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阁酱菜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慈阁酱菜


大慈阁酱菜起源于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大慈阁酱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酱菜之一。



大慈阁酱园概况


大慈阁酱园起源于清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创始人是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第一代主人王锡衮。大慈阁酱园是我国历史最古老的酱园之一。

大慈阁酱菜是传统的北方风味酱菜,乾隆三十年,曾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宫廷御用膳食。

大慈阁酱菜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采用天然方法酱制,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数百年来大慈阁酱园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园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其特点鲜、甜、脆、嫩,甜咸适度,始终传承着既有的老辈子口味。

大慈阁酱菜概述


大慈阁酱菜是完全采用传统老工艺,采用天然方法酱制,酱制周期长,且用料十分考究,味道鲜美、嫩脆适口、酱香浓郁。

大慈阁酱园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符合质量、规格等要求,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

经过精心酱制的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脆爽可口。品种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

把上述各种酱菜进行篓装、瓶装、袋装或再配以酱杏仁、酱核桃仁等辅菜制成什锦酱菜,其具有鲜明的古朴特色风味,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慈阁酱园历史


大慈阁酱园的创始人是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第一代主人王锡衮。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王锡衮开始了在多尔衮军中的生活,经过他的努力很快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清朝一名高级将领,无论他是普通士兵还是以后的高级将领,始终都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为便于行军携带其经常腌制酱菜,供自己和将士们食用。

清顺治四年,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从此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并特意设酱园腌制酱菜售卖。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但王锡衮却始终保持着乐善好施和纯朴节俭的生活习惯,他平日以素食为主,每日把酱菜作为自己用餐的主要菜品之一。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宫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自此,腰山王氏庄园的酱菜名声大振,世人逐渐把该酱菜称为“大慈阁酱菜”、把该酱园称为“大慈阁酱园”。

大慈阁酱园腌制酱菜这个传统历经数代一直延续至今。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每年都要带着自己腌制的酱菜到位于保定城区内的大慈阁进行供奉,年复一年……

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

大慈阁酱菜几百年风味不减,盛名不衰,除了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外还采用天然方法酱制,连制好的酱菜出售时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为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有着老辈子口味的大慈阁酱菜,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本着尊重历史才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亲自主理秘方,并在太行山下种植了数百亩绿色良田,不仅在源头上控制了酱菜选料的原始品质,而且还在腌制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工艺保持了大慈阁酱菜既有的老辈子口味。

相关分词: 大慈 慈阁 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