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诺伏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波多诺伏


波多诺伏是贝宁首都,贝宁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是波多诺伏王国首邑。1752年葡萄牙殖民者建为商业据点。现与科托努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业较盛。



城市简介


波多诺伏(Porto-Novo)是贝宁国民议会所在地。贝宁历史悠久,波多诺伏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仍保留着十分浓厚的古非洲城市的风貌。它的外港科托努距离波多诺伏35公里,是贝宁中央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贝宁首都,第二大城市。在国境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潟湖之滨。西南距外港科托努35公里。人口30万(1988)。历史上曾是波多诺伏王国首邑。1752年葡萄牙殖民者建为商业据点。现与科托努同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议会、总统府和外交部设此(其他政府机关在科托努)。有锯木、榨油(棕油)、食品、肥皂等小型工业。铁路通科托努港。输出棕仁、棕油、咖啡、棉花等。附近蕴藏石油。有古老地非洲宫殿、葡萄牙大教堂等,旅游业较盛。

波多诺伏(Porto-Novo)是贝宁国民议会所在地。贝宁历史悠久,波多诺伏是这个国家最古老地城市之一,现在仍保留着十分浓厚的古非洲城市的风貌。它的外港科托努距离波多诺伏35公里,是贝宁中央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波多诺伏是以文化为主的都城,它濒临几内亚湾,位于贝宁南部沿海泻湖——诺奎湖的东北岸。

地理环境


波多诺伏是以文化为主的都城,它濒临几内亚湾,位于贝宁南部沿海泻湖——诺奎湖的东北岸。

波多诺伏年平均气温26-27℃,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伴同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降雨。

首都地区因雨季长达8个月,这里的油棕林极为稠密,平均每公顷达到430-550株,最高达到1000株以上,从高空俯视,宛如一片碧绿的海洋。油棕是这个国家的重要财富,茂密的油棕林给波多诺伏带来了“油棕之城”的美称。

波多诺伏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全年雨季长达8个月,各种植物都可以终年生长。

自然资源


波多诺伏市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主要的油棕产区,在波多诺伏南面几公里的沿海地区还发现了石油。

在波多诺伏周围及其北部,主要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半自然油棕林。这里的油棕林极为稠密,平均每公顷达到430-550株,最高达到1000株以上,从高空俯视,宛如一片碧绿的海洋。茂密的油棕林给波多诺伏带来了“油棕之城”的美称。

民族人口


贝宁有将近660万人口(2002年)。共60多个部族。主要是芳、约鲁巴、阿贾、巴利巴、颇尔和松巴等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使用较广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居民中65%信奉传统宗教,15%信奉伊斯兰教,约20%信奉基督教。

追溯历史


始建年代

波多诺伏建于16世纪末,曾是波多诺伏王国的首邑。1580年,成为葡萄牙殖民者在贝宁沿海地区贩买奴隶的据地。波多诺伏原称阿加塞-霍格布努,葡萄牙人入侵后,发现它同葡萄牙重要海港波尔图相似,就把这个城市命名为波多诺伏,即“新波尔图”之意。1670年,法国殖民者入侵,继续进行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并攫取了经营沿海地区的特权。1888年,法国寻找借口开始武装入侵。1894年,波多诺伏王国沦为法国殖民地,1904年被划为法属西非洲的一个领地。当时,波多诺伏王国只是领地的一个专区,波多诺伏为该专区的首府。

成立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非和达荷美(贝宁旧称)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法国被迫逐步承认了达荷美人民的独立权利。1958年12月达荷美成为法兰西共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日,达荷美宣告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首都为波多诺伏。1975年11月30日改国名为贝宁人民共和国,这一天被定为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主要建筑及大街

波多诺伏市内有古老的非洲宫殿、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物和葡萄牙大教堂。贝宁共和国总统府设在波多诺伏。该市有8条主要大街,最长的是外围大道,环绕东、西、北三面,其次是湖滨大道、第6号大街、维克托巴洛大街、梅里乔努路等。此外还建有广场、体育场、学校等文化设施和机构以及数个较集中的居民区。

贝宁在西非地区一直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波多诺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如人种博物馆、民俗学博物馆、国立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等。该市及其附近地区出产的手工艺品,如铜器、木刻、骨雕、编织等独具风格,驰名国内外。

波多诺伏有公路通往全国各主要城镇,这些公路向西经科托努可通往多哥首都洛美,向东可通往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向北可分别通往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波多诺伏与科托努之间不仅通公路,而且有一段铁路相连接。波多诺伏及其周围地区的物资出入一般都由首都外港科托努转运。

城市特色


离波多诺伏几十公里远的冈维椰水上村庄是饮誉世界的旅游胜地。“冈维椰”一词在当地语中为“集体得救”的意思。17世纪初,贝宁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小王国和酋长国,纷争不断。原住在诺古埃湖畔的部族为避强敌,便纷纷迁逃湖上栖身;天长日久,便渐成“水上人家”。他们的“水上琼楼”多以碗口粗圆木插入水下打桩,在水面以上一、二丈处建成一幢幢高脚、尖顶茅屋,散落湖面。屋内有卧室、厨房和平台;有些人家还用木桩、碎石和泥土垒砌成小块陆地,用以饲养家禽、家畜。水上村庄在蓝天、白云与湖光水色的衬托下,风光格外绮丽迷人,被世人誉为“非洲的威尼斯城”。

该“水城”内现共有200户居民,是非洲最大的水上居民区。水上村庄的村民们多为渔民,他们常年累月生活在水上,驾独木舟如履平地;这里的人们喜歌爱舞,热情好客。水村中央还有个水上集市,数十只大小木船“济济一堂”,你来我往,十分热闹繁忙,充满了非洲水上风情。村中还设有水上工艺品商店及饮料商亭。每年都有大批外国游人来此观光揽胜,体验这里所特有的浓郁异域情趣。

西非古都阿波美

波多诺伏在波多诺伏西北105公里还有一个闻名非洲的游览胜地——阿波美古城。从首都驱车,一个多小时即可抵达。公元17至19世纪,这里曾是贝宁阿波美王国的首邑。那著名的阿波美王宫、国王陵寝与王妃墓至今仍保存完好。由王宫修葺改建而成的阿波美历史博物馆为西非地区文物史料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占地44公顷,陈列着历代国王的御座、旗幡、礼服与轿子,宫妃们的手镯、戒指、项链等装饰品以及各类祭器、历代兵器(包括反抗法国殖民军时用过的土枪、土炮和砍刀以及从殖民军手中缴获的武器)等。这里有第十代国王格莱莱(1858~1889)的内宫和陵墓。阿波美王国曾盛极一时,据说共传了十一代。

在历代国王议政殿的外墙上,嵌有上百座描述王国历史事件的彩色泥塑,蔚为壮观。贝宁民族英雄、阿波美王国第十一代国王贝汉津(1844~1906)的陵墓也在阿波美,并被视为圣地。贝汉津于1889~1894年领导抗法斗争,英勇不屈,后被捕流放,卒于阿尔及尔,遗体归葬阿波美。其陵墓建筑庄严肃穆;另在城内戈荷广场上,还建有一座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的铜像。

交通状况


波多诺伏波多诺伏有公路通往全国各主要城镇,这些公路向西经科托努可通往多哥首都洛美,向东可通往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向北可分别通往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波多诺伏与科托努之间不仅通公路,而且有一段铁路相连接。波多诺伏及其周围地区的物资出入一般都由首都外港科托努转运。

名胜古迹


波多诺伏城古趣盎然,美丽典雅,市内有古老的非洲宫殿、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物和葡萄牙大教堂。作为古都,历代波多诺伏王国都在波多诺伏城留下了它们的足迹,特别是保留到现在的托发国王的皇宫更为引人注目。皇宫外面那座高大的红色围墙,好像要把整个城市映红,所以有人就把波多诺伏叫做“红色城市”。皇宫里街巷狭窄,好像一个迷宫,给人一种神秘感。这里有帝王们过去那种富丽堂皇的建筑,以及作为王室工艺品的各种各样的陈设,像皇帝宝座、国王塑像、葫芦雕刻、金银首饰等,集中代表了贝宁的古代文明。

贝宁在西非地区一直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波多诺伏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如人种博物馆、民俗学博物馆、国立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等。现在的波多诺伏城随着建设的发展,新建了不少现代化建筑,城市布局以科科耶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北和向东方向发展。市内的环行马路两侧多高大的非洲樟树和棕榈树,街心花坛鲜花盛开,街道两旁的商店、货摊、饭馆和旅馆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在波多诺伏附近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那就是诺奎泻湖上的水上村庄,其中以冈维埃水上村庄为最大、最有名,有“非洲的威尼斯”之称,是西非著名的旅游胜地。水上村庄形成于17世纪初,当时,阿波美王国入侵沿海一带,居民们被迫入湖避难,后来就定居湖上,形成了这水上“桃源”。他们以捕鱼为生,世代相传,渐渐把水上村庄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而不愿返回陆地。贝宁共有水上村庄30多个。冈维埃在当地土语中是“集体得救”之意,目前,村中居民约有2万,是非洲最大的水上居民区。

水上村庄的房屋建在插入水中的木桩上,屋顶用厚厚的茅草盖成,可以隔热;墙与地板用椰树干编成,容易散热;地板高出水面一米左右,门前有木梯通向水面。屋内有卧室、起居室、厨房等,有的门前还有平台,可以晒衣服和乘凉;有的还在屋前用石板架在木桩上,构成小块陆地,用以饲养禽畜。这种高脚屋一般都比较结实,可以使用20年以上。

水上村庄的房屋布局合理,自然形成一条条水巷,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备有小木船作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水村中央是一块比较宽敞的水面,那是“水上市场”,水上市场都是以小船为摊位,熙熙攘攘,别具情趣。水上村庄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渔民,以捕鱼为生。

相关分词: 波多诺伏 波多 多诺 诺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