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丛书名: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创新型城市战略研究

平装: 42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0105895

条形码: 9787300105895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6 x 16.8 x 2.4 cm ; 621 g

ASIN: B002DMLA2K

内容简介


《创新型国家与政府行为》讲述了:在经济全球化与二元结构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以经济活动的信息化、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以及产业组织的虚拟化为主要标志,全球经济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在当今的经济时代,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峻、科技进步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双重挑战,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科技进步能力,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而且是一项重大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应该聚焦于科技进步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定位为提升科技进步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录


第一部分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选择

导言

第1章 当今时代的三大经济变化

1.1 二元结构的世界经济格局

1.2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1.3 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

第2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初衷

2.1 弱化经济增长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

2.2 提高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3 扭转对外科技依存度过高的状况

第3章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型国家

3.1 创新型国家的属性与特征

3.2 后工业社会国家与经济现代化的参照标准

3.3 科技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融合

第4章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路径

4.1 全球工业社会国家的二元发展路径

4.2 我国各地区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4.3 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4.4 分阶段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第5章 东部地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区域进程

5.1 全面完成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5.2 提高东部地区的经济服务化程度

5.3 提高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产业化程度

5.4 北京地区与上海地区的比较研究

5.5 北京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努力

第6章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1 经济增长类型

6.2 经济增长方式

6.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与路径

6.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机制

第7章 实现科技进步方式的转变

7.1 科技进步的机制与态势

7.2 科技进步方式的选择

7.3 我国科技进步方式的转变

第8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8.1 科技创新能力的类型

8.2 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资源条件

8.3 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衡量

8.4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第9章 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塑

9.1 关于科技创新系统的概念

9.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创新系统

9.3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活动方式的历史演变

9.4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科技创新系统

9.5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科技创新系统

9.6 科技创新系统中的辅助支持系统

9.7 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重塑

第二部分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府行为

第10章 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0.1 引言

10.2 文献综述

10.3 模型和计量方法

10.4 数据和变量选取

10.5 估计结果及其解释

10.6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11章 财政分权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

11.1 引言

11.2 文献综述

11.3 模型设计和数据

11.4 计量结果分析

11.5 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12章 财政分权、FDI竞争与技术进步

12.1 引言

12.2 文献综述

12.3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FDI技术进步效应

12.4 中国各省技术进步的测度

12.5 实证检验

12.6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13章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教育发展

13.1 引言

13.2 有限财政分权和教育发展

13.3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说明

13.4 实证检验

13.5 结论I

第14章 区域综合性创新政策与区域创新能力

14.1 引言

14.2 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设计

14.3 计量模型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14.4 计量结果分析

14.5 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15章 产业标准竞争与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15.1 引言

15.2 WAPI标准战中的企业策略选择

15.3 转型时期标准战中政府的作用

15.4 结论

第三部分 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验经济学分析

导言

第16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16.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6.2 文献综述

16.3 研究方法

16.4 本书第三部分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17章 作为公共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否由社会自愿供给

17.1 引言

17.2 文献综述

17.3 实验设计

17.4 实验结果

17.5 进一步说明

17.6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18章 政府奖励和处罚对于公共产品自愿供给影响的实验研究

18.1 引言

18.2 实验设计

18.3 实验结果

18.4 结论

第19章 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供给吗

19.1 引言

19.2 大都市背景下城市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分析

19.3 以城市政府为主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有效性

19.4 大都市公共产品供给中居民自愿供给的可能性

19.5 通过提高居民参与度来改进公共产品自愿供给

附录 美国ICT产业基础研发政策在NITRD计划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


从2008年9月份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到全球,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逐渐蔓延深化。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不仅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长期发展的重大机遇,即: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性和可持续性,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危机的覆辙。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大滑坡有可能演变为一场较长时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全球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重新配置,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版图面临重构,而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以及在全球经济重构过程中采取的创新发展战略,将最终决定大国之间经济支配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