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沟泥火山群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白杨沟泥火山群


独特而罕见的白杨沟泥火山群,地处市西南40公里的白杨沟镇天山浅山区,是我国地质学家于2001年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泥火山群。圆形或椭圆形的喷发口多达四十余个,直径最大的1.6米,最小的仅有蚕豆大小,长年累月伴随着咕咚咕咚的声音,喷出成千上万吨漂着彩色油花的泥浆。据化验得知,泥浆中富含铜、铟、矾、钹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理疗、美容和科研价值。泥浆沿着几千米的地层通道涌出后,缓慢地流向低凹地带,逐渐形成“红河谷”、“烟云山”、“燃烧石”等形象奇特的地貌,无不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物化超然的遐想,使人感悟出自然与人生的和谐境界。

乌苏市白杨沟泥火山群

乌苏市白杨沟泥火山群已发现有90多个喷发口,2002年,经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确定,尚有36个正在喷发,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泥火山群。

世界上仅在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新西兰等几个国家有发现有泥火山,我国台湾高雄也发现有20多个喷发口的泥火山,但是,规模和数量远不及乌苏白杨沟泥火山群。

目前自治区拟将其建成国家地质公园。来自乌苏市旅游局的消息说,泥火山旅游总体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9亿元,将其打造成为3A级旅游风景区。

从乌苏市车行约40公里,在临近四棵树煤矿所在地白杨沟镇约3公里时,一条由散落的煤炭和石子形成的道路跃入眼前,司机停下了车:“这就是通往泥火山群的路。”

这里属天山北坡山前丘陵地带,前些年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除了牧人,一般人很难进入,也许近年来由于煤矿的发现,才渐渐形成了一条“路”。沿这条煤路前行约两公里,在一道铁丝网围起的地面上,十几处水坑模样的泥火山“泉眼”就这么平静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泥火山所在地是由相同的土质构成的,土质均匀而细腻,没有碎石块和其他的物体。

山里刚下过一场大雨,风很大,有些凉,吹得打开的矿泉水瓶子“呜呜”作响。泥火山群附近山体嶙峋陡峭,呈现出紫、褐红、青等斑斓色彩,亿万年的雨水、风等将这些古老沉积岩造化成了立体、抽象水墨山水画。

再看,远处的山顶聚集着一大块一大块的乌云,而近山的半山腰却出现了令人心怡的白云,似乎你招招手,即可拥其入怀。

这些火山口多数呈圆形,少数为椭圆形或梨形,直径约在50厘米左右。喷发口里的泥浆不时“咕嘟、咕嘟”地冒泡,犹如有烈火在下面沸腾,可那翻滚着的泥浆温度却不高,把手放进去只会感到是凉的,因而当地有人把泥火山称为“凉火山”。

有的泥火山浆上还漂浮着黑褐色的油状物,近前仔细观察时,我闻到了比较重的石油味,蘸些泥浆放在嘴边微尝一下,还有点咸。但多数泥浆呈灰白色,有的却是红褐色,还有的是灰绿色。有的在喷口周围聚成一个小池,泥浆又从池边溢出,形成一条小泥河,顺着泥坡向下蜿蜒而去,似乎流淌着的是一首凝固了的曼妙乐曲。

在这些泥火山口附近方圆约半平方公里的山坡和谷地里,我们陆陆续续共发现了20个形态各异的泥火山口,有的泥火山喷出口沿地表断层或裂隙成串珠状分布,有的成深沟,有的似深井。最大的一处喷发口直径达一米,每分钟泥浆的喷发超过60次。小心翼翼地将胳膊伸入,没到了肩膀也探不到底。再用一根近两米长的木杆试探,竟然也没有结果。

在它的四周,则零星分布着几个只有鸡蛋般大小泥火山口,最小的竟如蚕豆大小。小火山口里的泥浆很安静,似乎在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有力的喷发。

由于泥火山口一般多在土质比较多的山梁和土丘之上,受雨水的冲刷侵蚀,经年下来就面目全非了,非专业人员极难辨认,所以乌苏的泥火山没有人发现。

当地牧民为了防止羊只掉进泥坑里,在火山口设置了一些木栅栏。但最初,白杨沟人把这些冒着的泡泡当做泉眼,而且是会着火的泉眼。那些祖祖辈辈与泥火山相伴的牧人在此之前并不知道泥火山就在身边。因为泥火山的性子很温和,从没有“使性子”剧烈喷发过。他们一直认为那一坑坑冒着泡泡的水坑只是普通的水洼。对这些看似泥洼的小水谭到底为什么会冒泡泡自然也就不去多想了。

直到现在,当地人仍然把泥火山所在地称为“硫磺沟”或“明矾沟”,因为有些泥火山的泥浆散发出带有臭味的沼气、硫化氢等气体,有的可以点燃。从小在附近长大的牧民乌塔尔说,小时侯这里就有许多冒着泡泡的水洼,以为是泉眼。他还听父辈讲,曾用这里取“水”灌入马灯照明,直到现在,当地的牧民仍然把它当做泉眼。

泥火山群所在地距乌苏市四棵树煤矿有限公司矿部约3公里,该煤矿已有5O余年的历史。36岁的煤矿职工刘理国就在“硫磺沟”边长大,父亲刘学华也是煤矿的老职工了,直到1989年举家迁往矿部。他向我们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用废旧的报纸卷成小桶状,放在冒泡的地方,火柴划着扔进纸筒,就能看见纸内燃起了火。

在矿部开了家小卖部的古丽正好与我们同车,她告诉我,自己原来脸上总起些小疙瘩,自从两年前跟女友一起到这里取回泥浆,每天往脸上涂抹,等泥浆干后再清洗干净,现在她的脸上的皮肤已经变得光滑细腻了,小疙瘩也都奇迹般的消失了。

虽然这些泥浆看起来粘粘稠稠的,也确实像极了化妆品商店里卖的海底泥面膜。我将双手涂满泥浆,几分钟后用矿泉水洗干净,竟也感觉有滑腻之感。

按照刘理国的指点,我们翻过一座并不高的山丘,爬上去才发现,半坡上分布着几处的泥火山口。

我们首先要找到刘理国所说那个最大的大泥火山口。据他回忆,小时侯这个大喷发口直径约有两米多。但我们找到的喷发口最大也不过1.8米,半山坡已被正在喷发的泥浆侵蚀出了一个深深的坑,每隔10余秒“咕嘟、咕嘟”地冒着褐红色的泥泡,鼓起的泥泡里夹着一丝丝的黑油般的液体,像水波纹似的一圈圈向外延伸,激起的泥浆溢出喷发口,向山丘下流去。喷发口的边缘横七竖八地插了一些木条,形成了一个木栅栏。

据介绍,乌苏市白杨沟泥火山群集中在天山浅山区,共发现了90多个喷发口,其中40多个仍在喷发。实际上,在我发现的30余处泥火山口中,更多的是干涸的泥火山喷发口。泥火山曾用了亿万年的时光,守着一片净土深谷。现在,这些干涸的泥火山喷发口,正仰望蓝天,似乎在吟唱生命最后的乐章,而那一个个圆形喷发口,可是一个一个预示圆满的句号?

而从乌苏泥火山群目前的喷发强度上看,泥火山群已经进入了活动的尾声,所以它的喷发活动非常弱,非常安静,泥火山的喷发物也处于常温状态。

数量多且类型丰富的泥火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专业人士,泥火山喷出物中多含铍、钡、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和美容价值,也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尽管有关部门安排一人值守,但是只能拦着车,却挡不住上来滥采乱挖的人。

我看到,一处泥火山口已被挖出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坑,喷发口边散弃的泥浆早已干了。

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副主席方晖对我说:“白杨沟泥火山群亟待保护!”据介绍,2006年泥火山群风景区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有三分之一的游客用矿泉水瓶子装走喷出物质。被人踩过和挖过的喷发口,堵塞后就再也不喷了。

然更令人担忧的是,附近小煤矿的开采使泥火山遭到破坏。2006年新开的一小煤矿由于煤层位于泥火山群的下端,采煤时地质结构遭破坏,影响了泥火山群的生成和发育。修路时把泥火山群风景区完整的“红河谷”、“烟云山”一劈两半。我前往泥火山时看到的那条运煤路,正好从泥火群中穿过,拉煤车来来往往,凸凹不平的土路上到处撒着煤渣,也碾压破坏着部分泥火山的喷发口。

2001年,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专家在考察乌苏市的旅游资源时,发现了位于天山北坡山前丘陵地带的36个正在喷发的泥火山。经研究确认后,次年9月,他们向外界公布了这一发现。

泥火山,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罕见自然地质景观,世界上仅在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新西兰等几个国家有发现,我国台湾高雄也发现有20多个喷发口的泥火山,但是,规模和数量远不及乌苏白杨沟泥火山群。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是中国发现最大规模的泥火山群。”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熊黑钢说。

泥火山又称假火山,所以叫泥火山,就是它喷发的全是泥,泥由黏土、岩屑、盐粉等泥土构成,然后形成的形态又像火山。根据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专家研究,大约100万年以前,天山山前断裂带活动频繁,地下水、天然气以及石油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上行,与结构松软的泥岩混合形成的泥浆冲透了第三纪泥岩沉积物,间歇性地喷出地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泥火山。

地下水的分布分布状况决定泥浆的稠度:泥火山喷发时从地层带出的水多,泥浆便稀,带出的水少,泥浆就稠,而喷发物的稀稠则决定了各式泥火山喷发口的形状。有的喷发物堆积成了锥体,有的仅仅是形成隆起的盾形;有的已经干涸,留下干涸的泥盆。

这些外形特征说明白杨沟泥火山群是形态最全的,在一个地方有这样全的泥人山形态,就连见多识广的地质学家也叹为观止,是研究地形、地层变化的活教材。泥火山是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正在喷发的泥火山更属罕见,对于旅游业来说,泥火山是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宝贵资源。

我从乌苏市旅游局获悉,乌苏市泥火山旅游总体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通过自治区旅游局和自治区环保局的审批。这标志着该市的旅游优势资源——我国最大的泥火山群开发在即,乌苏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已逐渐呈现出来。

按照规划设计,乌苏泥火山开发预计总投资1.9亿元,以泥火山景区为中心,还包括国画山、红河谷、烟云山等11个景点,最终将其打造成为3A级旅游风景区。泥火山整体规划面积为8790公顷,日最大接待量为一万多人次。

来自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消息也显示,自治区将投资450万元在我国最大泥火山群——新疆乌苏泥火山群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这一罕见的地质遗迹。

相关分词: 白杨 泥火山 泥火 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