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节肢蕨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琉璃节肢蕨




简介


琉璃节肢蕨 附生植物。孢子囊群在羽片中脉两侧呈不规则分布。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琉璃节肢蕨种拉丁名: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Hook.) Ching

科中文名:水龙骨科

科拉丁名:Polypodiaceae

属中文名:节肢蕨属

属拉丁名:Arthromeris

命名来源:(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中国植物志:6(2):207

形态特征


琉璃节肢蕨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被白粉和稀疏的鳞片;鳞片狭披针形,长约4毫米,棕色,盾状着生处阔,边缘色浅,顶端毛状,边缘有睫毛。叶远生;叶柄长约10-20厘米,禾秆色或淡棕色,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长约20-40厘米,宽约10-20厘米,或幼株有单叶不分裂;羽片1-4对,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约10-15厘米,宽约3-4厘米,顶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全缘,具宽的膜质边;偶有基部羽片再分出1裂片。侧脉明显,小脉网状,不明显。叶片草质,两面密被短柔毛。

地理分布


琉璃节肢蕨产云南、西藏、四川。附生树干上。海拔1700-2800米。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栽培管理


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分株时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栽培基质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的比例配制。

栽培要点 1.光照 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2.浇水 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3.温度 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在夏季需多通风。4.施肥 施肥应遵循薄施、勤施的原则,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病虫防治


常见病害有两种: 1.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2.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相关分词: 琉璃 节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