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




建筑介绍


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1957-61)是费城学派的奠基之作,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设计。医学实验楼于1961年落成后,“费城学派”从此得名。

医学研究中心的任务书,要求建造一所医学科研、实验的综合性建筑物。如果按照“国际式”的一般手法,这样一个设计,往往搞成一个方盒子。而康在研究了任务书里的各部分功能之后,巧妙地把工作室、实验室、动物研究、管理、办公等内容分在四个塔里。这里,康创造性地提出了“主空间”和“辅空间”的概念。

所谓“主空间”指的是周围包括实验室和研究室的塔楼,“辅空间”则是中心服务塔楼。两个区域被竖塔明确地分开,通过联接的廊道,辅助部分又可很方便地为工作部分服务。

关于功能分区,建筑史上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早在1800多年前的罗马浴场(Theme of Caracalla,211-217)即有这个意思。沙利文(Louis H.Sullivan1856-1924)和格罗庇厄斯、莱特等现代派先驱大师,把它又推进了一步。但象康这样明确地提出理论和拿出如此精当的设计,却似乎是创新的。康的分楼分区思想,与米斯将一切内容统统塞在一个简单的大玻璃盒子里的方法恰成对照。

所有塔楼均高八层,但从立面上看,楼梯间与实验室有高低错落。中心塔楼用后张法预应力现浇混凝土,其余全用预制,整体装配。由于场地有限,预制工场在40英里以外,构件全由卡车运至工地。承重体系为框架,横梁用空腹大梁。由于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 科门登特(August Komendant)教授和大西洋预制施工公司(Atlantic Prefabricated Co.)配合默契,实验中心的施工很顺利,结构施工达到每周三层的速度。

空腹大梁当时在美国是颇为先进的技术。它有桁架传力明确的特点,又不象桁架那样高,竖杆也承受一定弯矩。更主要的是实验室的繁多管道可以从中穿过,而不需要另外搞设备层吊平顶。结构、施工的新方法,在施工时就引得络绎不绝的人来参观。那时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61)正在附近搞宾州大学的女生宿舍。他也常来工地,并取逗康,“您认为这座楼是建筑上的成功还是结构上的成功?”康回答说:“它的结构要素和形状,是那样逻辑地关联着建筑上的需要,以至‘建筑’和‘结构’不能分开。”

当然,最使人感兴趣的还是那富有表现力的塔楼本身。一簇竖塔的集合,高低起伏,在天空背景上戏剧性地勾出一个富有韵律的轮廓。楼梯厅突出的长条光墙面不加一点装饰,直愣愣地插向青天;紧靠在边上的实验室却是通透的大玻璃,精细的分格和窗框,虚实对比十分强烈,生机勃勃,竟相向上,似乎随时都会拔地而起。

医学实验楼于1961年落成后,“费城学派”从此得名。两年以后,又在医学楼旁接出生物楼。

它的外观向康以至费城学派提出了个问题,也是现代建筑的核心问题——“功能”和“形式”的问题。人们问道,这样一个功能经常变化、实用性很强的建筑,搞成如此纪念性,在建筑上是诚实的吗?康对此却自有理论,他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形式是建筑的基素”,并进一步补充:“形式从不服从功能;形式指引方向,因为它保持了它基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没有形状和尺寸,它不是你所看到的,它是你所看到的开始。”从以上这段有点抽象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康在设计中自始至终要追求的,就是形式。医学实验室的大玻璃造成眩光,于使用并不有利。但对比形成了,康为自己树立了纪念碑。康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形式引起功能”(Form evokes function),认为功能是变化的,而形式是不变的。谈到“功能”,康总认为那是最低的下限,“功能”满足只意味着将房子造成遮庇所而已。

应该说,这是康对“功能”的狭隘理解。难道满足功能仅仅是建造一座遮庇所挡风避雨吗?舒适,安全,宁静,美感,空气难道就不属功能的范畴吗?其实,康在设计中刻意追求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也属功能范畴。医学研究中心的分区分楼不就很好地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了前所未见的形象吗?不过康不一定这样认为罢了。

康的思想源于德国厌世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认为存在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知识的推动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一味求新,追求超脱,而建筑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产物。这样康就经常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

建筑师介绍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斯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 ”,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斯康的建筑风格受到科比意启迪而投入现代建筑主流中,一如科比意于《迈向建筑》所说: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光也成为康的建筑理论范畴。认为建筑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而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

路易斯康1971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1年获选美国文艺学院院士,1972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有评论认为,路易斯.康应当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建筑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