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基本信息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日

平装: 397页

ISBN: 9787508521718

内容简介


《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内容简介:揭开历史的层层帷幕,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的商业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建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中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的宝贵经验,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作者傅国涌读史两年、寻访一年,为追寻企业家们的本土传统,走遍大江南北,《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用常带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们的群像,还原了那些商业先驱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反抗,执着与奋斗,光荣与梦想。

编辑推荐


《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叩问近代欠商人共同困境:民营企业做大后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国进民退,夹缝生存,如何面对官资兼并?什么是近代企业成败的共同基因?打捞被遗忘的历史记忆,发现被忽略的商业传统,重温民国实监巨擘的光荣与梦想。

文摘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唐闸原叫唐家闸,更早叫唐家坝,本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地方,如果不是1896年状元张謇选中这块地方办厂,唐闸也许不会进入历史。南通盛产棉花,通州棉和海门、崇明的棉花都很有名。唐闸离南通城六公里,周围一马平川,到处是棉田,周边农家世世代代有纺纱织布的传统,通扬运河在此缓缓流过,港闸河直通长江边的天生港码头,舟楫往来,水路十分便利。张謇买地时,唐闸还很荒凉,地价很低,他在唐闸的陶朱坝一带买下1.7万步地(约68亩),只花了1250两。以后先后六次,又买下3.4万多步(约140多亩)。

相隔20多年,1918年,当一个叫做上冢司的日本人来到唐闸时,看到的已是一个繁华的工业城镇:

眺望掩映在几个烟囱之间的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的时钟台时,我们仿佛现在才为宏伟的四周的光景而感到震惊。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着数百艘民船装卸着货物。所见这般光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活动着的,又是现代化的。……即使说这些都通过张謇表现出来,也是无妨的。工厂中最壮观的是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和广生油厂这三个工厂……

《南通县图志》说,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五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进入世界视野。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的黄石公园。

张謇是1894年中的状元,这一年他已42岁。自从1868年中秀才以来,他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26个年头,进出科场20多次,光是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内心最清楚。所以中状元的这一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并没有特别兴奋,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喜讯传到家乡海门常乐不久,他父亲就撒手而去。他从天津乘海轮南下奔丧。按清朝规矩,他要在家守制三年。

1895年夏天,他闲居在家的时候,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随即调任湖广总督,授意他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除了他,只有苏州状元陆润庠在1897年办了苏纶纱厂、丝厂。此时,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也签定了,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这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尽管在此之前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企业已有不少。

一开始,张謇内心有过犹豫,办厂毕竟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十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到过朝鲜,终究只是一介寒士,一个没有从商经验的书生。不过,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并在家乡提倡过蚕桑,还试制过高粱烧成为他办(颐生酒厂的前奏)。甲午战争之后,他开始形成实业和教育报国的念头。思前想后,他还是答应了。其中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就是替书生争气,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他要做样子给人看看。于是下决心“舍身喂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