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锈病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菜豆锈病


锈病是菜豆生产中常发的一种重要病害,特别在植株生长中后期的中下部叶片,发生严重时有数百至上千个孢子堆,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还造成水分大量蒸腾,叶片脱落,减产又降低质量。



病原菌


菜豆锈病的病原是疣顶单胞锈菌,属于担子菌的真菌,

它可在同一寄主—菜豆上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即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菜豆生长中后期发生,染病叶先出现许多分散的褪绿小点,后稍隆起呈黄褐色疱斑 (病菌的夏孢子堆),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锈褐色粉末状物(此为病菌的夏孢子),夏孢子堆成熟后,或在生长晚期会长出或转变为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其中生成许多冬孢子。叶柄和茎部染病,严重时危害叶柄、蔓、茎和豆荚。生出褐色长条状突起疱斑(夏孢子堆),后转变为黑褐色的冬孢子堆。豆荚染病与叶片相似,但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稍大些,病荚所结籽粒不饱满。表皮破裂,散出近锈色粉状物,通常叶背面发生较多,严重时锈粉覆满叶面。

鉴别


根据症状不难做出。在菜豆生长后期,在夏孢子堆及其周围出现黑色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状物。在叶柄和茎上,初生褐色长条状疱斑,散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后期产生黑色或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荚上病斑与叶片上症状相似,但孢子堆较大。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残体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长出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夏孢子,传播后在同一生长季可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发病 条件


高温、多雨、雾大、露重、天气潮湿极有利于锈病流行。菜地低洼、土质粘重、耕作粗放、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插架引蔓不及时,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差,及施用过量氮肥,均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


在北方寒冷地区,病菌表现为典型的全孢型单主寄生菌;但在南方温暖地区,特别是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病菌只见夏孢子和冬孢子,主要以夏孢子越季,并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随气流传播,从表皮气孔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前造发病株上的夏孢子,就成为下一造植株锈病的初次侵染接种体。在植株生长后期,病菌可形成冬孢子堆,但冬孢子在病害侵染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在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的远比秋植的严重。本病菌又是一类专性寄生菌,寄生专化性强,可分化成许多形态相同而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种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菜豆比豇豆、小豆较感病;在菜豆中,矮生种比蔓生种较抗病;在蔓生种中,“细花”比“中花”和“大花”较抗病。在近年国内推介的30多个菜豆品种中,对锈病表现抗耐病的品种有:碧丰(蔓生、较早热,荷兰引入)、江户川矮生菜豆(较强,辽宁引自日本)、意大利矮生玉豆(极早熟,内蒙古引自意大利,据称试用至今(1990年至今)未发现病虫危害)、甘芸1号(蔓生,中早熟,辽宁大连)、12号菜豆(蔓生,中早熟,广东广州)、大扁角菜豆(蔓生,中熟,山东滨州)、83-B菜豆(蔓生,早熟,兼抗病毒和炭疽病,辽宁大连)、矮早18号(早熟,兼抗炭疽病,浙江农科院)、新秀2号与春丰4号(蔓生,早熟,天津菜科所)等。至于其他一般表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丰收l号(蔓生、泰引)、青岛架豆(蔓生,山东)、供给者与推广者(矮生,美引)、418(蔓生,山西)等,是否也抗锈病,则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菜豆锈病防治方法


1. 清洁田园,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密植,棚室栽培尤应注意通风降温。收获后即时清除并销毁病残体,减少初侵染菌源。

2. 因地因时制宜选种抗病品种。选育和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常年重病地区尤为重要。一般蔓生品种较感病,矮生品种抗性强些;蔓生品种中又以细花品种较抗病,大、中花品种较感病。

必要时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以减轻危害。在南方一些地区,例如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病情远重于秋植,在无理想抗病品种或理想防治药剂而病害严重危害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地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或适当调整播植期以避病。

3.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4.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喷药预防控病。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即选喷下列药剂:(1)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20%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3)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4)40%多硫悬浮剂350-400倍液。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条件可隔7~15天喷一次,连续喷2~4次。

相关分词: 菜豆 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