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时代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无土时代


《天下无贼》之后,赵本夫又一力作,思想锋芒直逼《黄金时代》。谁在都市播种麦子,谁在城里怀念庄稼,他们难道是城市社会的破坏者?他们莫非是现代文明的“掘墓人”?著名作家赵本夫的长篇小说新作《无土时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以赵本夫本人多年的生活积累为蓝本,苦心孤诣、提炼酝酿、精心创作而成。该小说以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进行创作,是近年来我国文学领域中的又一长篇力作。



基本信息


作者:赵本夫

ISBN:10位[7020063012] 13位[9787020063017]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3.00 元

内容提要


一群怪人,与城市格格不入,变着法儿与城市“对抗”,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他们生活在城市里,却怀念乡村,留恋农耕,渴望原生态的风景。

《无土时代》是著名作家赵本夫继《天下无贼》之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又借鉴悬疑小说的某些特征,故事悬念叠生,非常好看。时下的长篇小说普遍思想匮乏,而《无土时代》是继王小波《黄金时代》等三部曲之后再次展示出思想锋芒,对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进行了尖锐的反思,对当下经济过热、国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追问。

几年前,电影《天下无贼》根据赵本夫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当这部电影在全国公开上映引起社会轰动之时,赵本夫正不遗余力地关注着人类在“无土时代”里的生命状况和生存意识。《无土时代》凝聚了赵本夫二十多年的思考和心血,这部小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

《无土时代》叙写了现代城市从钢筋水泥、霓虹闪闪的现代都市到乡土化、纯净化、原始化的变迁。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新奇、环环相扣,同时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替描写。小说面对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探讨着人们面对高楼与土地所作出的选择:太多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是抹去一身的土气,而又有太多的人居于高楼却喜欢自然的气息。它讲述了既冷峻而又严酷、既滚烫而又炽热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当代民众对土地的执著与眷恋,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灵震撼,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类焦躁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田园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是人类对生活、对土地的一种渴求和向往。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石陀的讲述,展示出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价值理念,反思着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小说用“无土时代”来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现代文明的工业废墟和城市社会浓烈硝烟,反映出在这个物质文化极其繁荣的社会背景里,城市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着畸变和扭曲。同样,在现代文明急剧扩张的“无土时代”里,仍然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土地、眷恋自然,他们同样在城市里居住,但是城市的发展变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精神的空虚和失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我生存的根基。为此,著名评论家王干对该小说作出了深情的发问和评述:“是谁在都市里播种麦子?是谁在城里怀念庄稼?他们莫非是城市社会的破坏者?他们难道是是现代文明的掘墓人?”

王小波曾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中,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了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他透彻地描写了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和压制,跨越了各种年代去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赵本夫的《无土时代》这一时代巨著,以它博大的终极情怀对现代文明进行着一次深刻地解构和反思,无可非议地成为当今时代的见证者,它那锐利的思想锋芒必将影射出未来的社会发展图景。

如果说《白鹿原》将家族恩怨、个人得失、社会变迁刻画得浑厚博大,《无土时代》则是把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大地的敬仰描写得淳朴澄明。它们殊途同归,各从一面攀上了中国本土文学的高峰。

作者简介


赵本夫,生于江苏徐州丰县。1981年发表处女作《卖驴》,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等近400万字,出版中外文作品集19部。著有《地母》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及《走出蓝水河》《刀客与女人》《天下无贼》等。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走出蓝水河》《青花》。小说《天下无贼》被冯小刚改编成同名电影,为人们津津乐道。

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江苏作协专职副主席。

目录


第一篇 有巢氏

第二篇 留守村长

第三篇 天易失踪记

第四篇 寻找柴门

第五篇 天柱的木城

第六篇 石陀是谁

第七篇 荒原邂逅

第八篇 马主席和他的委员们

第九篇 即将消失的村庄

第十篇 三百六十一块麦田

第十一篇 石陀=天易?

第十二篇 星光下的木城

……

书摘


《无土时代》

第一篇 有巢氏

夜空下的木城一直在燃烧。

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冲天大火。几十年了,大火不仅没有一点熄灭的迹象,反而越烧越旺。

大火是从黄昏时代烧起的。那时太阳已经落下,天色渐渐暗下来,整个城市和楼房街道都变得模糊了。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成千上万只蝙蝠,在马路上空和楼房之间的空隙里吱吱飞行,倏然间阴风骤起。这些长相怕人的怪物总是在白天和黑夜交替之际悄然出现,把白天引渡到黑夜,又把黑夜引渡到黎明。……

小说评价


《无土时代》深刻地把握了城市化进城对人们心灵的改变的意义,它并没有像现代小说家那样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对城市进行批判,对乡村进行理想化的描绘,也没有沉浸于对都市的享受,或发出私人化的空虚病态的无病呻吟。它坚持的仍然是一种宏大叙事,一种为时代把脉、敢为天下先的叙事。城市化的表征不仅是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且也伴随着乡村结构的崩塌,《无土时代》对城市和乡村的改变都进行了触目惊心的描述:农民纷纷挤入城市,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水泥路面,每天晚上“燃起大火”亮如白昼,城市人讨厌春秋四季风霜雨雪,已经完全忘却了头顶上的天空和太阳,忘却了自己是地球人,紧紧挤在“城市”的套子里走向迷失。农民挤进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村里留下的房屋无人收拾日渐倒塌,土地荒芜一片破败;除了村长,草儿洼的所有男性都离开了农村,留守的女性欲望压抑性情全变,城市里的男性农民流连暗娼发泄欲望。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强烈的“荒原”景象,现代化繁荣的表面暗藏着无数危机,这就是“无土时代”里的景象,它成为对当下社会表征最入木三分的概括。“数万只黄鼠狼”在街上集结,这个重复出现的异象似乎在成为危机的预言。 造谣诬陷窥视告密等等诸多城市文明病纠缠着丑陋的城市人,以打小报告告密举报为乐的钱美瑶就是一个典型。木城出版社总编辑石陀喜欢的作家柴门是一个主张“重回大地”的人,他认为人类在发展史上最大的失误就是建造了城市,城市是罪恶的渊薮,但柴门行踪神秘谁都没有见过他的真面目,“寻找柴门”成了故事发展的动力。石陀、天柱、谷子等成了作者思考城市化后果的聚焦点。

石陀无疑是三十年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身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却性格古怪,经常在夜色之下拿着小铁锤损坏路面让土地裸露,经常半夜拿一枝玫瑰跑到郊区的小山上,抱着一棵树泪如雨下彻夜不眠。为什么会这样呢?小说的叙述充满了诡秘悬疑色彩,直到最后才让人明白,他的古怪源于他遭受的深深的创伤体验。他经受的是政治和情感两方面的伤害,少年时他曾是狂热的红卫兵中的一员,激情饱满地跑到首都接受伟人的接见,伟人在车上飞驰而过,他连伟人的背影都没看到,而他的初恋情人却被狂热的红卫兵踩死了,爱情滋味刚刚体味就被政治无情地终结。在压抑和禁欲的空气中,俄语老师与他发生了畸形的恋情,俄语老师尽其所有送他到美国留学,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她却早已默默死去被葬于山坡上的那棵树下。经受了两方面的伤害之后,石陀还要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城市的种种禁锢让他产生了奇怪的理论,他认为木城人所有身体和精神的疾病如厌食症、肥胖症、高血压、性无能、焦虑、失眠等等的产生都源于不接地气,大地是一个能吸纳、包容、消解万物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磁场。需要注意的是,小说里屡次提到石陀小时候在乡村美好的童年记忆,或许,在石陀看来,土地是一个真正能疗治伤口的地方,他需要土地来疗治曾经遭受的政治和情感上的伤害,疗治现代都市人终日浮躁无法安宁的内心。正是这些原因这些让他略显病态地崇拜土地,土地于他是善良的源泉,是真正能找到生存意义的地方。

石陀把希望寄托在谷子身上,他明知柴门无法找到,却仍热情地让谷子四处搜寻,“我做梦派一个人去寻找柴门,梦见的就是你……当时你在荒原上奔跑,柴门就在你前头奔跑,像一头鹿在追赶一匹狼。你穷追不舍,头发一飘一飘的,你的衣裳被荆棘完全扯碎了,丝丝缕缕挂在身上,已经遮不住身体……”。也许,他真正让谷子寻找的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真实的野性,“柴门”这个意义的化身在寻找的过程中得以呈现。谷子是没有根的,她是个孤儿,在大冬天被抛弃在孤儿院的门口,对自己身世的追问和对柴门的寻找结合在一起。我们完全可以将谷子视为新生代的代表,她成为80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隐喻。

而石陀的理想最终是由他的同乡天柱来实现的,天柱是由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但他却在城市思念着土地和庄稼,他的理想是让城市种满庄稼,以此来挽救对土地的记忆。城市的花草树木是四季常青的永不枯萎的,人们看不到四季的轮回和生命的轨迹,但庄稼不仅可以带给人们种植的喜悦,而且可以体现生命正常的生老病死。终于机会来了,为迎接检查城市急需绿地,天柱趁机将小麦移植到城市的每一片草坪,在移植的人群中,有一个大汗淋漓不亦乐乎的人,他就是石陀。麦田收割后,又栽上了玉米,玉米棒子长得像牛角一样粗壮,“玉米地里似乎有憧憧人影,不知是有人偷情,还是有人偷玉米”,这真是一个属于城市的美好童话。让城市种满庄稼,听起来似乎有点异想天开,但它表达了城市人内心里对土地和自然的强烈渴望,或许,这真的是一种挽救现代病态城市人的妙法?

作者在小说开头的题记中说道,“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即使城市化的进城不可阻挡,但人们亲近土地和种植的内心渴望仍然是隐秘而强烈地存在着的,人类毕竟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人类生存的空间、方式必须进行一次新的改变。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颇有意思,“据网上报道,在中国的其他十多个大中城市,也相继发现了玉米、高粱和大豆……”。然而,谁也无法预知现实中的现代化不知要将我们引向何种处境,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有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土地。

相关分词: 无土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