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菊理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雏菊理论




雏菊理论


生物体促进了自然界中自调节的反馈机制的发展,这个机制可以维持适宜生物居住的、稳定的地表环境。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有维护居住环境稳定的本能。

雏菊理论发现者


英国有个名叫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独立研究学者,他是个学化学出身。1983年的时候,他创造出一个奇幻的世界,解决了这个连神都搞不定的难题。

借助计算机,洛夫洛克模拟出一个地球的孪生兄弟,它也有着球形的身材,荒芜的出身,不过它有个更诗意的名字,叫做“雏菊世界”。

雏菊世界里埋藏着无数等待发芽的种子。可是由于播种的人不幸是个色盲,这些种子只能长出两种东西:一种是黑色雏菊,另一种是白色雏菊。黑色雏菊吸收热量的能力非常出色,给点阳光就想灿烂;白色雏菊则天生善于反射阳光,是一些冷冰冰不好伺候的家伙。

最初的时候,太阳光线还很微弱,星球表面温度很低,寸草不生,两类种子都在地下沉睡着。后来,光照逐渐增强,黑色雏菊敏锐地接收到了阳光,热了热身就率先萌发了出来,成为新世界的第一批拓荒者,在仍然稍显寒冷的雏菊星球上生长起来。它们从两极开始向低纬度蔓延,渐渐繁茂起来;同时,它们吸收的热量温暖了大地,使得星球温度缓缓上升。

这种升温让埋在地下的白色雏菊种子捡了个大便宜,它们开始在温暖的赤道附近萌发并扩展开来,很快便跟黑色雏菊不相上下。星球被黑色和白色的花朵包裹起来,地表温度渐渐稳定下来,两种雏菊也满意地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爱吃醋的太阳看到这番和谐繁荣的景象,心里不免有些酸涩,于是呼哧呼哧地增大了辐射力度,把雏菊世界进一步晒热。由于白色雏菊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能够在炎热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温度的凉爽,而黑色雏菊则因为耐受不了高温,逐渐衰败。白色的花儿迅速赶超了它们的竞争对手,在星球上大行其道起来。可怜兮兮的黑色雏菊则被逼回了两极,苟延残喘。此时的大地一片白茫茫,高傲地拒绝着阳光的亲吻。

然而,当白色雏菊以为自己即将大获全胜时,一件自作孽不可活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由于白色雏菊密密麻麻地覆盖着大地,星球表面无法接收到足够的热量,地表温度悄悄开始下降,一直降到了黑色雏菊能够重新生长的温度。而黑色雏菊的重新抬头,使雏菊世界陷入了新一轮的循环:黑色雏菊温暖着大地,白色雏菊退回赤道;但似乎黑色雏菊也高兴的太早了点,地表温度的上升没有让它们笑到最后,白色雏菊趁机重又登上历史舞台。就这样,星球温度起起落落,反反复复,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适宜雏菊生长的范围。

也许这种竞争关系对雏菊来说再也平常不过,但最酷的事情就在于,这两种雏菊虽然对此毫不知情,但它们却竟然联手打造了一个全自动温控星球!

相关分词: 雏菊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