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推拿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百脉推拿




定义


由宫廷医术第五代传人陈作轩先生所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百脉推拿康复医术,是一种既方便学习掌握,又效果奇佳的调理康复技法之一。这种康复技法不用打针,不用吃药,更不用做手术,仅凭医师以一双手施用于患者的相关病变部位或反射区,用手法进行调理,因而既无毒副作用,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调理时间,使患者尽快康复。一些属于现代医学难题的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强直性脊柱炎、腰间盘滑脱、癌症等,在百脉推拿医术面前变得轻而易举。从古代中医的传承及现代医法的开拓方面。百脉推拿医法都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现代人类的救命术。出于挖掘整理,弘扬推广这一医法,解除患者疾苦的目的,作为医者都应该且有必要从哲学、医理、医术等方面阐释百脉推拿疗法的精髓,寻找到其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

起源


究其百脉推拿原始哲学根底,可追溯到6500年前的河图、洛书。《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代先贤将河图洛书,简称为河洛,其原始图形如下:

河图 洛书

河图中的白圈代表阳,有1、3、5、7、9五个奇数,黑点代表阴,有2、4、6、8、10五个偶数。阴阳数合计为55。

洛书中的白圈也是阳数,有1、3、9、7、5五个奇数,与河图中的阳数一样多,但排列顺序有区别;黑点是阴数,有2、4、8、6这四个偶数,排列顺序也与河图不同。阴阳数合计45。实际上,阳数的排列顺序是个底数相等的幂的级差数列30、31、32、33,阳数5在中央位置;阴数排列的顺序也是个底数相等的幂的级差数列,但底数不等,是21、22、23、24。

众所周知,伏羲氏从河图推演出先天八卦,周文王从洛书推演出后天八卦,汉代的《周髀算经》推演出勾股定理,杨雄在《太玄经》中用河洛理论推演出六十纳音,宋代陈抟以河洛理论绘制出《易龙图》,推演出七曜和二十八宿,朱熹据此推演出天文、地理、岁时、人道等文明,明代朱载堉因此发现了十二均律,医家则创出了子午流注和百脉医术。百脉推拿术便是百脉医术的分支之一。

“百脉”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经脉别论”篇:“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这句话的意思是:“全身的经脉都和肺经相连。全身的精气,最后都要汇总入肺,然后再由肺脏把精气输布到体表。”从这一点往深处理解,“百脉”一词,其实就是“全身血脉”,这与西医的“动脉、静脉”毫不相干。

把“百数”同“百脉”联系起来的是清代的徐忠可。他把河图洛书之数加总并引申道:“百数生百脉。”创立了“百脉推拿术”。他把人体阳经汇集处称为“天罗脉”,把阴经汇集处称为“天奇脉”,把患者的病灶部位称为“天应脉”,并总结出:“人体虽有百脉之多,不过三脉而已。”

这里的“百”,已经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数量多”的代名词。大家知道,查明的人身穴位有365个;百脉理论又将其分为70多个脉位,最后归纳为天罗、天奇、天应3脉。这就是大道至简,一脉顶百脉,或说一脉即百脉。

百脉推拿医术,优点很多。首先,河图中的阴数之和30大于阳数之和25,整体显阴性;洛书的阴数之和20小于阳数之和25,整体显阳性。百脉之说综合二者,从而实现了阴阳平衡。其次,河图的阳数发散,阴数收敛;洛书中的阴数、阳数都是无限循环,表明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生生不息;第三,阴阳之和的百数,虽然有计算上的重复,但它却包容性更大,更易为人掌握。

医理


从医理层面概说百脉推拿医术

百脉推拿医术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直接讲述这一理论的是“皮部论”和“气穴论”。

所谓“皮部”,从中医理论讲,它不是现代医学的皮肤或 “肉皮”的概念,而是皮毛、腠理、经络等皮肉感官神经的总和。

皮部论中记载:“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脏腑也。故皮部有分部,不与,面生大病也。”“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鼓病;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胭破,毛直而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皮部是按照经脉的循行分布划分的,全身的皮部分别属于十二经脉。邪气侵犯皮肤乃至毫毛,则毛孔就会张开,邪气就会乘机侵入络脉;络脉中的邪气充满以后,就会传入经脉;当经脉中邪气亢盛时,就会侵入相关脏腑。如果在邪气侵犯皮部时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向内、向更深层侵入,人就会生病。”“如果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就会出现抽筋、痉挛、关节疼痛的症状;热邪盛,就会出现筋肉松弛、骨质疏松的症状,就会皮肉败坏、毛发枯槁而脱落。”

再说气穴,“气穴论”一篇,主要是讲哪些穴位能够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标准的中医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很多中医已经忘却了,不再用了,真可谓医学的悲哀。我们讲气穴,就离不开中医的 “溪谷论”。

“歧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变,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肉销骨髓,外破大胭,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筋缩,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放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这就是溪谷论。

如果用现代汉语词汇来将这段话,应该是:“歧伯说:人体中较大肌肉的汇合之处叫‘谷’,较小肌肉的汇合之处叫‘溪’。肌肉之间,即溪谷的汇合之处,营气和卫气可以通行,但绝不能停留邪气。邪气溢出,侵犯人体,人体的正气就会变得壅塞,而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会促使血脉发热,肌肉腐败,营气和卫气不能运行,最终成为脓肿。这种且其,假如向内深入,可造成骨髓腐败,向外蔓延则会使大的肌肉也消瘦破溃。假如邪热之气侵入并停留于关节处,就会出现筋骨败坏等更为严重的病变。假如寒邪侵犯人体而停留不去,则影响营气和卫气的正常运行,就会造成肌肉萎缩、筋脉拘急,四肢不能伸展。因此会在体内出现骨痹,在体表引发感觉上的麻木不仁。其原因是阳气虚极,寒气滞留溪谷所致。溪、谷与三百六十五气相会,又恰好与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相应。若是轻微的邪气溢出而致使身体出现‘小痹’,邪气也会停留在某个部位,而不是沿着脉的来往循行。这种症状施以小针即可治疗,其方法与一般刺激孙络的方法大体一致。”

从理论上讲,很容易理解,谁能在皮部尽快找到“溪”和“谷”,谁就能准确而有效地为患者实施推拿术,推拿效果就好。相反,假如不能很快找到溪谷的准确位置,就很难收效。然而在实践中,有很多医者并非理论功底欠佳,他们也深知溪谷的重要,但在施术中却难以奏效,究其根本则是在其施术手法方面了,因为他们没能掌握寻找和定位溪谷的窍要,从而导致疗治效果大打折扣,甚或无效乃至出现严重失误,而造成患者终身遗憾。

疗法


推拿和按摩作为治疗和康复的手段,在《黄帝内经素问》中都有记载和详解。其“异法方宜论”中记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段话是说,“中央地区的地势平坦而且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种类繁多,人们生活安逸。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造成气血不畅。从而引发四肢无力等弱症、手足冷热等厥逆症或寒热症。治疗这类疾病,适用气功导引和推拿按摩相结合的医法。气功导引和推拿按摩就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获得发展的。”

上面提到“按蹻”这个概念,所谓“按蹻”,其实就包括了按摩和推拿两种医法。在当今社会中,推拿和按摩已经分流:按摩局限在保健一隅,按摩师们只是很简单地给患者放松放松,以治“未病”。这部分只要对需要者稍加培训,都可上岗,因而造成了“按摩”的几近泛滥。相反,推拿技法则多用于治疗方面,既能治“未病”,又能治“已病”。从而其门槛提高了,实施推拿的医者必须了解“八纲、四诊”,必须懂得经脉,了解甚至修习气功,还要了解和掌握药理。倘若不会诊断,无法分辨病状,不了解经脉为何瘀滞,阻滞点在什么部位,就无从调治,强施只能是贻误病情,贻害生命。

上面我们还提到“导引”一词。导引主要是用意念引导病体浊气下行,并使之排出体外。实施导引着必须有气功根基,否则无法实行。

百脉推拿医术中的按摩技法,按照施术者气功造诣的高低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可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初级按摩,施术者能在64术中任取一术或多术,一次性取出单个脉位的积聚之物——病痧,解除部分痛苦;中级按摩,施术者可以同时清除几个脉位的积聚物——病痧,消除几个系统的病因;高级按摩,则能在一个脉位做推拿而同时清除全身阻滞,拿出所有病痧,消除全身病因。

百脉推拿医术,虽以推拿命名,但并不排除使用药物。只是在这一医法中,药物是作为辅助手段之一,而并不占主导地位。这里有三条原则必须遵守:用食疗可以治愈的,不吃药;外敷能够奏效的,不内服任何药物;使用小方即可治愈的,不用大方剂。

相关分词: 百脉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