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简介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农产品加工系,始建于1988年,2002年更名为工程技术系,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2005年更名为工学院。学院下设机械与电子工程系和工程训练中心,共开设机电技术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与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等3个专科专业;现有机械设计制造、汽车与数控、电气工程、电子信息等4个教研室;机械基础、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3个实验室;机电工程、光电技术2个研究所;现建有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内教学基地,投资1200万,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工程训练中心拥有各类教学设备和仪器近600台套,设备固定资产约700万元,建有普通车削、铣、刨、磨、钳工、特种加工、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控加工、数控维修、电气工程、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训练等11个训练区。建有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安徽第一轻工业学校以及蚌埠北泰汽配工业园、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益益乳业有限公司等近20个稳定的、条件完备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校外生产实习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8人,博士3人,硕士(含在读)40余人,省级骨干教师1名,校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食品安全专家1人,蚌埠市第八届百名优秀青年1人。现有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创建硕士点1个,校级重点建设课程9门。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000多人,其中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学生540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559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454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127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57人,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55人。

成果


近年来,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教研工作,主持科研项目47项,其中省级4项,厅级15项;科研经费62.3万元;发表第一作者科研论文174篇,其中SCI2篇,国家重点31篇,国家级98篇;申请专利7项,获批专利3项;指导第1-4批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30项;鉴定成果6项。主持教研项目17项,其中省级5项,校级12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教学成果1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5部。

思想理念


在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上,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生工作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要求严格,学习风气浓厚、创新意识强。2005年在滁州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设计大赛上,我院学生主持设计的《硅沙污染治理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作品荣获大赛创业设计银奖;2006年在滁州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我院作品《畜类粪便生产复合肥设备中连续发酵装置的研发与销售》荣获大赛优秀奖,并在第二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荣获铜奖;2007年在第二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学生设计的《小型农用水泵通用快速定位装置》又获得了大赛银奖的优异成绩。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35名学生荣获“省级三好学生”、“品学兼优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有550多名学生荣获各种校级先进个人称号,有4个班级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有30个班级荣获“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学院在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专业特色和课程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学科,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为龙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较为鲜明的、在安徽省特别是皖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和实力的工科学院。

今后,学院将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推进我院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