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其升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崔其升


崔其升,中学高级教师,1962年11月生,1981年中师毕业参加教育工作,1997年4月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至今。



崔其升个人简介


十多年来崔其升依靠党支部和校委团结学校一班人,从稳定教学秩序入手,凝聚人心,奋发图强,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办学理念,贯彻“主体教育、创造教育、开放教育”三大原则;全面实行“10+35”的时间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把课堂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全面实行“课堂教学三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实现教与学的根本转变;坚持实行“教师业务论坛”,深化校本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万教师、同行来校考察访问。2007年杜郎口中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崔其升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2007年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教学奖(中等以下教育)一等奖;另外,崔其升还荣获“全国十佳创新校长”“全国目标教学十佳校长 ”等称号,及聊城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誉。崔其升专著:《杜郎口解密让学生动起来》;主编或编写《杜郎口课堂风暴》等著作、论文近200万字

1981年7月,崔其升毕业于茌平师范。

崔其升个人经历


1981年9月开始任教于茌平县杜郎口联合校,先后任基层管理工作。90年秋到 1997年4月任杜郎口联合校业务副校长,致力于小学目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做出突出贡献。

1997年4月,崔其升奉调任杜郎口中学校长。初任校长,他面临的是濒临绝境的混乱局面:账面上不名一文,还有数万元的“普九”欠债;教学上完全失控,迟到早退现象比比皆是;学生辍学严重,当时有一个初三毕业班级,只剩下11名学生,而入学时的班额是60多人!崔其升开始了艰难的校长历程。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崔校长的选择是:采取果断措施,迅速稳定局势,重建教学秩序,找回杜郎口的尊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杜郎口中学由乱而治,人心重新凝聚,教学质量回升。2000年8月全县统一考核,在23处初中的排位中,杜郎口位居第四,多年来第一次进入先进行列。

2000年8月-2003年7月是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自主构建阶段。在这一段时间里,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10+35”、教师业务论坛等被专家称为“原始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行并不断完善。定期举办教师论坛,名师带动工程起步,拜师学艺,课堂大比武,促进教师全员提高。邀请教学研究人员来学校作辅导报告、评课指导,提高全体教师的能力,开拓视野。改革带来变化,变化带来一片欢笑声: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激烈辩论;争问抢答,欢声雀跃;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眼开,欢乐课堂。课堂学生活动面达80%。

2003年7月县教育局对全县21处初中综合考评,杜郎口中学跃升至第二名。

2003年秋,县教育局作出“远学洋思,近学杜郎口”的决定。市教研室经过调研、论证,对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鼓励和肯定。从此,杜郎口中学改革进入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视野。

2004年11月28日,全市初中教学工作会议在杜郎口中学召开,杜郎口中学24个教学班的课堂同时向400多与会者开放展示,引起轰动。

从2004年12月18日到2005年6月,山东省教科所专家深入杜郎口中学课堂调查研究。由许爱红、刘延梅、刘吉林撰写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解读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在《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上发表。

2005年11月12-13日,全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杜郎口中学召开。

2006年有六个全国性的教育教学会议在杜郎口中学中学召开。

付出就有回报。经过十年的创新、改革、实践和探索,学校逐渐形成了“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培养“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为目标;教师形成了“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改变,就是不作为”、“放手就是爱”等理念。学校先后被评为 “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数十个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崔其升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学十佳校长、山东省2008年度教育创新人物、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几年的改革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称赞,如《中国教育报》称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为“课堂革命”、《齐鲁晚报》称之为“颠覆性变革”、《中国教师报》3月22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报道《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同时在A3深度访谈以近三个版面的篇幅全方位介绍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及教改、同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总督学郭振有先生称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为“杜郎口中学在中国的一个乡村里,写出了一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教育专家郭永福、田慧生、陈光华等都多次来杜郎口中学调研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山东省政协主席王修智、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等领导也对杜郎口中学给予极高的关注和评价。到目前为止,杜郎口中学已接待来自包括香港、台湾等全国各省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已达40万人次。

崔其升同志高尚的人格感动着人,先进的理念教育着人,率先垂范引领着人……杜郎口中学团结、和谐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育人、教书环境,是每个教师施展才华的多彩舞台,是每个学生幸福学习、快乐成长的五彩的平台,师生因拥有这舞台和平台而自豪和快乐。

改革课堂经历(把课堂还给学生)


改革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稳定的人文环境。在1997年4月28日崔其升走马上任杜郎口中学校长之际,正是这所学校以乱闻名且教育教学质量步入低谷之时。3个年级每班有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998年春,初三年级一个曾经有60名学生的班,中考前只剩下11名学生。全校一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仅是个位数,家长抱怨,社会影响每况愈下。教师情绪浮动,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体罚、变相体罚现象几乎天天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了撤并学校的行列。崔其升和校领导班子在分析调研学校的现状之后,认为首要任务当系治乱建制。治乱就必然要批评人、处理人,建制则必然要规范人、限制人。个别人受到批评与惩罚心存不满,违反规章制度受到处理由怨到恨,开始到教育局告状。于是,教育局纪检组派人来校调查所告问题的真伪。一年之间,连续数次调查。但成为“被告”的崔其升依然不改初衷,他说,宁愿让人“拉下马”,也不能中止学校的发展。调查结果,还了崔其升一个清白。教育局不但没有处理崔其升,反而将个别虚情告状者调出学校。于是,学校有了风平浪静的改革环境,所定规章制度有了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问及崔其升何以如此坚定不移地“坚持己见”,他说,如果是非不分,奖惩不明,就不可能建立长久而稳固的教育教学秩序;如果不讲原则地求和息事,所谓的稳定只能是表面的、短期的。而他所追求的是长久的稳定和本质意义上的和谐。原则与稳定并非背道而驰,制度与和谐也非“不相为谋”。真正注目学校发展的校长,不但要有改革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个人荣辱并不重要,而学校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坦率地说,崔其升走进杜郎口中学的第一年,只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奠基阶段,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他完成了由乱到治的历史使命,为其以后的大胆改革奠定了基础。

摆脱困境:教学改革拉开帷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治乱建制,杜郎口中学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崔其升感到,人心在思定的同时,也在渴望学校能够摆脱既有的困境,走向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这与他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1998年暑假之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一、量化指标

崔其升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中发现,现有的接受式课堂教学,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无所得。从表面上看,他们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认真听课;实际上,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懂,甚至没有听,有的则漫不经心,不时地做着小动作,心早已飞到了教室之外。所谓的“为了所有学生”的教育,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口号而已。对这种有形无实的课堂教学不进行彻底改革,素质教育“皮之不存”而“毛将焉附”?

崔其升决定将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将好课的评价基点定位于学生的动。为此,学校制定了3条量化指标:一是课堂气氛要热烈、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二是课堂形式要多样。采取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男女生竞赛、曲艺节目、讨论辨析、小品表演、擂台比武等,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式课堂。三是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力争做到人人有份。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学校通过比例量化考评成绩,以参与人数除以班级人数的比例高低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

量化指标的评价触动了教师的灵魂,他们开始思考一种前无有之的行动??由原来注重教师单独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自己的学。

二、上好“三课”

虽然有了量化指标的规定,但许多教师依然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和领导们玩起了“捉迷藏”:不让明讲,就偷着讲;不在讲台讲,就在台下讲。况且对于杜郎口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的课堂教学还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幻影。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改革课,设若没有引领与实践,恐怕依然在教师的心里难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此,崔其升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让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

1.上好示范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以榜样引领,以示范课带路,就成了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开端之举。

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上好示范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理念新、影响大,他们的示范,在教师中可以起到“不令而行”的作用。从崔其升到其他学校领导,全部走上课堂,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老师们从这样的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学习到了开放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学骨干教师跃跃欲试,产生了尝试课改的兴趣,拥有了获取新的成功的期待。

其次,便是各科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崔其升有意在各科教师中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的骨干,旨在通过他们的示范课,引导更多的教师走向课改之路。这些教师的新课,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看到自己同事的大胆尝试以及获得的成功,老师们也有了一试为快的积极愿望。

2.上好过关课

有了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的示范,老师们已经学有榜样,教有所依。这时候要求所有教师都上改革课,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但崔其升仍然将全体教师上改革课称之为“过关”,之所以如此,一是说明这一关并不好过,从而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二是此关必过,不过则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有了“过关斩将”的成功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3.上好跟踪课

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水平不一,个体素质也有差异,所以,仍有个别教师被阻隔在“关”外。于是,由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对这些教师跟踪听课,有的放矢地指导,直到他们真正过关为止。因为在崔其升看来,改革必须是群体的行动,只有全校教师全部走向改革之路,杜郎口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续快速地提升。

三、“一谈二警三停”

在上好“三课”的同时,“一谈二警三停”的相应惩戒措施也在实施。所谓一谈,就是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崔其升先与其个别谈话,谈课堂要求,谈教师角色,谈学生表现,谈课堂程序,谈教改意图等,指出问题所在,点明改革方向。所谓二警,就是第二次再不达标者,要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所谓三停,就是如果第三次还不达标,让该教师停课一周,专门听优秀老师的课,研读教改理论,学习组织发动学生的方法,由业务主任作专题辅导等。

崔其升认为,惩戒的目的是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也许有的教师当时未必体会如此而为的良苦用心,可是,在其后的改革之路上,却慢慢地感受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

3年的改革尝试,不仅使学校摆脱了被撤的困境,而且结出了令人欣慰的果实。到2001年秋,一向在全县中考倒数第一的杜郎口中学,已经步至中游地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改革意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一扫往日的沉闷与单调,澎湃激荡起改革的活力与生气。崔其升和老师们,开始领略未来发展的一线曙光所赐予的特殊美丽。

相关分词: 崔其升 崔其 其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