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遇到西方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当东方遇到西方




书名


"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的详细介绍…… 本书通过对葡、意、拉丁和汉语典籍的广泛研究,以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于1583年开始的在中国的传教经历为主轴,力求在全球史观的宏观指引下,客观评价利玛窦的生命意义,认真探讨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从而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场景。"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的图书目录…… 致谢

第一章 记忆之宫的建立

第二章 第一个记忆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插图:使徒在波涛中挣扎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插图:去以马忤斯的途中

第六章 第三个记忆形象:获利与丰收

第七章 第三幅插图:所多玛的人们

第八章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插图

第九章 记忆之宫的秘密

利玛窦:大事年表

缩略语

参考书目"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的书摘……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速变化的时代,层出不穷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生事物令我们兴奋和浮躁,以至于常常淡忘了历史.而一个在自己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沉浸了数千年的民族,一旦梦醒,对外开放,也似乎总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历史之外的现实与未来.然而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无论怎样健忘和忽略,我们都将无法逃避地承接历史的因果..

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就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努力试图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的答案,他就是史景迁,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教授——一位景仰中国古代史家司马迁的汉学家.史景迁治中国历史既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查,同时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从而使得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的畅销读物.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

我们这次引进出版了史景迁的绝大部分作品,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史学界和广大读书界的重视.史景迁对中国历史的许多观点我们未必全都赞同,只是希望借此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文化交流.

由于史景迁作品中常常引用大量中外文史料,因而翻译难度较大,我们虽已做了精心的译校,但仍可能挂一漏万,错误难免.为此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向史景迁教授表示歉意...."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的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 乔纳森斯宾塞),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苏尔里。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著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主要有《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人,1620-1960》、《追寻现代中国》、《“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等。

个人会意


所谓的当东方遇到西方,主要是指东方美学与西方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可相汇相融的,但只能有机的,自然的融合。而这也将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的,大多数的审美情趣的东西才能是好的东西,这些被人们所喜爱的东西上必定有它们值探讨的精妙之处,就象一些古老的审美标准,如黄金分割不就被发现与中国的"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就象东方的太阳与西方的月亮,同要存在于一个天空之下,当东方与西方风格统一于优美这个原则之下,折射出将是更美的光芒。

多年的设计生涯,经常会遇到很多业主提出有关装饰设计风格的要求,例如有的业主会说,我这个项目要用"欧"的风格,又有些业主说我偏爱 "中式"的风格,又有些业主说我偏爱"中式"的东西,作为设计师能够对业主的要求心领神会,自然相当重要,但是,作为设计师,怎样把手中的笔当成指挥棒,指挥出或中或西的优美乐章却是一个值探索的话题。笔者在:"无锡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的装饰过程中,遇到的是古典欧陆风格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的课题,作为两种风格的交汇的尝试,从项目建成后好评如潮的反应看来,是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功,以下的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们有进一步的探讨。

无锡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无锡市西郊的梅梁湖风景区,北临梅园,南濒太湖,三面为山丘所环境,南面向太湖敞开,景观层次丰富,山明水秀,景色怡人,是国内最大的园林式宾馆之一,该项目设计为具有现代国际水平的综合型五星级饭店。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庆幸遇到了高素质的业主,该酒店的业主来自一间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具有丰富的五星级宾馆的管理经验,游历全世界,见闻广博,尤其是他们对设计师的绝对尊重和信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围绕着西方古典风格与中国传统特色而展开。每当我们听到"东方"与"西方"这两个词,首先给你的感觉一定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东西,就象太阳与月亮,黑与白一样。的确,东方与西方无论从人文思想,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就有基本的差异。就西方而言,特别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与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卓越的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达致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谷宁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常说西方人生性外向,热情自信,而东方人生性含蓄,内敛而谦虚,类似的差别实在是太多。在设计风格方面典型的东方情调与西方风格表面看起来也是那么的不同,而如何将两种风格结合,在业界一直是个公认的挑战课题。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引起强烈的争论开始,有关的探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很多设计师在处理这个课题时不自觉地采取了一些速成的方法,就象一个厨师手中抓了一大把所谓的"东方"和"西方"的设计元素符号,如果想"中式"一点就放中式调料,假如想"西式"一点就撒点洋味,这样再搅拌一下,就成了一道令人滋味莫辩的"怪味"。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正在越来越被更多的有品味的人们所摒弃。

在处理无锡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时,我特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酒店大堂有一个透光天棚,意在引入阳光,使室内环境与室 外风景融为一体,这一点是非常开放,通透的。而在局部光环境的营造方面,我又特别强调了区域感受和私密性,使人们觉得舒适,安全,特别有倾谈气氛,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很对比的。通过各种台灯,壁灯及射光源和藏光带,营造 一个"光"的和弦,而这一切双统一于一个"光"的和弦,而这一切又统一于一个总的大环境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这种结合不圳痕迹,恰到好处的把握了总的格调。

而休息厅的风格看起来很"中式"。例如有简化了的"门拱"形式,及木格窗扇和中式的屏风,条幅等。而细推瞧之下,便会发现很多"西式"的东西,包括家俱的尺度,比例及色调的控制上,将两种风格尽量自然地揉合在一起。

宴会厅的风格大气磅礴,立面线条简洁而概括,其中蕴含着中国古典风格的神韵,而装饰书恰到好处地成了点晴之笔,也自然的将疏密对比关系作了一个适当的调节。天花的设计非常富丽温馨,给人一种舒适而恬人的感受,适当的欧式风格灯具,同时也照顾到了照明度的需求。

接见厅体现的是热烈而祥和的会客气氛,既要表现出"相见欢"的热情场景又要尽量的舒适。带有中式风格的立面装饰利用简洁的线条使画面不显得单调,而同样简练的欧式线脚把书与画融合在一个基调之中,干净利落。方的元素延续到天花的造型上,同一元素的重点使用就象乐章中变奏,但最后都统一于一个的弦之中。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能发挥创新都受过传统熏肉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特有的艺术,驰名世界。

相关分词: 东方 遇到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