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日)

平装: 28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020084234, 7020084230

条形码: 9787020084234

尺寸: 20.8 x 14.6 x 1.4 cm

重量: 281 g

作者简介


李志元,1967年生于重庆荣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诗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中国当代探索诗歌的语言研究》、《市场经济与中国新诗》等科研项目,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j并以笔名斯如从事诗歌、小说创作。

内容简介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内容简介:坦率地说,作为门外汉,我对中国当下的诗歌是喜忧参半的。今天的中国诗歌,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由一向多”的历史性的大转变,我们的新诗正在“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迅跑。我想,历史将会记住这一点。为了这一点,人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多元”与“迅跑”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困扰的挑战和问题:到底应当如何认识诗的本质及其边界?好的诗歌创作是否仅仅需要“自由”和“解放”?诗歌的个人性与社会担当、诗歌的及物性与精神性、诗歌的神圣性与日常性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应当怎样去理解中国新诗近百年,尤其是近六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应当怎样去认识国际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与中国经验?等等。尽管这些很可能都是一些“永恒”的论题,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终结性的结论,但是我想,它们仍然是值得讨论,同时也是必须正视的。诗歌在使人得到升华的同时,自己也需要升华。而诗歌本身的升华显然离不开深入的反思和系统的研究。

目录


引论诗歌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方法

第一节 话语和话语分析

第二节 诗歌话语的构成要素

总论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的二次变构

第一节 颂歌的历史建制

第二节 向抒情诗转移

第三节 述歌时代

第一章 颂歌——集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

第一节 乌托邦语境

第二节 主体的集体代言人形象

第三节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

第四节 圣像:作为宏大叙事策略的意象建构

第五节 读者对诗歌品格的改写

第六节 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诉求

第二章 抒情诗——群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

第一节 创生性氛围

第二节 从自我到多重身份的想象和混用

第三节 一切价值都来源于心灵

第四节 令人晕眩的幻象世界

第五节 对话:读者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节 话语实验的具体方式

第三章 述歌——个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当下诗歌处境

第二节 主体:犹豫不决或者隐身

第三节 诗意的分解

第四节 形象的祛魅

第五节 倾听者的分级

第六节 叙事话语方式

余论 诗歌话语分析带来的启示

附录一:试论21世纪之初的汉语诗歌写作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分词: 当代 诗歌 话语 形态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