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三角洲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潮流三角洲




潮流三角洲简介


潮流三角洲

又称潮流沙脊群。

多形成于潮沙韵律强的大型水道两端或河口地区。

是由2~3节以上的潮流,在沙质海底塑造而成的水下沙脊及脊间沟谷群。沟脊的平面轮廓呈放射状、掌状、鸟爪状等,顶端朝向潮流辐聚或辐散点。

如中国江苏弶港岸外的辐射状潮流三角洲、琼州海峡东西两侧及渤海海峡西北侧的掌状潮流三角洲、西朝鲜湾的鬃岗状潮流三角洲、曹妃甸泻湖口门外的鸢状潮流三角洲等。

一般脊或沟的宽度为0.5~12公里,长度数公里至百公里以上,脊沟的相对水深差值5~40米以上。潮流三角洲的面积相差很大,西朝鲜湾和江苏弶港岸外的潮流三角洲面积分别为3.5和1.3万公里2,曹妃甸泻湖口外的潮流三角洲面积仅数平方公里。潮流三角洲脊沟相间摆布的地形格局,反映为韵律强的潮流往复线形冲刷和堆积结果,落潮流将海底沉积物中的粘土等细颗粒成分带至外海,较粗的沙质沉积物堆积在两个强流带之间,故沙脊声纳探测断面呈现为向上微微拱曲的层理,而沟底沉积粒度相对较细,并常见较老的玉木冰期河湖相或澙湖相泥质层剖露。

如在中国渤海海峡西北侧指状沙脊群的沟底,发现有澙湖相泥炭和有机质淤泥,14C测定年代为距今1095110年;在西朝鲜湾鬃岗状沙脊群沟底,发现有河成砾石层;在江苏弶港岸外辐射状沙脊群沟底,声纳探测发现埋藏谷断面及古河口标志生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g goula)、长牡蛎(o.gigas thunberg)等化石。

总之,上述反映潮流三角洲是全新世陆架海侵以来潮流作用的产物

潮流三角洲的地貌特征


潮流三角洲及其潮流三角洲上的边缘坝、拦门浅滩、潮流沙脊和潮流冲刷槽等次级地貌形态特征和展布规律,并讨论了潮流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潮流三角洲研究


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获得的最新调查资料,对全新世以来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究。

研究区10m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潮滩相、潮道相和浅海相沉积,其下为古三角洲相。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分选中等,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以悬浮组分为主。全新世以来至1896年,研究区为古辽河与古大凌河、绕阳河复合三角洲之间的小海湾。1896年双台子河分洪以后,盖州滩等潮滩形成并快速发育,1969年建闸后,入海径流量不断减小,潮道趋于淤积充填。在大量实测资料基础上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径流与潮汐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网河区潮差和潮位的周期变化既有典型潮汐的半日周期和全日周期以及半月周期,也有径流量的周期变化如64 8d的周期变化,即同时具有径潮的周期变化.不同河段潮差及各分潮波振幅与径流量的大小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径流量越大,潮差越小,三水站潮差随流量以-0 0002的速度减小,网河区下游河段则减小得较慢.上游径流量越大,因克服径流的阻碍作用而消耗的能量越大,潮汐作用强度迅速减弱,各分潮潮波振幅和潮差沿程减小越快.随着径流量的增大,三水站潮簇D1,D2和D4的振幅明显减小,D2的振幅衰减得最快。

相关分词: 潮流 三角洲 三角 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