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玉米田棉铃虫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菜用玉米田棉铃虫




学名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异名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棉铃实夜蛾。分布:全国务棉区,几遍全国各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棉花上大暴发,在蔬菜上为害更为严重。

寄主


番茄、樱桃番茄、五彩西红柿、茄子、甘蓝、白菜、芦笋、菜苜蓿、南瓜、蜜本南瓜、小南瓜等蔬菜及豆、玉米、甜玉米、人参果、黄秋葵、甜瓜、西瓜、菜用仙人掌、枸杞、牛蒡等农作物。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番茄植株的蕾、花、果,偶也蛀茎,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但主要为害形式是蛀果,是番茄的大害虫。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雨水、病菌易侵入引起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卵: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老熟幼虫:体长30~42mm,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L1、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蛹:长17~21mm,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生活习性


内蒙古、新疆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流域4~5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华北于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一代卵见于4月下旬至5月末,以5月中旬为盛期。一代成虫见于6月初至7月初,盛期为6月中旬。第二代卵盛期也为6月中旬,7月份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为二代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第四代卵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成虫于夜间交配产卵,95%的卵散产于番茄植株的顶尖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茎基上,每雌产卵100~200粒。卵的发育历期15℃为6~14天,20℃为5~9天,25℃为4天,30℃为2天。初孵幼虫仅能啃食嫩叶尖及花蕾成凹点,一般在3龄开始蛀果,4~5龄转果蛀食频繁,6龄时相对减弱。早期幼虫喜食青果,近老熟时则喜食成熟果及嫩叶。一头幼虫可害3~5果,最多为8果,蛀果数随番茄青果密度及降雨量而变化。幼虫共6龄,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为31天,25℃为22.7天,30℃为17.4天。老熟幼虫在3~9cm表土层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3天,蛹的发育历期20℃为28天,25%18天,28℃13.6天,30℃9.6天。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在北方尤以湿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当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上时为害严重。但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不利于幼虫入土化蛹,同时蛹的死亡率增加。此外,暴雨可冲掉棉铃虫卵,也有抑制作用。成虫需在蜜源植物上取食作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生期与番茄、瓜类作物花期相遇,加之气温适宜,因此产卵量大增,使第二代棉铃虫成为危害最严重的世代。

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复种面积扩大地区,菜用玉米、菜用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铃虫为害菜用玉米、玉米有加重之势,尤其辽南、长江流域、新疆部分地区及城市近远郊,菜用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幼虫为害。1996年8月,青海省首次发现棉铃虫为害玉米,其发生面积之大,虫量之多,损失之重,实为罕见,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

菜用玉米穗部棉铃虫在山东成武县,产卵初期为8月中旬,盛期在8月下旬,正值菜用玉米扬花授粉末期、花丝开始萎蔫之际。卵末期在9月上旬。卵主要产在花丝上或苞叶上,初孵棉铃虫幼虫集中在菜用玉米雌穗顶部花丝处咬食花丝,3~4龄由上而下啃食菜用玉米籽粒,每头幼虫平均食害14.5粒。

防治方法


(1)剪花丝。花丝萎蔫后剪去雌穗顶部1~2cm秃顶部分的花丝及苞叶,携出田外烧毁,防效95%以上,并可兼治玉米螟、桃蛀螟、条螟等菜用玉米穗部害虫。

(2)滴药水。花丝萎蔫后,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200~400倍液滴在雌穗顶端花丝处,每穗滴配好的药液0.5ml,3天后防效90%以上,且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3)草环法。把稻草或麦秸浸湿,做成直径1.5~2cm的草环,在棉铃虫产卵前及幼虫3龄前,把做好的草环用敌敌畏300倍液浸透,然后用工具夹住药环套在玉米果穗顶端有效。

相关分词: 菜用 玉米 棉铃虫 棉铃 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