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回族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沧州回族




基本信息


作 者:吴丕清 编著

出 版 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9-1

版 次:1页 数:全2册字 数:650000 印刷时间:1999-9-1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810562614包 装:精装

内容简介


回回民族,不是中国的土著民族,其族源可溯至公元七世纪中叶进入我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他是许多外来人与中国土地上的诸民族通过伊斯兰文化融合,并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后,逐渐形成的。

作者简介


达吾德吴丕清,回族,1946年生,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现任沧州市民委副主任、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会员、中国回族学会理事、河北省民族古籍编委会委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通讯、特写等各类作品20余万字,六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试谈民族乡政权建设》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沧州回族渊源及发展》被收入《中国教育文库》,《沧州回族武术》被选入《中国当代科教文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先后受市政府记大功、三等功嘉奖各一次。个人小传载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六部名人专辑。

目录


回回民族(简述)

第一章 沧州回族由来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

第二节 回回民族形成

第三节 沧州回族渊源

第四节 沧州回族繁衍

第五节 沧州回族姓氏考

附录 沧州回族部分姓氏辈分排字表

第二章 沧州回族信仰

第一节 六大信仰

第二节 五大功修

附 沧州哈吉统计表

第三节 道德规范

第四节 教派沿革

文章节选


第一章 沧州回族由来

第一节伊斯兰教传入

公元六世纪末,阿拉伯盛行多神崇拜,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各部落政治集团间战争频繁,社会经济日趋衰落,酗酒、活埋女婴成风,社会道德日下,史称“蒙昧时代”。蒙昧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起了阿拉伯人的觉醒,纷纷要求政治统一,减轻剥削,恢复社会稳定与安宁。在这种政治、经济、信仰极度混乱,人民渴望拨云见日的社会背景下,创立一个新的、能够满足于各族人民共同精神寄托的宗教,这已成为阿拉伯各民族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历史的必然。

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社会待变的历史条件下,后成为伊斯兰教“先知”的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4月21日,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来什部落已经没落的哈希姆贵族家庭降生了。穆罕默德出世前两个月,父亲阿卜杜拉在去叙利亚经商返回途中突然病逝,出世后由祖父阿卜杜穆台列卜为其取名穆罕默德,意为“受赞颂者”,并按当时麦加贵族子弟必须委托沙漠平民哺乳长大才会聪明能干的习俗,认海丽麦为乳母。5岁回到生母阿美娜身边,7岁生母病故,由祖父抚养。8岁祖父去世,由伯父艾卜塔列卜抚养。自幼虽多得宠爱,但不幸的遭遇接踵而至,且家境贫寒,无力求学,唯随伯父牧羊、经商度日。 当丕清同志把《沧州回族》一书寄给我征求意见并要我写序时,我正卧病在床。七十七岁,已近风烛残年,稍一劳累,就会诱发心脏上的老毛病。然而,那种难以抑制的故土情、民族情和为民族事业几乎奋斗了一生的特殊感情,却使我不由得又在病榻上拿起了笔。

翻开书稿,立刻对沧州这一片历经磨难的故土和在那块土地上顽强拼搏、抗争的回回民族涌起了一股深沉的感情。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了不同朝代统治者导演的移民迁徙、军事征调、屯垦聚落等很多大的动荡,同时也经受了不同生活环境和包括民族压迫在内的各种苦难的磨练。正是这种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和特殊的发展经历,造就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同的和十分不同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方式;造就了这个民族勤劳、顽强、机智、自豪自强、勇于拼搏抗争、富有开拓精神、善于经商理财,及其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固守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沧州回族身上是极为突出的。

相关分词: 沧州 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