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与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暴雨与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


实验室的前身是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初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调整为暴雨与旱涝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

其目标是研究和应用卫星遥感、微波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等新技术,发展暴雨和旱涝灾害监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尺度环流和强对流动力学,了解暴雨发生发展的机理;开发高分辨率和具有复杂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高我国台风、暴雨数值预报能力;开展东亚旱涝的规律、机理、预测方法研究。

实验室承担过大量国家重大、重点和其它国家级研究任务。在华南暴雨实验、青藏高原试验、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和研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国重大天气和气候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干旱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等项目中,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室较早将卫星资料用于水汽和云模型研究;开发的降水数值预报模式成为全国降水业务预报模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室作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项目的主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实验室主任是谭本馗教授,赵柏林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目前有在职研究人员21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其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16人, 占总人数的76%。16人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站博士后、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约80余人,实验室另有客座研究人员10人左右。因此,实验室的实际研究力量维持在110人左右。

实验室具有办公和科研用房1500平米。实验室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群、激光雷达、水汽测量系统、二氧化碳通量测量仪、通道光谱仪、碳黑度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为大气监测和科学计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