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诚公编年纪略》书后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何忠诚公编年纪略》书后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何忠诚公编年纪略》书后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黎庶昌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住时,独山莫友芝子偲撰黔诗[2],于邦人事蒐讨甚力[3],私怪何公忠诚为有明一代臣节劲殿[4],其事迹自史传外,罕有能举佚者。用就其家访之,得公从孙琮“编年纪略”一卷,首尾完具,足补史氏阙遗,又因以考见全州、桂林两大战绩[5],及主将招降不屈、从容殉节诸状。曰:“噫,烈已!”子偲欲遂旁采他氏[6],为年谱一书,遭黔乱,客游江淮,未竟也。

《纪略》成于康熙末年,距公成仁之岁[8],已七八十年,其时忌讳之禁稍弛[9]。迨乾隆中诏修《通鉴辑览》[10],史臣珥笔[11],一秉圣裁[12],书法至为矜慎[13]。余观“辑览”所附三王事[14],凡书定者六,克者四十二,入者三,至者五,袭者一, 平者三,围者三,击败者二,攻者四,未尝有言战者。独于攻全州也,曰“腾蚊率焦琏[15]、郝永忠[16]、卢鼎[17]、赵印选[18]、胡一青五将[19],合力拒守,大战全州城下”;攻桂林也,曰“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力战拒守”;于公之攻永州也[20],曰“围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战,遂为所陷”。

是王师入关后[21],放兵南下,触之者皆若焦熬投石已耳[22],独公坚不可撼。使史公督师江上时[23],即已能如公之守全州、守桂林,则扬必不失,扬不失而金陵尚可有为;不或二公易地以守,明之亡不亡,未可知也。晋画守淮[24],决于肥水一战[25];宋主和议,成于顺昌、朱仙镇的两捷[26],从古未有不战而能自立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公之竭忠尽力,不得令展于江淮用武之地,至全州、桂林则地利已失,以此挽回全局至难。吾于是不为公惜,而为明之用人惜也。废兴之际,虽曰天命,亦岂非人事措注有善不善哉[27]?虽然,彼弘光者[28],又乌足以语是哉!

作品注释


[1]何忠诚: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今黎平)人。南明大臣。明末联络李自成旧部同御清军,退守广西,曾一度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而死。谥忠诚。

[2]独山:州名,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县名。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道光举人,曾客曾国藩幕。撰有《黔诗纪略》。黔:贵州的别称。

[3]邦:乡邦。蒐(sōu)讨:搜集,寻找。

[4]劲殿:坚强有力的最后的军队或将领。殿,最后。

[5]全州:州、县名,明清时属广西桂林府,与何腾蛟联合的农民起义将领郝摇旗,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在全州勇战清军,大捷。第二年清军攻桂林,何腾蛟分兵三面出,大败清军,追杀二十里。

[6]他氏:此指别人的记载,其他书籍。

[7]年谱:用编年法记载一人生平。

[8]成仁:指殉难。牺牲生命,成全仁德。

[9]忌讳:此指清代的文学禁忌。

[10]《通鉴辑览》:书名。清乾隆年间官修,编年纪事,从上古到明末为止,附南明唐王、桂王事三卷。

[11]珥(ěr)笔:史官、谏官入朝,把笔插在帽子上,以便随时记录,撰述。珥,插。

[12]圣裁:皇帝的决定。

[13]书法:写书的准则和方法。

[14]三王:明亡后其残余力量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小政权,其中福王朱由崧立于南京,号弘光;唐王朱聿建立于福州,号隆武;桂王朱由榔立于肇庆,号永历。

[15]焦琏:桂王永历政权时的参将,清军围桂林,何腾蛟部战守三月,焦琏功最多。

[16]郝永忠:即郝摇旗,原是李自成部将,因初在军中为大旗手,故称。后联明抗清,改名永忠,在四川战败被俘,不屈而牺牲。

[17]卢鼎:左良玉旧将,永历时封宜章伯。

[18]赵印选:总兵,永历时封新宁侯。

[19]胡一青:云南来增援何腾蛟部的将领,永历时封兴宁侯。

[20]永州:府名。今湖南零陵县。

[21]王师:指清军。

[22]焦熬:指烧焦、煎干的物体,如锅巴等,脆而易碎。

[23]史公:史可法。南明弘光时大学士督师江北,驻扬州,清兵破城入,不屈被杀。详见《梅花岭记》。

[24]画:谋划。东晋疆域得失无常,大抵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属晋。

[25]肥水:安徽境内水名,入淮。383年东晋与前秦战于淝水,晋谢安率军大破前秦苻坚。这两句的意思是能战才能守。

[26]顺昌:宋代府名,治今安徽阜阳。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东京副留守刘锜大败金兀于此。朱仙镇:在河南开封县西南境。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大败金兵于郾城,乘胜进军至此。这年冬天,宋、金双方签订和议。二句意思是能战然后才能和。

[27]措注:安排,任用。注,附著。

[28]弘光: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年号。这里指朱由崧。

作品赏析


这篇读后感并举私家和官家的史料,前者略写,后者巧述,以后者反证前者,说明何腾蛟的忠诚英勇。虽然作者认为何腾蛟胜过史可法,这看法不免偏颇,但其主要感慨在于南明不乘地利、不善用人而导致灭亡,直斥了君主的昏聩。

作者简介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中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1862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1876-1880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1881-1884年和1887-1889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

黎庶昌不仅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外交官,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诗人,史学家和散文家。他一向重视学术,在日本期间,他花重金搜集了流传到日本而国内早已失传的唐宋及元代古籍26种,汇刻为《古逸从书》200卷,其刻印之精美,超越前古,一时震动海内外学术界,被誉为近代丛书之冠。

相关分词: 忠诚 编年 纪略 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