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风筝会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大邑风筝会


大邑王泗有着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悠久历史,对风筝情有独钟,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3届风筝盛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1998年成功承办了“98王泗杯”第四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八届全国风筝比赛。风筝已成为王泗的品牌,开放的窗口。由此,王泗镇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杨柳青,放风筝”。风筝的别名叫“纸鸢”。柔媚的春色里,大邑县风筝之乡王泗镇放风筝的人很多。特别是在有风的晴天,满天的风筝飘飘忽忽,宛若盛开在清空中的墨华。

风筝别名“纸鸢”,它的得名源于五代后汉隐帝时大臣李邺创造的一种风筝,据说他在风筝头上安置类似竹笛的响器,“使风入竹,如鸣筝。”早在中唐时期,由于造纸技术的普及,在民间,人们就已经把风筝作为一种玩具来进行娱乐活动了。“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诗人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纸鸢》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情况。放风筝至后来成了相互比赛的游戏活动,“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至明清时期,风筝已发展到鼎盛。明清的风筝无论在形制、样式、绘制等方面比过去都有了很大的延展,特别是绘制技巧勾画精到,用色和谐,成为人们民俗活动中的装备品和居室装饰品。而且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之间盛行扎制风筝赠送友人,并认为这是件风雅的事。如明代的画家徐渭,他在晚年时就画了许多风筝画,并题了三十多首关于风筝的诗,可谓痴迷有加。现在的苏州博物馆,至今还藏有清代文人制作的线轴和风筝。

过去在王泗镇境内,放风筝多在初春的清明前后进行,一般持续到立夏后便将风筝收了起来。这样的习俗由来已久。因为从宋代开始,就有清明时节去郊外踏青放风筝的风俗,“白给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王泗的风筝主要以鹰、蜈蚣、蝴蝶及各种软翅类风筝为主。其中,鹰风筝做得最地道的要数伍家村的黄家,鹰身形矫健,脚爪遒劲,通体深褐,呈半立体状,飞腾在空中后与真鹰无二。王泗自古就出制作风筝的民间高手。据说光绪时期擅做蜈蚣风筝的毛家,每到春天时节,就出来放飞蜈蚣风筝,有时把风筝放上天后,就将筝绳系于树身上任其飞行游动,甚为壮观。蜈蚣风筝一直是王泗境内最主要的品种,这和它的历史渊源有着紧密的关联。上世纪50年代后,王泗还曾经出现过一种在线上带有机关装置的风筝。入夜,在机关上挂一红红的灯笼,任由风将灯笼送至夜空,远远望去,恍若夜星闪耀。虽然做此风筝的巧匠早已无从可寻,但王泗风筝的脉络一直在民间延续潜长,从未间断。1992年3月22日这一天,王泗镇老年人体育协会基于本地风筝的历史传统,率先在桑园机场内推出了全民放风筝活动。随后在第二年,由政府主办的第一届王泗风筝节也正式拉开帷幕。

在已往的几届风筝节中,令人最难忘的是1996年春天的“王泗杯”全国风筝邀请赛和四川省第三届风筝大赛。当时王泗镇的街上家家彩灯高挂,人们敲着锣、打着鼓为风筝节拉开了热烈的一幕。比赛当天,来自北京、上海、吉林、新疆等地的十七支代表队带着300多只各类风筝相互竞技,可谓囊集了全国各地风筝的精粹。成都代表队制作的脸谱风筝最为扎眼,它全长200米,共108节,每节上均绘制有不同的戏曲人物脸谱。飞到空中后,脸谱上的双眼还能跟着转动。此次风筝盛会对王泗具有举足轻重的意味,被中国风筝协会秘书长王宝生评价为:这是第一次选择在一个乡镇举行全国风筝邀请赛,是真正把全民健身送到农村,为农民服务……转眼间,经过数届风筝节的举办,王泗风筝的制作在民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年来,由当地农民组建的王泗风筝代表队在全国及国际风筝的赛事中屡获大奖。

相关分词: 大邑 风筝会 风筝 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