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埃米尔




简介


埃米尔(أمير,Emir、Amir)阿拉伯语音译。其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原为阿拉伯统帅的称谓,现为某些君主世袭制国家元首的称谓。其意义比较笼统和广泛:从其军事统帅意译为总督;亦从其功能意译为国王、酋长、头人、头目、首领、长官等;亦见有人以其作为贵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译为亲王、大公等等。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含义


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最初本意有军事统帅的意思,最早从阿拉伯帝国第二任正统哈里发欧麦尔起,哈里发又称“众信士长官” (Amir al-Mu''minin),到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国家哈里发所属各地封建领主及各行省最高长官总督被称为埃米尔,后哈里发宫廷卫队总监(兼都城军事长官)也袭用此称号。亦有作为最高级贵族的封号。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内乱,各地埃米尔与哈里发之间的从属关系逐渐疏离,最后不少地方的埃米尔只象征式地承认哈里发的统治权,埃米尔遂取得地区的独立的军政大权,并成为当地之君王。

9世纪起,随着阿拉伯世界政权的解体,一些半独立和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统治者仍用以自称。埃米尔广泛地成为由北非到中东的君主称号。

塞尔柱帝国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时期(1250~1517),又成为封建领主和各省军事长官的称号。

现当代阿拉伯国家中的个别君主世袭制酋长国仍沿用,作国国家元首的称谓,其集军、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如现在的科威特、卡塔尔的国家元首称为“埃米尔”。

突厥在历史上亦曾使用过这个封号。又译“艾米尔”,旧译“异密”。中国《旧唐书大食传》译为“异密莫末腻”。

历史上乌兹别克斯坦的埃米尔


昔班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术赤的儿子、拔都的弟弟,自称“月即别汗”(即乌兹别克汗)。他的后代阿布海尔汗在黄金家族各支系纷纷衰弱的时候,逆势而起,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的王朝——昔班尼汗国。但昔班尼汗国统治地域广袤,由于他倾向于河中地区绿洲农人的势力,引起草原游牧民的不满,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苏丹的统领下,迁往蒙兀儿汗国(东察合台汗国)西部的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地区与七河流域,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独立,被当地人称为“哈萨克—乌兹别克人”,哈萨克的意思是“脱离”、“流浪”,此即哈萨克汗国之始。

后来昔班尼汗国分裂为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他们的君主都号称汗,在汗的统治下,又分立这大大小小的封建领地,领主的称号就是“埃米尔”,对于他们的封君汗而言他们是诸侯,对于领地百姓而言他们自然是王公,对应于英语中的Prince。Prince既可指代王子、亲王,又有王公、诸侯的含义,所以通过欧洲语言的渠道转译的中亚历史资料,学者往往将埃米尔误译为王子。

另外哈萨克汗国的部落王公不使用埃米尔的称号,而是号称苏丹,是兀鲁思(封国、部落)的首领,地位等同于乌兹别克的埃米尔。

相关分词: 埃米尔 埃米 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