会,逼迫家里想办法请回董戈。 老七去请董戈,正好遇见董戈被人欺负,他上前抱打不平,董戈为此心存感激。 董戈回到了金家,大格格默默地接受了他的建议,两人天天跑步到野水边吊嗓子,三娘心疼大格格,给她找来了三格格的网球鞋,大格格心中十分温暖。 在董戈的引导下,大格格不仅对京戏的理解踏上了一个新境界,就连原先的孤傲之气也减了不少,周围人暗暗称奇。 董戈从正福晋赠送的旧衣物中翻出了一件翡翠,赶忙连夜送回金家,金家人由衷敬佩董戈的人品,却又感慨于他的命运。 宋氏到医院探望儿子宋家驷,不料却撞见了宋家驷正和德国护士情人亲热。宋氏大发雷霆。提醒宋家驷在义演即将开始的脊骨眼上,不要惹事,更要对董戈设法安抚犒劳。

第6集

名媛义演即将开始,宋家驷派人送来了戏单,对手们一个个都是名家高足,老七认为应该把董先生报为大格格的师承,当即招来正福晋一遭训斥。 听说参演的对手大有来头,大格格有些底气不足,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野水塘边,董戈耐心开导并鼓励大格格,帮助她重拾信心。大格格痴痴地看着董戈,董戈不敢和她对视…… 义演开始了,舅爷和老四上下打点剧务人员,唯独不把董戈算在分内。在董戈的导演下,大格格在义演中一改名媛们在场上撒娇摆阔的陋习。她神曲般的唱腔和董戈天籁般的琴声珠联璧合,大放异彩,一时间倾倒了百余万京师官民。 金宋两家大摆宴席为大格格庆功,有人求大格格赏戏,众人这才发现席上少了琴师董戈。署长夫妇大骂董戈,大格格被气得眼泪直打转。 大格格夜访董宅,这才第一次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穷苦的人家,她的心剧烈地疼了起来。为了董戈的事,一向不问凡事的大格格和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第7集

董戈被宋家炒了鱿鱼,衣食无着,金家在大格格的坚持下仍旧聘着董戈操琴。可谁也没想到,日子一久,两人竟上了小报的桃色新闻。宋家人大发雷霆,逼着金家要完婚。大格格对此根本不理会,她现在的心里已经只有董戈了。可自从两人的消息见了报,董戈就消失了。 大格格失魂落魄,到处寻找董戈。然而董戈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宋家驷在新婚之夜就撇下新娘子去和情人幽会,正福晋和金载源这才悔恨不已。大格格反倒懒得理会这些俗人俗事,每日里依旧到野水塘边吊嗓子,那分明是对董戈杜鹃啼血般的呼唤。 日本战败,宋家驷带着他的德国情人逃跑了。宋家立即成了被清算的对象。老大带人杀进宋家接收了日伪逆产,只留给大格格一处容身的厢房。大格格拒绝搬回金家,因为她的小屋离河边近,她要去那唱戏。金家人只好有一搭没一搭地接济着大格格的生活。 大格格的儿子七八岁的时候终究还是得了猩红热死了,大格格唱着《黛玉葬花》把儿子埋在梅树下……

第8集

金家看坟的老刘的侄子顺福是警察,金载源对于他出入金家很是讨厌。可金家的哥几个却和顺福很要好,原因是顺福腰里别着一把枪。顺福一来,老二老三老四就端着枪四下里乱瞄,吓得街坊四邻不敢出门。 顺福怂恿金家兄弟认识了演文明戏的黄四咪和柳四咪。柳四咪和老七情投意合,老二、老三、老四则拼命地争抢黄四咪。老五拿戏说事,说金家出了三只金钱豹,一心要娶美娇娘,说媒的顺福就是戏中那只五百年前的黄鼠狼。三兄弟为讨好黄四咪,比着讲排场,没钱了就偷卖家中的古玩。老三的太太知道后非但不生气还认为大户人家的爷们捧戏子是给宅门争光。 老二借了顺福的枪带着黄四咪出城去打兔子,回来却听到老四告密,说老三早就和黄四咪在六国饭店开过房,兄弟三人打作一团,砸东西比狠。 顺福逢人便说老二没还他的枪,老二坚持说还了,此事便成了一桩无头公案。 美国兵强奸了北大女学生,三格格舜钰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老大舜铻对此强烈不满,兄妹俩陷入敌对状态。

第9集

金载源在琉璃厂发现了自家的东西,十分生气。掌柜的供出了顺福,没想到顺福死不认账。老二、老三、老四、老七被拘在花厅里接受家法处置。三娘不忍心哥几个受罚,却又没奈何。 弟兄四人死不开口,金载源只好各个击破。于是老三揭发了老二,老二又供出了老四,只有老七最老实,只送了一个均窑大红双耳瓶给柳四咪当了定情物。 老三受了处置,三太太静蕴不乐意了。她公开反对金载源的所谓齐家之道,指出真正的大盗是老大舜铻。金载源被气得直哆嗦。老大为了当官,把家里珍藏的字画都送了南京的要员,金载源不齿于儿子的这种行为,父子俩爆发了争吵,老大宣布要离开这个家。 顺福丢了公差,只好在坟地里烧窑。他烧的碗笨头笨脑声音脆,老七经常带着七妹耗子丫丫去进货。顺福的日子很凄惶,三娘经常接济他。顺福对金家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 文革开始了,顺福因为穷出身而戴上了红袖章,他到金家来讨春饼却没吃着。顺福变了脸,他告诉三娘,自己是来找老二要枪的。

第10集

按顺福的说法,黄四咪是国民党特务,老二、老三、老四已经被她发展成了三青团,所以必须交代清楚。 金家立即召开家庭会议,可是谁也拿不出主意。老二不肯相信黄四咪是特务,反倒说她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惟一让他动心的女人。 顺福和金家哥仨一齐受到了审讯,金家三兄弟再次上演互相揭发的闹剧,大家交代的情节也越来越荒唐。老四的供词最为离奇,简直就是在编戏,而且一次和一次不一样,连造反派也被弄糊涂了。 批斗大会在戏楼胡同里召开,老二游街回来的当晚就自缢身亡了,这起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大案到此不了了之。老三和老四自此反目成仇。 七十年代末,已经年近三十的七女舜铭从外地返京,恰逢母亲正在为老七舜铨张罗婚事。对方是一名织袜女工,名叫李丽英。 舜铭去请老三、老四,可是两人死也不肯回老宅。婚礼只好改在女方家里举行。 老三和老四一见面就为老二之死吵了起来,吵到兴致高涨时还摔了李家一只暖壶。大家不欢而散。

第11集

三娘为他们兄弟之间没有了手足情谊深感痛心,一段故去的历史浮现在她的心头…… 金载源来到东岳庙写生,邂逅了年轻健美的三娘,三娘成了金载源笔下的模特。庙里的老道托金载源给姑娘找个人家,老舅觉得没人比金载源自己更合适了。三娘直到进了金家的的大门才知道自己被说媒的老舅给蒙了。原来,金载源比母亲大了近二十岁,而不是此前说的六岁。三娘用绝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母亲的劝说让她不得认了命……。 三娘决心解开哥几个之间的疙瘩。她邀请老三、老四和顺福立春那天到老宅吃春饼。并让老七锯掉了当年老二上吊的桑树。老三和老四都没有明确是否回家,顺福似乎对母亲现在才请他吃春饼颇有怨言。 立春很快就到了,众人聚在一起,虽心有芥蒂,但都努力将恩怨统统忘却的努力。令人吃惊的是,顺福和盘托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秘密。原来,关于黄四咪是特务和老二借枪未还的事情其实都是顺福编造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那次他到金家讨春饼却没有吃着……

第12集

二格格的儿子沈继祖找到七格格舜铭报丧,舜铭这才知道那位早已被金家人从记忆中抹去了的二格格金顺镅,竟然到死也没敢忘记自己是金家人,而且一生恪守家规祖训,并以此化育后人…… 二格格舜镅是金载源的心头最爱,被父亲称作是王母娘娘驾前的玉女。情窦初开的二格格喜欢上年轻英俊的沈瑞方。

沈家和金家一墙之隔,他的亲生父亲是袁世凯身边的相公军官田桂卿,养父为沈致善。沈瑞方真心地爱着舜镅,但却对两人的未来充满忧虑,他向二格格讲起了两个家族的一桩桩旧事…… 金家大伯和沈瑞方的养父沈致善一同为袁世凯效力,两人在天津为袁筹集巨款,立下大功。沈致善是袁世凯的大管家,权势炙手可热,可金家人偏偏不买他的帐。金家后院里,趴在墙头的沈致善为金载源的唱功叫好,却为金家母子不齿,引来了金家母子的反唇相讥。沈致善为此怀恨在心,决定假手金家祖父镇国公进行报复。

第13集

金家祖母之弟为蒙古扎萨克多罗亲王,爵位高于镇国公,金家显得“阴盛阳衰”,镇国公对此耿耿于怀。沈致善设局用测字之术说中镇国公心事,并献上歌女随风,声称可化解金家的阴盛阳衰之相。此事在金家掀起了轩然大波,金家人自此越发痛恨沈致善。 老三和二格格是一奶同胞,却恪守旗人仇商观念,坚决反对二格格和经商的沈瑞方来往,二格格却偏偏处处维护沈瑞方。两人经常通过后花园的角门约会,日渐情坚。刘妈告诉二格格如此下去将有大祸,并再次讲起两家人的旧事…… 金家大伯和沈致善带着相公军官田桂卿回家,惊动了金家上下,金载源感到莫大的耻辱。身为诰命夫人的金家祖母对儿子要拥立袁世凯的做法无比痛心,并再次告诫儿子不允许和沈致善田桂卿之流来往。

不料金家大伯却依然我行我素。虽然当时的形势让金家大伯在政治和经济上博得了大彩,殊不知,却为整个家族埋下了祸根……

第14集

金家大伯和沈致善、田桂卿打得火热,在拥立袁世凯登基的过程中,田桂卿出卖了袁世凯,招来杀身之祸。金家大伯和沈致善因“劝进”有功而获得袁氏颁发的文虎勋章。两人前来金家报喜,没想到却气死了金家祖母。金沈两家因此成为世仇。 沈瑞方向二格格历数往事,忧心忡忡。二格格表示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放弃。 金载源对二格格的事越来越头疼,他拜托老友向天津完颜家提亲,想把二格格嫁给完颜占泰。完家老爷子满腹心机,单单相中了五格格舜铃。二格格不满于父亲的专制,扬言要学娜拉,金载源勃然大怒。 沈瑞方正式请来郝爷保媒,向金家提亲,却更加触怒了金载源。金载源传来家法处置二格格。刘妈于心不忍,偷偷放跑了二格格,二格格从角门跑到了沈家。 老三追赶二格格和沈瑞方打了一架,可二格格铁了心要嫁沈家。金载源下令封了角门,把二格格逐出家门,永远不许二格格再回金家。

第15集

老三的太太死了好几年了,三娘和刘妈急着为他张罗亲事。听说对方是商人家出身,老三死活不答应,他坚守旗人饿死也不经商的祖训,绝对不和商家结亲。 二娘去世了,刘妈要回老家,老三把母亲留下的金镶珠石云蝠帽饰送给刘妈,刘妈知道这是宝贝,坚持要留给二格格。 八十年代初,七格格舜铭来看望三哥。

老三生活窘迫,他还恪守着旗人不能经商的旧观念,因为收了别人的文物鉴定费而疑虑重重。 若干年后,当舜铭再来到老三家时,发现三哥已经俨然成了富人。老三闻听二格格去世不胜悲痛,但他仍然拒绝去看二格格,老三托舜铭将母亲留下的金镶珠石云蝠帽饰转交二格格后人,引起儿子金昶的不满。在老三家里,顺铭意外目睹了老三利用专家的身份和儿子上演双簧蒙人财货的过程,不禁愕然。 二格格葬礼上,沈继祖把帽饰交还给金昶,令后者大感意外。墓碑上的照片中,二格格和沈瑞方与眼前的这群人隔世相望,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安详……

第16集

六岁的七女丫丫每年都要和一批年货一起被送到赫尔扎布王爷府上。王爷府里住着舅太太和舅姨太太。丫丫的作用就是替代他们跑掉的儿子宝力格尽孝。每次去王府之前,丫丫都要接受父母严格的礼仪训练,因为在两位老王妃面前是千万不可失礼的。 年幼的丫丫极不情愿去那个阴森森的地方,繁琐的礼仪,两位老太太的唠叨都让丫丫倍感压抑。金载源为哄女儿开心,便讲起了舅姨奶奶狼伊雁和舅爷爷扎萨克多罗亲王的故事…… 内务府掌仪司员外郎狼士宣学识渊博,秉性耿直,为此招致了上司的嫉恨。上司派遣狼士宣去蒙古公干,却又偏不给安排经费助手。金家祖母得知后托狼士宣为其弟蒙古亲王扎克萨多罗亲王捎东西,狼士宣为此发起了愁。女儿狼伊雁闻知此事后决定女扮男装陪父亲去蒙古。 在美丽的蒙古草原,狼伊雁因一次意外事件而结识了英俊倜傥的扎萨克多罗第八代亲王赫尔扎布,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

第17集

康熙帝陵前的隆恩殿着了火,掌仪司郎中难逃其咎,惊恐之间,郎中想到了本与此事无关却和自己一直不合的狼士宣,他要让狼士宣为自己背黑锅。 蒙古草原上,亲王府向狼家求婚,狼家父女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幸福当中。亲王府为两人举行了盛大的订婚仪式,恰在此时,郎中带人前来缉拿钦犯狼士宣。 赫尔扎布亲王猜出此事有人作祟,但却无法违抗圣命。为了让狼家父女不在途中受苦,亲王毅然决定陪同他们一起进京,狼伊雁深受感动。 赫尔扎布亲王欲救狼士宣,他到金家向姐姐求助,金家祖母也拿不出好办法。她劝弟弟要么忘了狼伊雁,要么等待改元大赦。 掌仪司郎中生怕亲王插手抖出真相,他暗中买通李莲英让慈禧为亲王赐婚,以绝亲王对狼伊雁的感情。瑞郡王府的六格格被赐给了亲王。赫尔扎布亲王万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六格格声明不去蒙古,她要父亲在京城为亲王盖王府,瑞郡王被吓了一跳,因为这是不合祖制的事。

第18集

狼士宣父女被判发配宁古塔,狼伊雁也得知亲王被老佛爷赐婚,内心苦涩。动身前夕,亲王赶来送行,他决心帮狼家翻案,两人隔窗话别,心如刀绞。 瑞郡王上下打点,亲王府终于盖起来了。赫尔扎布留在北京学习政务,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和信任。 狼士宣在流放地卧病在床,幸亏女儿照料周到,这才慢慢缓过劲来。父女俩人逐渐适应了流放地的生活,只是狼伊雁对亲王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痴情男女,天各一方却心有灵犀。 亲王和瑞郡王的六格格成了亲却拒绝圆房,他决定前往宁古塔寻找狼伊雁。 宁古塔当地的恶霸“天霸王”要强娶狼伊雁,狼伊雁以死相抗。危急时刻,赫尔扎布亲王赶到,救下了狼伊雁,两人在宁古塔完婚。赫尔扎布发誓要想尽办法救出蒙冤的狼伊雁一家。 亲王回到北京才知道慈禧和光绪已于日前离世,他当即上书摄政王为狼家喊冤,结果又一次被掌仪司郎中做了手脚,赫尔扎布大怒,发誓要抗争到底,还狼家清白。

第19集

历尽磨难的狼伊雁最终走进了亲王府,可是迎接她的却是弥留之际的赫尔扎布…… 丫丫来到亲王府,她周到的礼数得到了舅太太的赞许,谁知临了却被舅太太一句“小处不能姑息”憋得尿了裤子。舅太太房里的电话连着皇宫,虽然皇上此时早已被赶出了皇宫,可她还在“随时候着”。 舅姨太太狼伊雁看见丫丫就想起宝力格,说起黄鸟就想起被关在金家后院的姨太太随风,年幼的丫丫一点也不明白老太太在说什么。 宝力格是两位王妃按照亲王的遗嘱收养的蒙古族儿子。蒙古大喇嘛原本打算把头人的儿子推荐给王府,却被舅太太泼了冷水。狼伊雁从随行的奴才中发现了酷似亲王的宝力格,遂把宝力格收为养子,破坏了蒙古大喇嘛的奸计。 舅太太用严格的礼教训练宝力格,舅姨太太则教给他知识。宝力格能记住知识却记不住吃饭时不能吧嗒嘴,终于有一天,舅太太的一个巴掌打跑了这支草原上的野马驹。每年除夕,王爷府都在等着两个人回家,一个是赫尔扎布,一个就是宝力格……

第20集

丫丫在王府过年,需要代替已经离家出走的宝力格完成一系列的大礼,丫丫也在完成这些活的过程中渐渐从侧面了解了这个离家出走的表舅生动的一面,更和冷冰冰的两位老王妃渐渐产生了感情,对两位舅太太牵挂一生。 几十年后,全国解放了,老四突然得知了宝力格的消息,他已经当上了局长。两位老王妃闻讯异常高兴,狼伊雁说死前要是能见儿子一面也就心满意足了。 老四和舜铭捧着赫尔扎布亲王的金封册去见宝力格,不料对方却否认自己是他们要找的人。狼伊雁坚信他就是自己的儿子宝力格,而且从此精神大振。 政府给舅姨太太发了生活补助,她却说这是宝力格托街道照顾她的。政府停了舅姨太太的生活补助,她却当上了文史部门的特聘顾问。动乱年代里,门外天翻地覆,舅姨太太却不心慌,因为她的儿子是共产党。 文革过后,宝力格从蒙古草原发来的汇款单为舅姨太太一生的思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幸福地过世了,活了一百岁。

第21集

四格格顺镡过世了,身后留下遗言,自己的墓穴要让廖世基来选。女儿夏樱不明白搞了一辈子科学的母亲为何要让一个风水先生来确定自己的葬身之处。夏樱的疑惑勾起了七格格舜铭对于四姐的回忆…… 皇家建筑世家传人廖先生正在帮金家修缮房屋,四格格顺镡和廖家之子廖世基相谈甚欢,因为两人共同痴迷于建筑。

廖家当年风光的时候曾借给朝廷八十万两白银帮光绪帝修墓,金载源戏言要以四格格为抵押向廖家借银八十两,廖父听出了话中深意,十分高兴。 四格格和廖世基计划着一起出国学建筑,两人对美好的未来无限憧憬。 日本人盯上了廖家的隆盛木场,派出汉奸和廖家谈工程。廖父拿不定主意,找金载源商议。金载源从川岛芳子的宴会上打听到了内幕,连忙告知廖家,但廖父此时已在对方的威逼下骑虎难下。 得知两家人准备两人出国留学,廖世基高兴极了。他带着四格格来到东陵,两人手捧丁香花,在佛祖面前定下盟约。

第22集

日本人对隆盛木场步步紧逼,廖家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廖父为此担心不已。 廖世基和四格格忙着制作故宫角楼模型,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廖世基对于建筑充满哲理的理解让四格格耳目一新,两人越走越近。金家众人里除了刘妈反对外,金载源和二娘等人都觉得四格格和廖世基之间会成就一段好姻缘。 日本人诬陷廖家的工程以次充好,查封了隆盛木场,廖父经受不住打击撒手人寰,廖母也在惊痛之下一病不起。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击垮了年轻的廖世基。 为了照顾病中的母亲,廖世基退了学去打工,并婉拒了金家资助他去留学的好意。四格格面对这一切十分伤心,廖世基鼓励她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 四格格孤身远赴德国留学,廖世基时刻关心着她却从不去信,他不愿意四格格受到自己的干扰。他深知自己和四格格已经成了两条路上的人。 金载源一则爱惜廖世基的才华,二则不屑做嫌贫爱富的小人,因此坚持当初对廖家的许诺。郝爷劝他多替廖家的实情着想,金载源感慨万千。

第23集

得知郝爷给自己提了亲,廖世基的心剧烈地疼痛起来,他捧着四格格的照片潸然泪下。

转眼之间,廖世基已经成家生子,儿子廖大愚已经六岁,和金家的七女丫丫做了同班同学。丫丫听大人说四姐本该是廖大愚的妈,所以就一心盼着四姐回来,自己好给廖大愚当小姨。

四格格在德国留学八年,解放前夕学成归来,但生活中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一心要做廖大愚小姨的丫丫,跑到廖家向廖大愚通报消息,廖妻得知此事后打翻了醋瓶。廖世基对此坦荡而平和,他要丫丫带话给四格格“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刚刚回到家中的四格格闻言黯然神伤。

四格格前去看望廖世基却被廖妻奚落了一通,两人在尴尬中结束了多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四格格理智而清醒,她开始暗中安排自己的婚姻。

廖大愚生怕四格格给自己当妈,因此想方设法地要证明她的学问不如自己的爸爸。丫丫当然不肯承认,结果两个小人儿无意中倒成了四格格和廖世基的传话筒。

第24集

解放后,舜镡当上了建筑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此时的她已经打理完了结婚生子等事务,正是大干一场的时候。

设计院承担了维修东直门城楼的任务,担任施工的是廖世基所在的施工队。虽然没去现场,廖世基却将城楼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同事们大感惊奇,领导却认为他不求进步,净讲封建迷信。

东直门城楼维修工作遇到了难题,舜镡来向廖世基请教却被廖妻堵在了门外。丫丫帮四姐传递情报,两人终于见了面。廖世基一语道破城楼维修中的玄机,令舜镡大为钦佩。而廖世基对于名利的淡泊更让她震动。

^分集介绍


第一篇【我的大姐】

第一集

1939年,前清皇室宗亲金载源家里依旧歌舞升平。金家的大格格酷爱程派青衣,而老舅从中做媒,把大格格说给了汉奸北平警察署长宋家的三公子。

大格格的生日堂会上,宋太太出语恶俗,惹恼了清雅的大格格,大格格赌气唱了一出《宇宙锋》,含沙射影骂了未来公婆。北京要举行名媛义演,宋家人竭力撺掇大格格参演,以装门面……

父亲金载源的二房太太张氏过生日,金家老七操琴疏忽出错,却惹恼了大格格。她发誓没有琴师不在唱戏。

听说大格格因为没琴师就不唱戏了,宋太太大发雷霆。宋公子病急乱投医,想起了医院太平间的杂役董戈。

第二集

宋太太带董戈到金家试琴,众人不拿董戈当回事,董戈却被大格格留了下来。

董戈坚持要大格格每日早起吊嗓子,大格格不愿吃苦,董戈却毫不让步,他身上的倔劲让大格格心里有了一丝异样。

共产党员三格格上街发传单被汉奸探子盯上,老大上前帮忙和侦缉队扭打起来。关键时刻宋署长出现,三格格得以脱身。

为了照顾病重母亲,董戈每日都长途往返。三娘于心不忍,暗自赞叹他的孝心。三娘准备为董戈做几双鞋。

大格格对自己的天分志得意满,董戈给他泼凉水,并劝她应该精益求精,最好到野外吊嗓子。大格格为此发起了脾气,轰走了董戈。

第三集

宋太太为了巴结大格格专程在苏州定做了行头,却碰了一鼻子灰。

没了董戈的琴声,大格格有些六神无主。三娘念起了董戈的种种难得之处,大格格不禁动容,对董戈越发想念。对于自己的执拗心生悔意,推掉了一切的应酬和堂会,逼迫家里想办法请回董戈。

董戈回到了金家,大格格接受了他的建议,两人天天走到野水边吊嗓子,在董戈的引导下,大格格不仅对京戏的理解踏上了一个新境界,就连原先的孤傲之气也减了不少,周围人暗暗称奇。

董戈从正福晋赠送的旧衣物中翻出了翡翠,连夜送回金家,金家人不由得敬佩董戈的人品,却又感慨于他的命运。

第四集

名媛义演即将开始,宋公子派人送来了戏单,对手们一个个都是名家高足,金家上下为大格格的出场顺序和其他对手的强劲着急。三格格却趁机给众兄弟讲解抗日大义,灌输革命思想。

听说参演的对手大有来头,大格格有些底气不足,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野水塘边,董戈耐心开导并鼓励大格格,帮助她重拾信心。义演开始了,老舅和老四上下打点剧务人员,一通忙活,唯独没有把董戈算在分内。在董戈的劝导下,大格格在义演中一改名媛们在场上撒娇摆阔的陋习。她神曲般的唱腔和董戈天籁般的琴声珠联璧合,大放异彩,倾倒了百余万京师官民。

第五集

金宋两家为大格格庆功,粗俗的宋太太让大格格格外不适,而此时饭店经理来求大格格赏戏,众人这才发现席上少了琴师董戈。宋家夫妇大骂杂役董戈,大格格气愤不已。

大格格为了感谢董戈,夜访董宅,为董家的贫穷所震惊。而此时董戈被宋家父子辞退的消息传来,大格格忧心忡忡。

为了董戈,大格格和大福晋爆发争执。董戈被宋家炒了鱿鱼,衣食无着,金家在大格格的坚持下仍旧聘着董戈操琴。可两人竟上了小报的桃色新闻。

宋家人对于金家仍在聘用董戈不满,宋太太找上门来要求尽快完婚。大格格的心里却已经只有董戈了。此时董戈就消失了。

第六集

董戈的消失让大格格茶饭不思,大福晋很担心,派老五去打听董戈的事情。老五误事晚归,彻底惹恼了大格格。

大格格和老七去了董戈家,发现董戈家已经人去楼空,大格格失魂落魄,到处寻找董戈。然而,董戈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金宋两家热热闹闹的给大格格和宋公子举办了婚礼,而失魂落魄的大格格此时还在人群中寻找着董戈。

宋公子在新婚之夜就撇下新娘子去和德国情人幽会,大格格愤而出走。母亲大福晋和父亲金载源这才发现大错铸就,为时已晚。做媒的老舅更是把一腔怒火发泄到风流的宋公子身上。大福晋为了大格格的事情一病不起。

第七集

抗战持久阶段,三格格投身抗日事业,在北平办药材,送药棉,善良的三娘也在暗处帮助三格格。

宋公子和德国情人私奔去了德国,大格格产下一子,每日里依旧到野水塘边吊嗓子,独自过着只有戏的生活。而大福晋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

日本战败,宋家立即成了被清算的对象。老大带人杀进宋家接收了日伪逆产,只留给大格格一处容身的厢房。大格格不想搬回金家,金家人只好有一搭没一搭地接济着大格格的生活。

大格格的儿子七八岁的时候终究还是得了猩红热死了,大格格唱着《黛玉葬花》把儿子埋在梅树下……

不久后,大格格离开了人世。

第二篇【二哥之死】

第八集

金家三娘的表侄顺福是警察,顺福带着金家兄弟认识了演文明戏的黄四咪和柳四咪。金家的大气和华贵让黄四咪和柳四咪一见倾心。

柳四咪和老七情投意合,两人作画吹箫,相得益彰。老二、老三、老四则拼命地争抢黄四咪。趁着父亲不在家,三兄弟比着讲排场、送礼物,没钱了就偷卖家中的古玩。

老大和三格格因为国共两党抗战后的对峙,越发的敌对。

老二借了顺福的枪带着黄四咪出城去打兔子,回来却听老四告密,说老三早就和黄四咪开过房,兄弟三人打作一团,砸东西比狠。

顺福逢人便说老二没还他的枪,老二坚持说还了,此事便成了一桩无头公案。

第九集

父亲金载源在琉璃厂发现了自家的东西,十分生气。老二、老三、老四、老七被拘在花厅里接受家法处置。弟兄四人死不开口,父亲金载源只好各个击破。于是老三揭发了老二,老二又供出了老四,三兄弟咬扯不断。

老三受了处置,三太太静蕴不乐意了。她指出真正的大盗是老大舜铻。父亲金载源被气得直哆嗦。母亲咆哮着众人……

老大为了当官,把家里珍藏的字画都送了南京的要员,金载源不齿于儿子的这种行为,父子俩爆发了争吵,老大宣布离开这个家。

美国兵强奸了北大女学生,三格格组织学生游行示威,老大对此强烈不满,兄妹俩陷入敌对状态。

第十集

因为帮助了三格格,顺福丢了公差,在坟地里烧窑。而老二,老三,老四依然因为黄四咪每日在家里打个不停,顺福烧的碗成了他们的武器。

文革开始,顺福因为穷出身而戴上了红袖章,他到金家来讨春饼却没吃着。顺福变了脸,他告诉三娘,自己是来找老二要枪的。

顺福指认黄四咪是特务,老二、老三、老四已经被她发展成了三青团,向组织汇报。

三娘把三兄弟叫回家商议,可是谁也拿不出什幺主意。老二不肯相信黄四咪是特务,反倒说她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惟一让他动心的女人。

顺福和金家哥仨一齐受到了审讯,金家三兄弟再次上演互相揭发的闹剧。

第十一集

批斗大会在戏楼胡同里召开,刚烈的老二游街回来的当晚就自缢身亡了,这起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大案到此不了了之。老三和老四自此反目成仇。

七十年代末,七格格丫丫从外地返京,恰逢母亲正在为老七张罗婚事。对方是一名织袜女工,名叫李丽英。

丫丫去请老三、老四,可是两人因为老二,死也不肯回老宅。婚礼只好改在女方家里举行。

老三和老四一见面就为老二之死吵了起来,吵到兴致高涨时还摔了李家一只暖壶。大家不欢而散。三娘为他们兄弟之间没有了手足情谊深感痛心,深夜里三娘想起了自己被大舅连哄带骗嫁到金家的经历,感慨万千。

第十二集

80年代末,老三的儿子金昶、老四的儿子三虎和顺福的儿子德明合伙做生意,一起请七格格丫丫吃饭,让丫丫想起他们父辈的恩恩怨怨,不禁唏嘘。

三娘决心解开老三、老四、顺福等多年的疙瘩。她把老三、老四和顺福叫到老宅吃春饼。并让老七锯掉了老二上吊的桑树。三个人都犹犹豫豫。

众人回到老宅,最后到来的顺福涕泪横流,和盘托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秘密。原来,关于黄四咪是特务和老二借枪未还的事情其实都是顺福编造的,枪早就被顺福偷偷卖了换钱,之所以文革中旧事重提,原因仅仅是由于那次他到金家讨春饼却没有吃着……

第三篇【五哥的要饭碗】

第十三集

金家老五放浪形骸,带着一帮富贵人家的子弟扮作乞丐,专门在街上捉弄党国要员,就连大哥也不放过。老大向父亲告状,却碰了一鼻子灰。

老五和众乞丐被关进了收容所却还吵着要吃肉末烧饼。父亲金载源教训老五,后者却不吃这一套。三娘提议,给老五置办一处房产,分出去单过。

金家几兄弟约好在什刹海放河灯,看到了水性杨花的黄四咪又攀上了新贵军官,金家众兄弟上前将军官教训了一顿。

顺福赶到金家报信,告知三格格被国民党关进了监狱。父亲金载源却不放在心上。母亲只好前来求助老五。老五上下打点关系,终于见到了受尽折磨的三格格。

第十四集

老五要去找老大救人,三格格告诉老五,正是老大抓她进来的。

老七跪求父亲找大哥救人,惹得父亲勃然大怒。父亲到南京恳求老大放人,却得到三格格已经处决的消息,父亲昏了过去……

三格格的死给父亲金载源沉重的打击。老七对老大的作为无比痛恨,他十分担心柳四咪的处境,万没想到,他在南京看到的是大哥和柳四咪的婚礼……

老五的书艺名镇京师,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可他生性疏懒,为了抽大烟,老五干脆住到了烟馆里,现卖现抽。

歌女小芍药怀了老五的孩子,老五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在赶往家中的路上,老五毒瘾发作,倒毙在路旁。

第十五集

有人前来报丧,送来了老五临死时还揣在怀里的要饭碗。来人历数老五在江湖上的仁义名声,朋友们要把老五的丧事办得轰动北京城。

三娘听说老五和小芍药有了后人,为了金家这第一个孙子,和老四急忙寻找,从育婴堂里换回了老五的遗腹子金瑞。

60年代,被三娘养大的金瑞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了陕北。金瑞嗜睡,队里派金瑞上山去放羊,金瑞却把活计推给了社员段振龙。山上起雷噼死了段振龙,扔下了婆姨王玉兰和儿子发财。

金瑞觉得自己对此事责无旁贷,铁了心要给发财当爹。卷着铺盖卷,要住进王玉兰的窑洞,任谁也劝不住……

第十六集

金瑞的倔脾气上来了,他吃住都在王玉兰的院子里,生产队长劝不住金瑞,回过身冲王玉兰发火,王玉兰早已被金瑞气的没了脾气。发财更是立马喜欢上了他,管他叫知青爸。

渐渐的王玉兰和发财接受了金瑞,而金瑞的行为引起了生产队长的担忧。金瑞和王玉兰的结合,使金瑞以后可能丧失回到北京的机会。

北京来的管队干部预见到了这桩婚姻的“悲剧性”,请来了正在附近农场改造的七格格。

金瑞告诉七格格自己的方针是顺其自然,根本不听七格格的劝。

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年,在生产队长和七格格的督促下,金瑞带着王玉兰和发财回到了北京。

第十七集

金瑞归来,三娘却很伤心,金家的弟兄们太不争气,好不容易有了个重孙,还是个串了秧的。

回到北京,金瑞找了一个送煤球的活,因为嫌太累而让发财去顶了班。接着当上了宾馆的清洁工,又因为领班不让他在大堂里唱信天游,让王玉兰去替了岗。全家人的就业问题顺利解决,就剩他一个人东游西逛。

金瑞听说自己的父亲有一处房子,连忙去向七大爷打听,金瑞第一次听说了父亲的故事……

七格格前来看望金瑞,发现金瑞和当年在小窑洞时一模一样。七格格看见了当年老五要饭留下来的那只碗。七格格提醒两人这是金瑞父亲留下的遗物。

第十八集

王玉兰发现碗上有两个古字,让金瑞父子想办法去鉴定一下。

金瑞和发财父子带着小碗找人鉴定。尽管古玩行老板巧舌如簧,但瞒得了发财却瞒不了金瑞,他对这只碗的疑惑越来越大。金瑞坚定不移地留住了自己的小碗,气得发财直嘟囔。

金瑞准备拿这只碗去拍卖,却为鉴定的费用发愁,发财偷偷拿这碗去找了已经成为文物鉴定专家的金家老三。

老三收了碗却不认发财,发财一生气扛回来了老三家一个青花画筒。金瑞被发财扛回来一只一文不值的画筒气得要死。金瑞开始日夜钻研这只古碗,这才发现这碗是一件珍贵的枢府瓷,难得一见的宝贝。

第四篇【二姐私奔】

第十九集

金瑞到老三家赔罪要碗,得到的却是一通训斥。金瑞斗不过老三,决定和他打官司……

民国初年,情窦初开的二格格喜欢上年轻英俊的沈瑞方。老三和二格格是一奶同胞,恪守旗人仇商观念,坚决反对二格格和沈瑞方来往,二格格却和沈瑞方日渐情坚。

沈家和金家一墙之隔,却仇深似海。沈瑞方真心地爱着二格格,但却对两人的未来充满忧虑。

父亲金载源对二格格的事越来越头疼,他拜托老友向天津完颜家提亲,想把二格格嫁给完占泰。完家老爷子满腹心机,单单相中了五格格舜铃。二格格不满于父亲的专制,扬言要学娜拉,引得父亲勃然大怒。

第二十集

二格格请来邻居郝爷保媒,替沈瑞方向金家提亲,更加触怒了父亲。父亲传家法处置二格格。刘妈于心不忍,偷偷放跑了二格格,二格格从角门跑到了沈家。

老三追赶二格格和沈瑞方,可二格格铁了心要嫁沈家。父亲金载源下令封了角门,把二格格逐出家门,永远不许二格格再回金家。

老三的太太死了好几年了,三娘和刘妈急着为老三张罗亲事。老三坚守旗人饿死也不经商的祖训,绝对不和商家结亲。

二娘病重,二格格前来探望,却被二娘赶出家门……

二娘去世了,刘妈要回老家,老三把母亲留下的帽饰送给刘妈,刘妈知道这是宝贝,坚持要留给二格格。

第二十一集

八十年代初,丫丫来看望老三。老三生活窘迫,却还恪守着旗人不能经商的旧观念,因为收了别人的文物鉴定费而疑虑重重。

若干年后,当丫丫再来到老三家时,发现三哥已经俨然成了富人。老三闻听二格格去世不胜悲痛,但他仍然拒绝去看二格格,老三托丫丫将母亲留下的帽饰转交二格格后人,引起儿子金昶的不满。在老三家里,丫丫意外目睹了老三利用专家的身份和儿子上演双簧蒙人财货的过程,不禁愕然。

二格格葬礼上,沈继祖把帽饰交还给金昶,令金昶大感意外。墓碑上的照片中,二格格和沈瑞方与众人隔世相望,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安详……

第五篇【父亲的茅屋藏娇】

第二十二集

金家老六浑身生癣,众人疑为龙种,并推荐武大师观相,父亲因此格外宠爱,但八岁便夭折了。

幼年的七格格丫丫向父亲打听六儿的事,金载源带着她去了雀儿胡同。宫廷裁缝谢娘和一个叫六儿的孩子住在这里。

父亲金载源对谢娘家的态度让丫丫感到奇怪。六儿对金载源的到来十分冷淡。六儿和丫丫一言不合在院里打起了架……

从此,丫丫成了父亲去雀儿胡同最好的幌子。在谢娘家里,父亲金载源帮谢娘膛炉子,丫丫帮六儿打袼褙,俨然一家人的样子。

丫丫身上的气味暴露了自己的行踪,母亲三娘越听越气愤,老七在一旁急得直跺脚。

第二十三集

刘妈出主意处置谢娘,母亲三娘当即采纳。丫丫的泄密行为像是在家里扔了一颗炸弹,可她还浑然不觉。厨子老王、刘妈和老四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丫丫。

等父亲金载源再到谢娘家,他才发现三娘和刘妈做媒,已经把谢娘许给了张石匠……

谢娘很快就去世了。父亲金载源听到噩耗失魂落魄。丫丫痛哭着送别了谢娘。

五十年代中期,父亲金载源去世,丫丫去找六儿,六儿对此反应冷淡,在父亲金载源的葬礼上,金家人却收到了一套制作考究的装裹……

几十年后,已是人到中年的七格格丫丫从老七嘴里得知了六儿的消息,前去看望。往事让人唏嘘不已。

第六篇【四姐的如歌往事】

第二十四集

皇家建筑世家传人廖家与金家世代交好,四格格和廖家之子廖世基青梅竹马,志趣相投,两人共同痴迷于建筑。父亲金载源和廖父都有意撮合这对情侣,四格格和廖世基计划着一起出国学建筑,两人对美好的未来无限憧憬。

日本人盯上了廖家的隆盛木场,诬陷廖家的工程以次充好,查封了廖家的隆盛木场,廖父最终撒手人寰,廖母也在惊痛之下一病不起。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击垮了年轻的廖世基。

为了照顾病中的母亲,廖世基退学打工,并婉拒了金家资助他去留学的好意。四格格悲痛异常,孤身远赴德国留学,廖世基时刻关心着她却从不去信。

第二十五集

金载源不屑做嫌贫爱富的小人,不放弃四格格和廖世基的婚约,邻居郝爷却提醒他,廖母重病在身,已经等不了四格格了。

转眼之间,廖世基已经成家生子,儿子廖大愚已经六岁,和金家的七格格丫丫做了同班同学。丫丫听大人说四姐本该是廖大愚的妈,所以就盼着四姐回来,自己好给廖大愚当小姨。

四格格在德国留学八年,解放前夕学成归来。

丫丫跑到廖家向廖大愚通报四姐归来的消息,廖妻打翻了醋瓶。廖世基坦荡而平和。刚刚回到家中的四格格黯然神伤。

四格格前去看望廖世基却被廖妻奚落了一通,四格格理智而清醒,她开始暗中安排自己的婚姻。

第二十六集

廖大愚和丫丫斗法,考验四格格在建筑上的学问,结果两个小人儿倒成了四格格和廖世基的传话筒。

解放后,四格格当上了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设计院承担了维修东直门城楼的任务,担任施工的正是廖世基所在的施工队。

东直门城楼维修工作遇到了难题,四格格向廖世基请教,却被廖妻堵在了门外。

廖世基一语道破玄机,令四格格大为钦佩。而廖世基对于名利的淡泊更让她震动。政府提倡栽树,廖世基抱回一捆丁香,这正是四格格的至爱。

文革中间,金廖两家一起受到冲击。廖大愚为破四旧而供出了父亲保留的溥仪的陵土,差点将廖世基送上死路。

第二十七集

动乱结束,四格格动员廖世基出来参加工作却遭到了廖妻误解。四格格的深明大义教育了廖妻也使得廖世基百感交集。

多年后,为了四姐的墓地,七格格来到廖家才发现廖大愚此刻已成了风水大师。廖世基老了,他正在为成王府拆迁忧心忡忡。对儿子的坑蒙拐骗更是极为痛恨。

东直门立交桥边,七格格撞见了煳里煳涂的廖世基。他告诉七格格自己正在看东直门城楼,而事实上,那里只有一块广告牌。廖世基把自己对中国风水文化的重新解读讲给七格格,七格格感动异常。

四格格的葬礼上,廖大愚告诉七格格,父亲为四格格选定的墓地是:昆仑山……

第七篇【五姐夫】

第二十八集

五格格嫁给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二十九世孙完占泰。

解放前夕,五格格和婆家闹别扭,带着丈夫完占泰回到了北京。金家上下一片欢喜。老五带占泰找西山武大师练功,占泰很快就得了武大师的真传,老五却因劣迹斑斑而被劝退山门。

老五跟完占泰学艺归来,在家上演“招幡引鹤”的荒唐剧,丫丫和姐夫占泰很投缘,热衷于帮占泰炼丹酿酒,众兄弟却对占泰学到的“添油法”兴趣异常。“添油法”使金家面临着断子绝孙的危险,三娘决定不再姑息这些“孽障”。

刘妈突然犯了癔症,众人惊惶失措,却被占泰的仙法搭救,占泰却因为吃五行散住进了医院。

第二十九集

五格格开始成熟起来,悉心照料手术后的占泰。街上风传解放军要进城,三娘和五格格都有些紧张。

解放军说来就来了,而且就驻扎在金家院子外面。连长王存和战士们热心帮助老百姓的举动让五格格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这使她对于占泰和自己的生活开始厌恶,五格格顿时从无聊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目标。

五格格参加了“南下工作团”准备投身革命,再遇王存,两人都很高兴。五格格对于新鲜的生活充满了期望……

五格格劝说占泰自食其力,占泰却懒得工作,只求二两小酒足矣,让五格格很生气,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第三十集

完家的财产被没收了,五格格的婆婆投奔金家。可她看不上儿子家的清谈日子。张口闭口要茅台燕窝,让没有生存能力的占泰很是茫然。而王存和五格格的交流越来越投机。

五格格在家和婆婆难以相处,想到了离婚,三娘心疼占泰,坚决反对两人离婚。完占泰自己却同意了离婚。

三娘把金家西偏院送给了完占泰,让他出租,送水的小孟两口子搬了进来。三娘还帮完占泰找了份煳灯笼的工作,占泰开始尝试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生活。

举国饥荒的年月,丫丫去看五姐夫,发现他的生活虽潦倒,风格却依然故我。占泰借故练气功把粮票送给丫丫和五格格。

第三十一集

小孟赶来报信,金家人这才得知占泰已经一个星期没吃饭了。丫丫知道占泰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和五姐,忍不住大哭起来。

五格格带王存回家,金家兄弟为完占泰鸣不平,给他使下马威,没想到王存真诚面对金家众人。

王存让人给占泰送酒,在场的老四很生气,认为王存在侮辱完占泰,占泰却依然大度平和,欣然接受。

小孟在动乱中丢了性命,邻居撮合占泰和小孟媳妇成了家。被下放回老家的王存带着怀孕的五格格悄悄返京,住进西院,和占泰作了邻居。三娘又为完占泰至今无子担忧,王存骗着占泰喝药酒壮元气,占泰果然中计,隔年便为生下一子。

第八篇【七妹和舅姨奶奶】

第三十二集

七格格回忆起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被送到舅爷爷赫尔扎布亲王府过年的事情,舅爷爷和舅姨奶奶(狼伊雁)的故事又浮上心头……

狼伊雁和父亲一同到蒙古草原办差,遇到亲王赫尔扎布,一见钟情,两人坠入爱河。然而不久之后,父女两人被奸人所害,发配留放地宁古塔。亲王赫尔扎布上京想救狼家父女却被慈禧太后赐婚,亲王赫尔扎布无可奈何。他拒绝和瑞郡王的六格格圆房,千里奔波,决定前往宁古塔寻找狼伊雁。

宁古塔当地的恶霸“天霸王”要强娶狼伊雁,狼伊雁以死相抗。危急时刻,亲王赫尔扎布赶到,救下了狼伊雁,两人在宁古塔完婚。

第三十三集

狼伊雁走进了亲王府,可是迎接她的却是弥留之际的亲王赫尔扎布……

按照亲王遗愿,两位王妃为王爷挑选了一位义子,继承了王爷的王位。

宝力格是两位王妃按照亲王的遗嘱收养的蒙古族儿子。舅太太用严格的礼教训练宝力格,舅姨太太狼伊雁则教给他知识。出身大草原的宝力格实在忍受不了大王妃的严苛教训,含着对狼伊雁的不舍,离家出走。

小时候的七格格丫丫每年都要在舅爷爷的王府过年,她需要代替宝力格完成一系列的大礼,懵懂的小丫丫在其中渐渐了解了表舅爷爷生动的一面,更和两位老王妃渐渐产生了感情,对两位舅太太牵挂一生。

第三十四集

全国解放后,老四得知宝力格当上了局长。两位老王妃闻讯异常高兴,老四和丫丫去见宝力格,不料对方却不认帐。狼伊雁坚信他就是自己的儿子宝力格,而且从此精神大振。

50年代,政府给狼伊雁发生活补助,她却认为这是宝力格暗中照顾她。政府停了狼伊雁的生活补助,她却又当上了文史部门的特聘顾问。动乱年代里,门外天翻地覆,狼伊雁却不心慌,因为她的儿子是共产党。老太太坚决不肯离开王府,害怕儿子回来找不到她……

文革过后,宝力格从蒙古草原发来的汇款单为舅姨太太一生的思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幸福地过世了,活了一百岁。

第九篇【七哥的恩怨】

第三十五集

老大从台湾回到北京,老七的女儿青青和几个舅舅异常兴奋。

当年老七想娶柳四咪这妻,却困柳四咪是戏子遭到二娘的反对,三娘建议他去投奔在南京的老大,老七决定先让柳四咪过去,自己随后就到。把钧窑双耳瓶送给柳四咪。却不料柳四咪被大哥强娶。

老大一如当年般的冷酷绝情,老七和七格格拒绝了老大的金钱,对老大的种种倒行逆施反唇相讥,老七只拿回了盛放着柳四咪骨灰的钧窑瓶……

金家发现了一个楠木匣子。青青以及两个舅舅兴趣很大。等到青青等人把楠木匣子打开,匣子里面竟然是兄弟姐妹十三人早年的胎发,青青舅舅们破口大骂。

第三十六集

七格格再次回家,发现青青的舅舅们正在买家里的家具。而此时的老七身患癌症晚期,病卧在小土屋里,老七对此无可奈何,七格格坚决要求送七哥去医院。

老七知道妻子一家只认钱,偷偷留住了一只珍贵无比的古董绿菊铁足凤罐,打算捐给国家。七格格回忆七哥的一生,往事历历在目,不惜一切代价要延续七哥的生命。

李丽英和舅子们为一旦老七故去,李丽英母女的生活发愁,四处踅摸着怎幺赚钱,伤透脑筋。

有一个南方老板到金家来认亲,自称是金家的侄孙,七哥和七格格无比惊讶。青青一伙人却兴奋异常,因为来人出手大方,有利可图。

第三十七集

南方老板打听慈禧太后驻颜的秘方,七格格和老七不解其意。南方老板提出要去凭吊姑祖母,一行人寻寻觅觅来到黄花山,祖坟已无影无踪,矗立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水泥厂。南方老板煞有介事地指鹿为马,拍起了资料片。惊怒之下的七格格这才发现南方老板竟然是一个商业骗子。

在金家,李丽英和两个哥哥想方设法地想要老七为对方的口服液题字。老七在得知真相后痛心疾首,大口吐血……

老七被送进了医院抢救,李家人却还缠着七格格要代老七给南方老板题字,七格格压了一肚子的怒火终于迸发出来,她告诉大家,七哥是金家所有人的榜样。

14 叶广芩著图书


^基本信息


作者: 叶广芩 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字数: 335000

版次: 2

页数: 338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007628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小说 >> 历史

定价:¥32.00 当当价:¥24.50

^编辑推荐


金府里最小的格格,讲述她阿玛、三个母亲和十多个兄弟姐妹的人世沧桑,一个皇族世家的败落,一群贵胄子弟的飘零,读罢一声长叹。

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百年风云,文化嬗变,人情冷暖,一幅充满翰墨之气的斑斓画卷,一曲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个味儿!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 邓友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讲述满族贵胄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

民国以还,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败落,一群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令人掩卷三叹。

“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从容舒展中饱溢书卷翰墨之气,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儿”,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5 采桑子宋曾觌

^采桑子


^采桑子

宋 曾觌

清明池馆晴还雨,绿涨溶溶。花里游蜂。宿粉栖香锦绣中。

玉箫声断人何处,依旧春风。万点愁红。乱逐烟波总向东。

相关分词: 采桑子 采桑 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