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学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辩论学


辩论学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辩论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并且在第一审普通程序中,将开庭审理作为重心,除附条件的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要公开审理。审判过程中,专门规定了一个阶段称之为“法庭辩论”,而该法第50条规定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就有“进行辩论”的权利。由此可见,这里的辩论,专指“法庭辩论”。是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法庭上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基本介绍


概况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论辩学的进步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辩才,古往今来的雄辩家莫不都是时代的产物。

古希腊的辩才辈出,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社会繁荣的标志和需要。当时以雅典为中心的城邦中,公民有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们可以出席讨论和表决国家大事的公民大会,可以在法庭陪审、起诉或为自己申辩;这些活动无一不要求公民必须充分使用自己的口舌来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正因为这样,以智者为代表的雄辩家们便应运而生。

中国

而我国的春秋战国之交,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大踏步前进的历史进步关头,新兴的地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的较为开明的政策,出现了人和兴学、策士横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和文化的兴旺发达时期,荀子等人便是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争鸣中,他们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当时一个很平凡的策士,通过游说,一经国君赏识,便可封为卿相。在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中,这些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呼号,展开著名的合纵连横活动,其中尤以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及苏秦合纵五国攻秦的活动最为著名。结果“苏张之口”便成了形容能言善辩的成语。

由上所述,不难体会到:社会发达,必兴论辩。中国自从秦统一中国开创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之后,先是“焚书坑儒”,继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明清两代禁讲学社、大兴文字狱,人民群众的嘴上都被贴上了封条,言论自由被取消了,莫谈国事成了人们明哲保身的处世格言,言谈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脑袋搬家,株连九族。那个时期专制主义横行,愚民政策强化,皇天之下,百姓们的口诀是:“祸从口出”,“少说为佳”;官场上的信条是:多磕头,少说话“;雄辩之士倍受压抑,民族思维停滞不前。当然,即使在这“万马齐喑”的漫漫长夜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爆出极富辩才的人物,如三国时期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但这比起春秋战国时代的群雄竞辩的宏伟图景来,已属于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了。

现状

中国现在正处在空前兴旺、繁荣的历史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三大再一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人民群众享有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日趋活跃,演讲和论辩重新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把它们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启迪人们的思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期望,在现代中国,论辩活动必将结出丰硕之果。

历史纪录


如果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便可以发现各个古代文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论辩的理论和实践。

在古希腊的历史上,曾出现了一个以教授修辞学、论辩术为业的学派----“智者学派”。他们自称为是“智慧的教授者”或者“智慧的接生婆”。他们向学生收取学费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被后人称为第一批职业教师。又因为他们论辩十分高明,也有人称他们是职业演说家和律师。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是和普罗泰戈拉齐名的演说家。古希腊著名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在剧本中说高尔吉亚是“靠舌头过活”的人,他“春种、秋收、植葡萄,连采果子都用舌头”,可见其口才之高。在他的著作残篇《帕拉姆多斯辩护词》中可以看到他的逻辑论证力量的强大。高尔吉亚的学生很多,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因此很受当时雅典人民的爱戴,人们为他在德尔斐神庙中铸造了一个全金的塑像。

虽然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后期渐渐演变为诡辩论者,但是,他们对古希腊文化、艺术、思想和哲学的繁荣所做的伟大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他们关于论辩的一些创见,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论辩的经典参考教材。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时也是一位论辩理论的大师,他对这门学问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对论辩所提出的原理,今天仍旧有实用价值。他以为,论辩是一种思想交流,而任何思想 交流要顺利进行则须有三个基本点:演说者、信息和听众。他专门写的一篇学术论文《论辩学》,200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学者。

相关学派


中国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是一个辩论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战国时称“刑(形)名家”、“辩者”,西汉称“名家”。名家强调“控名责实,参伍不失”,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其见解常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对于名、实问题,惠施主张“合同异”,认为一切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过分夸大事物的同一性;公孙龙主张“离坚白”,重在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别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过分强调事物之个性。虽各有所偏,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名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有《邓析子》、 《尹文子》、 《惠子》、 《公孙龙子》等。今传本《邓析子》、 《尹文子》皆后人伪作。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八章:“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又“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代表人物


惠施

惠施(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70年 ,逝世于公元前310年)战国著名的辩论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除了《庄子》外,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公孙龙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著名的辩论家。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 《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 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 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 《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

事迹

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 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晚年

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 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 《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 《白马论》、 《指物论》、 《通变论》 、 《坚白论》、 《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代表作品


《孟子》的论辩文之所以高人一筹,还在于它论证上饱含激情,往往让人在信服于其理的同时又感染于其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文章的感情,文采,气势。论及尧舜禹时候“荡荡乎”“巍巍乎”的赞美溢于笔端,说到“非先王之道”的许行时则嘲骂之为“南蛮鴃舌之人”,厌恶之情也形于字间,充沛的感情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行文中还运用了各种句式,长短句相间具有音乐节奏美,句式上的排比、句意间的铺陈,又使得文章气势磅礴,浑然一体。

图书《辩论学》


图书信息

作者:刘伯奎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1-1

页数:398

ISBN:9787801264107

字数:320千

定价:20.00元

作者简介

刘伯奎,1948年生,祖籍安徽萧县;现任: 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口才与演讲》(新编)独立撰稿人;

“刘氏口才训练体系”的独立创建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口才研究所所长;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语与人文科学系系主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曾任: 《演讲与口才》杂志社苏州全面授式培训基地主任(三年、1999—2001)

刘伯奎教授本人专业特长

一、文学研究

文学论文:曾在《外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以及高校学报上发表文学论文10余篇,计10余万字。

文学翻译:英译中、短篇小说4篇,名为《失踪者》、《美人儿佐尔阿依德》、《塞斯坦夫人离婚》、《查莉》,共5万余字,发表在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老虎!老虎!》、《觉醒》中。

二、音乐专长

1970-1975年曾在专业文艺团体任声乐演员和打击乐器演奏员5年

目录

前言

本质论

第一章 什么叫辩论?

一 历史回顾:辩论的学科理认建设为什么如此滞后?

二 宏观考察:辨论发生的两个基本属性

三 微观考察:辩论进行的五个基本特点

四 界定考察:明晰“辩论”的几个模糊点

五 概念确立:什么叫辩论?

第二章 辩论的实用功能与历史价值

一 辩论是人们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摒弃谬误的重要途径

二 辩论是人们沟通思想感情与态度立场的常用方式

三 辩论是人们捍卫自己的权益、名誉的有效武器

四 辩论推动人们加速完成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哲学升华

五 辩论的兴盛,推动社会文明程序的提高

第三章 提高辩论水平的三项原则

一 辩论须防有“论”无“辩”

二 辩论须遵守道德原则

三 辩论须符合审美要求

第四章 辩论交锋的基本类型

一 雄辨迎战雄辩

二 事实迎战诡辨

三 雄辩迎战诡辩

四 奖辩迎战诡辩

五 诡辩迎战雄辩

方法论

第一章 雄辩

一 什么是雄辩?

二 雄辩的四个基本特点

三 实现雄辩的四大前提

四 怎样确立最佳交锋角度

五 雄辩论证的四种基本形式

六 雄辩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七 怎样迎战雄辩

第二章 诡辩

一 什么是诡辩

二 诡辩不应是一个坏字眼

三 诡辩不是“以任意的方式”进行的

……

训练论

后记

相关分词: 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