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


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学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 guttacristatus)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嘴长而直,鼻孔长且扩张。脚格外强壮,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略长。是一种色彩艳丽的啄木鸟。非常似金背三趾啄木鸟,但体型略大,具两条黑色颊纹至颈侧相连,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鸟顶冠黑色具白色点斑。 鉴别特征为鼻孔裸露,背羽金橄榄色而无斑;有羽冠,颈后面白色,腰红色。喜欢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成对活动,有时錾木声很大。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老挝和菲律宾。

中文学名: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

拉丁学名:Chrysocolaptes lucidus guttacrista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鴷形目

科:啄木鸟科

属:金背啄木鸟属

种:大金背啄木鸟

亚种: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

命名时间:Tickell, 1833



外形特征


大金背啄木鸟云南亚种身长约31厘米。头顶及冠羽深红色,后颈白色;背、肩及翅(除初级飞羽及外侧覆羽暗褐色而有白点斑外)全橄榄色;腰深红色;尾上覆羽及尾黑色。有一道白眉纹并一宽黑的眼后纹延至颈侧。颊、颏、喉白,有5道狭形黑横斑;下体余部暗白色,各羽有黑色边缘(在胸处较宽,腹处最细)。

雌鸟全头顶及羽冠黑色缀以白点,其余同雄鸟。幼鸟头色似雌鸟。雄者头顶红色很快出现,渐至羽冠。

虹膜红黄色;嘴石板灰色;跗蹠和趾淡绿褐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菲律宾诸岛。

生活习性


该森林物种喜欢由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组成的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也出现于原始森林中沿林地边缘,溪流,再生森林的旧园,红树林内或附近,密集的灌木丛和茂密的树林,河流沿岸或成熟林次生林,生存地区附近的农田和房屋。在苏丹可达海拔高度2100米,在尼泊尔920米,在东南亚1200米,在菲律宾600-1500米,在印度北部1800米。大金背啄木鸟。成对活动,有时錾木声很大。 叫声响亮刺耳,具爆破音的尖叫声,似特大蝉鸣。

主要吃飞蛾,毛毛虫,幼虫和蛀木虫。也吃蚂蚁和其他昆虫。雏鸟喂以同样的成分。

生长繁殖


在印度北部,繁殖持续季节是3至5月,在印度南部是3月至12月;在斯里兰卡从10月到来年4月,达到高峰期是12至1月;在东南部地区繁殖期12月开始。在大巽他群岛是7月至11月,在菲律宾从2月至8月。

在树干上的各种高度不等的2-20米处挖巢。一致性的在活树木上打孔,但有时也在腐烂的主干里面筑巢,雌雄鸟同时工作,往往持续4周。入口垂直是椭圆形的。南部地区产2枚卵,向北则4至5枚。父母双方轮流孵化,为期14或15天。雏鸟孵化后的24-26天内由父母双方饲养,用嘴对雏鸟进行喂饲。幼鸟能够飞行后,大多数时候还是与父母一起生活了几个星期。有些甚至继续到下个繁殖期到来之前,以家庭聚群活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