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车定律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等车定律




等车定律,又名如意定律,由青年学者梅孜晗提出。他针对人们常说的不如意、不遂心、不顺利、点儿背、倒霉、撞邪等生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阐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总结了一些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等车定律把心理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对“负性效应”、“心理相对论”和“心理加速度”概念的诠释和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定律有助于人们保持一份优良的心态,合理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从而能更好地收获成功与快乐。

定律内容


一、人越是有某种意愿,事情就越是容易与人的意愿相违背;

二、一切事物都有它遵循的发展规律,一切问题都在情理之中,当问题发生时,气愤、郁闷、抱怨、悔恨等这些负向情绪不但起不了一点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

三、人们对一切事物看法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四、问题产生的最大原因往往就在自己身上;

五、人们对事物的掌控度最终取决于是否遵循客观规律,以及怎样去预见、准备、面对和处理。

解释说明


我们先看一些事例:

一、平时我们乘车时,很少有人走到站牌处车就恰恰来,而是会更多地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等不来。你越是着急乘什么车,什么车就越是迟迟不来;

(二)贴身过。你不等什么车时,什么车便一辆一辆贴身而过;

(三)差一步。离站牌还有一段距离,见停靠在那儿的正是你要乘的车。你奋力追赶,眼瞅最后一个乘客上了车,车门关上,你跑至门前用力拍门,只见司机直视前方,一丝不苟地发动了汽车,绝尘而去。你顿足捶胸:“就差这一步啊”;

(四)对面多。你在这边等车,望穿秋水,愣是半个小时都不来一趟,奇怪的是,对面站牌前却是驰来一辆又一辆;

(五)跟屁虫。等啊等,等得心焦,你都怀疑还有没有车了,准备放弃等待或刚打上出租车,车终于翩然而至,并一下来了两三辆;

(六)后面空。你左冲右突,在争先恐后的人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挤进车厢,一抬头,后面竟跟来一辆同一路车,车厢内空空荡荡……

因为此定律最初是在思考等车现象中逐步形成,故此定律在开始,以及在后来仍被习惯地称为“等车定律”。

二、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遇到以下这些“事与愿违”的情况:

(一)平时有电视也很少看,就是看电视也觉得没有什么好节目,终于准备要看一期重要的节目了,却不是找不到电视看,就是碰到有事给耽误了;

(二)平时都能准点起床,在一个重要的日子,闹钟却没响;

(三)平时有样东西总是在眼皮子底下,可有一天要用它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

(四)平时的天气一直挺晴好,可到休息日要出门游玩时,却开始阴雨连绵起来;

(五)平时看路边有不少公共厕所,可在自己内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处;

(六)你爱那个人时,那个人不爱你,你不爱那个人了,那个人却开始反过来追你;

(七)你拥有一件东西时,没觉得它有多么重要,但当你失去了它,才意识到它是多么的珍贵……

诸如此类的事件在我们身边太多,是屡见不鲜、数不胜数,真可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三、还有很多人常会感到如下困惑:

(一)为什么不幸总会落到我的头上?

(二)为什么好事总也轮不到我?

(三)我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了!

(四)真是邪了门儿了!

(五)怎么会这么巧!

(六)点儿真背……

世界上许多事就是这样“无巧不成书”。

本定律旨在通过事物的表象,挖掘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及应用。以“等车”为例,为什么“等不来”……这诸多情况我们常会遇到呢?难道真的总是这样巧合吗?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客观事实上来说:

等车的时间可能有长短,但在规定有车经过的地方等,就一定能等到车。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证实:

(一)如果经过某站牌处的某路公交车平均间隔十分钟发一班次,那么在此站牌处相隔十分钟左右总会来一辆车,人们等车的时间也总是接近于十分钟;

(二)虽然每相隔十分钟发出一班次车,但因为路况(如堵车)、车况(如故障)等原因,先后到达同一位置的时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相隔十分钟,数值可能大于十,也可能小于十,但在一定时间之内,发出班次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

(三)人们等车的时间等于下辆车到达此站的时间,小于上辆车和下辆车在途中实际相隔的时间;

(四)等一辆车的时间越长,一下等来两辆车的可能性越大,即“跟屁虫”现象……

以上分析只是从客观条件上否定了“等不来”……的说法,但为什么人们仍会有“等不来”……的心理呢?

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的心理:

(一)大凡乘车的人都有不愿等待太长时间的心理,十有八九都期望走到站牌处就有车可上,但从概率学上来讲,在平均十分钟的来往周期里,除了从看见车到上车用了的一分钟,另外的九分钟,都是需要在等待中度过的;

(二)如果有十个人先后过来等车,那么有一两个人可以正好赶上,但还是有大部分的人是需要等待的;

(三)其实挺短的时间,在等待的人的主观意识中会被动地变得很长;

(四)就是顺利上车的人们,大多却不会在意这种顺利……

所以具有“等不来”……心理的人们占多数。

三、重要几点:

(一)人一旦有某种意愿或期望产生,就已经产生了一种求衡势能,即心理落差,这也是兴奋和焦虑的开始。

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或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甚至在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有的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有的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有实现的可能,有的是在原来的意愿实现之后,又有了新的、更高的、更理想的期望和追求,总之,人所追求的,正是人所没有的,所以这种不平衡或落差感会时常产生。这种“要是那样该多好啊”的意愿或期望是人之常情,是一种使人产生积极行为的驱动力量。人不可能遇不见任何问题,正是因为一些问题的存在,才促使人主动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扩充智慧、增强适应和变革能力,这对人自身来说是种锻炼和完善。

(二)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此点不用证明,存在就是真理。就是出现了问题也不能怪事情发展的不对,只能说明是自己预想的不对。

(三)人们对一些概率常量,也就是一些正常出现的问题会有意的关注或忽略,并给以心理感受上的强化或弱化。

这里提到三个概念:

1、负性效应

人们在处理一些信息时,受个人的情绪和视角影响,对正负信息形成的印象总是不均等,多会忽略和弱化好的,关注和强化不好的。例如一个人在等红灯的时候,突然随地吐了一口痰。那么,你会对他留下什么印象呢?相信大多数人对他吐痰印象很深,却不记得他遵守了交通规则。人们常常把别人偶尔的“坏”记得牢牢的,却把他一以贯之的“好”抛之脑后。记恨通常就是这样产生的。同样:

(1)人们比较不太在意顺心的事,对顺心的事容易忽略和遗忘。

比如人们上厕所,顺利上多少次都不会记得(想想也是,把心用在记这个上面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可若有一次想上厕所却找不到厕所或只能焦急的等待,就会记忆深刻。再比如人们着急办什么事,到站牌处恰好有车能上,那么就是有欣喜的感觉,也只是一会儿,甚至是一闪而过,人们多会把思绪继续放在要办理的事情上。也就是说:等待的时间越短,等待的概念在人的头脑中就越模糊。

(2)人们比较关注那些不好的事,并会在心中留下比较长久的印迹。

人们在顺心时,注意力可以不放在顺心事的上面,这就形成了一种对顺心事的弱化;反之,人们不顺心时,注意力仍会放在不顺心事的上面,直到问题的解决,这就形成了一种对不顺心事的强化。

2、心理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向普通人解释相对论时这样说过:“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旁,只过了五分钟,但你会觉得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又如同样的一分钟对厕所里面的人和厕所外面的人而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们不妨将“因为所处环境和立场的不同,人们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感觉”称为“心理相对论”。那么在时间上就有了这样的现象:

(1)心理越轻松,时间过得越快;心理越焦急,时间过得越慢。

(2)对时间的注意力越分散,时间过得越快;对时间的注意力越集中,时间过得越慢。

3、心理加速度

人的心理从平和到焦虑,在一定时间量上并不是匀衡增加的,而是像水滴的重力加速度一样,为变量增加。比如在等车的前两分钟里,心情还比较平和,但再过一分钟后,心情开始焦躁,这时后面的每一分钟可能就像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那样长。

如图例1所示:

(1)等待的时间越长,人的心情就越容易焦躁;

(2)人越焦躁,就越觉得时间长;

(3)心理时间的位移等于二分之一心理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

s=1/2 at^2

(s是位移,a是心理加速度,t是时间)。.

(4)每个人的心理加速度数值是不一样的,其计算公式为:

a=vt-v0 /Δt

(a是心理加速度,vt是末速度,v0是初速度,Δt是时间差)

此也可测量一个人的耐性。

四、结论:

无论是从“等车”方面还是从生活中的某些事件上来讲,促成人们焦虑或失意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期望就有失望的可能,并且期望越大,失望可能就越大;

(二)一切问题都在情理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它遵循的发展规律,该发生什么一定会发生;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就在人的自身,比如说人应该想到的却没有想到或人主观上认为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四)人们常将一些概率常量过分的关注和放大;

(五)人们常常忽略好的,却关注不好的;

(六)人们的负向情绪只能让事情负向发展。

应用指导


一、减少想法或降低期望值

减少想法就是减少烦恼。比如在等车时,最好将想让车快点到来的心理打消掉。有时,不怀希望、不抱幻想,反而会有更多的幸运降临、奇迹产生。降低期望值的意思同此类似,比如去火车站买票,我们尽量不要到了那里之后,才抱怨买票的人怎么这么多呀,如果我们提前就想到买票的人可能会很多,那么可能发生的情况更多的会比我们预想中的好。减少想法或降低期望值不是让人丧失目标或降低标准,只是让人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对一些不确定条件增加容忍度。就像在等车时如果这样想:只要能上车就行,管车里有没有座位。而当你做好了站着的准备时,说不定会因为发现还有个空坐为你留着而倍感欣喜。此强调的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二、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

人最痛苦的事就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无论想什么、做什么,越符合现实、越合情合理,越有顺利实现的可能。我们只有越多的了解和掌握事物潜在的客观规律,才能越发的做到成竹在胸、处变不惊。

三、多预见和多准备

大凡成就伟业者,不仅能做到“知己知彼”,更能做到“有备无患”。“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就是条最为经典的座佑铭。

在小事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此定律,例如我们等不来车时可以首先考虑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否到了首车的到车时间;

(二)是否过了末车的到车时间;

(三)此路车是否临时改了路线;

(四)此路车是否被取消或停运;

(五)其它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路况等。除去这些情况车一定会等来,那就耐心等好了。

上班族的人可能发现,距离单位越远的人往往到达的越早,这是因为距离单位越远的人,考虑路上可能会发生问题的因素越多,时间上的预留量也会越多,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一定会全部发生。

四、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如果事情进展不顺或出现问题,我们不妨先想一下哪些情况是自己事前没有考虑到的。凡是出现的问题,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而然产生的,我们怪怨他人不如怪怨自己没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其客观存在的规律。

五、转移注意力,调整心态,学会享受

对于一件无法改变结果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一种是泰然处之、另辟蹊径。有句谚语说得好:“若哭病病就好大家都来哭,若愁钱钱就来大家都来愁”。我们等车也是一样,同样的五分钟或十分钟,焦急也是等,轻松也是等,看我们选择哪种心态了。相信与其焦急的等待,不如把注意力放在欣赏风景上。时间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态有什么变化而产生任何的变化,倒是我们自己因为心态的变化而觉得时间产生太大的变化。我们要知道,着急、生气不但不会对事情有任何的帮助,而且只会起到反作用。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总有比我们更幸运的,也总有比我们更不幸的。重要的是,碰到不愉快的事,我们应该学会淡定,懂得享受,生活不可能变得不美好!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熟练掌握这些原理,人生中自然就会充满如意。

参考资料


相关分词: 等车 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