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北魏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云岗石窟出土的北魏时期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碑文。其石为云冈细砂岩,略呈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楷书10行,行12字,共110字。愿文除首尾稍有缺泐外,大部完好。书法极佳。纵观其以圆笔为主,宽博雄浑的书风,应与魏碑名品《郑文公碑》相类。

中文名:《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文物类别:题记碑文

所属年代:北魏景明四年(503年)

出土地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出土时间:1956年11月



基本情况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1956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从其完整和独立的情况看,它很像是置于龛中或嵌于壁间坍塌时埋入土石中的。其石为云冈细砂岩,略呈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字迹大小不一,最大者约为3X2厘米,最小者约为1X1厘米。全文共楷书10行,行12字,共110字。原文除首尾稍有缺泐外,大部完好。此记末行年号已漫灭不可连缀,所幸第二字右半“月”字尚存。考北朝年号,第二字右为“月”者,有孝文帝承明,宣武帝景明,东海王建明和北齐废帝乾明,而其中数到四年者惟有景明。就此断定此碑年代为景明四年(503年)。

碑文


原文:

(夫虑)①灵镜觉,凝寂②迭代③。照周(群)④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概不邀昌辰⑤,庆钟播末⑥。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极虔⑥;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

灵虑巍凝,悟(岩)言鉴觉。寂绝照周⑦,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碑文注释


① 碑文第一行开头残缺两字,据碑文中两见的字很多,试补为“夫虑”。另有补为“夫含”。

②碑文第一行第七字及第七行第九字同为“寂”字

③“迭代”是指佛教由东汉时传入中国,历经三国、两晋、北魏、宋、齐、梁几个朝代,又应含括北魏自道武帝大力提倡佛法后,历经明元、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几代。

④第一行的最后一字仅存右偏旁“羊”,据碑文推敲当为“群”字。

⑤“概不邀昌辰”,是指比丘尼昙媚没有遇上文成帝于兴安元年(452年)十二月乙卯初复法后,“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听其出家”,“建佛图”,“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天下承风”,“朝不及夕”的“盛世”。由此也可推断,比丘尼昙媚是复法以后出生或出家的。

⑥“庆钟播末”和前文中的“泽潭机季”两句,文字隐晦,难于理解。结合史籍,“播末”和“机季”应该指的是朝廷对立寺造像和度僧加以限制的“景明之禁”。

⑦”寂绝照周“是指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灭法和兴安元年(452年)文成复法。

造像记的大意是,佛的法力无边,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来的人们瞻仰佛的形容时感到宁静,怀念佛的仪态时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泽润,处处鼓舞欢庆。

译文


佛的灵验象镜子一样明亮,使人能很快觉悟。佛之经义本是凝静安寂的,且历代如此。佛的灵光照遍邦国人群。佛可以感动万事万物。即能立刻滋润佛法盛世的人与国家,也能在深厚如潭水般润泽佛法衰世的万事万物。感慨我没能遇上盛世,也庆幸我还是赶上了盛世的末尾。怀念着佛的灵光与带给我们的安福,愿把佛的形象雕刻于金石之上。殷切的期望瞻仰佛的容貌的人能对佛更加虔诚,看不见佛的容貌的人也能增加快乐与希望。世世代代都有佛指点迷津,十方都能得到吉庆。并颂之曰:

佛的经义一向巍巍如山,凝静安寂,从中我们可以觉悟,如同镜子般照见自己的内心。纵然佛法式微,仍能“照周群邦”,佛的旨趣得到萌发,世间的污浊得到澄澈。造佛像以模拟佛的容姿,看到佛像便能感到佛的无上美好。世世代代都能干受到佛带来的益处,十方都能沐浴在佛光的普照之下。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

背景


此记内容可证之事至少有三点,其一,此记虽为佛门造像发愿文,但却与常见造佛像几躯、菩萨几躯不同,只云“同拟状金石”,说明所造可能是单体金铜像、石雕像,而并非在壁上凿龛造像。

其二,造像而供养者为比丘尼昙媚,联系昙曜五窟中的另外两个洞窟十七窟前壁明窗侧太和十三年(489年)比丘尼惠定造像题记,十八窟前门西壁茹茹可敦造像题记,可见至少是昙曜五窟这几个西部洞窟自太和年间至迁都以后皆为比丘尼所居,是女人世界。可以印证唐代高僧所记武周山石窟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格局。

其三,据史载,宣武帝景明年间,由于寺院经济澎胀,僧尼用度靡费,朝廷对立寺造像和度僧加以限制,史称“景明之禁”。在此,佛门弟子昙媚等借造像题记的机会,倾心怀念几十年前文成帝复法的盛世“昌辰”,大力宣扬佛教教义,更具有进一层的现实意义。这一造像活动或许可以说明此禁对远在故都平城的武周山石窟寺影响不大;然而从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认为,不在窟内造像,而另行雕造金、铜、石像,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呢?结合云冈石窟现存景明中造像题记惟十二窟景明元年一例,余皆在延昌年间之后的情况,似乎亦可说明这一问题。

此碑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真实地记录了“景明之禁”下北部平城僧尼这次颇具规模的造像活动,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特别是昙曜五窟的完工时间,以及古书上关于云冈佛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说法,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艺术价值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书法极佳。纵观其以圆笔为主,宽博雄浑的书风,应与魏碑名品《郑文公碑》相类。特点之一是圆润冲和。此记用笔几乎是笔笔中锋,不似一般魏碑书体大起大落的方头重脑。除少数点画偶见方起外,起落之处大多破方为圆了。横画一改露起为藏入,鲜见刀斧棱角,迭横多见连带和笔断意连的行书笔致。折笔除“照”、“寂”、等个别例子外,都取篆法,用圆转作方折。捺画写得饱满开张,起笔出锋全是圆笔,既存隶意,又具楷则。斜提和戈挑,全无“丑魏”方重面目,颇多钟王冲和内擫之态。

此石书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宽博从容。结字方整,笔势开张,宽厚稳健,古朴闲逸。总而言之,其书结体为方形,分而观之则寓方整于变化之中。像“镜”、“觉”等字,下部宽舒而不局促,存天趣而去雕饰。“感”、“机”、“仪”等字中的“戈”都不上趯,而是斜曳至右下缓缓带住,无剑弩之态而具沉雄之势。“时”、“末”、“浊”等字的竖钩平缓左出,犹遗分书之法。余如“鉴”、“严”、 “趣” 、“益”的结字更是不泥成法,天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