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平装: 30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09308305, 9787509308301

条形码: 9787509308301

尺寸: 20.8 x 14.6 x 1.6 cm

重量: 322 g

作者简介


李鸣,男,四川泸州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学博士生导师。曾在羌族地区生活过若干年。199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法律史、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明代土地法制研究》、《羌族法制的历程》、《中国近代民族自治法制研究》、《羌族习惯法》(合著)、《中国民族法制史论》等著作,在《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内容简介


《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依据法人类学的基本理论,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大量收集、整理羌族习惯法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羌族亲属社会、经济生活、民间权威、宗教信仰等领域的习惯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具体的分析,并对羌族习惯法的生存、发展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的阐释。这对繁荣民族法学,促进羌族地区的民族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当今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定延续特定的民族文化,羌族习惯法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魅力永存。

媒体评论


斯民已去,其脉犹存;羌笛不怨,其韵穿空。作为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羌人似已成为中国人出神入化的史证,羌文化也因之成为丰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文化正是由于这种丰富才显得多彩而神秘,才因之更加充满魅力。然而作为文化上的一种存在,羌人文化的韵味与神色究竟如何?读者可以从李鸣之文中窥其一斑。该文钩沉发微,履临实证;亲睹羌区之民情,迳得山野之珍藏,采旁人之未采,发同僚之未发,收于囊中,形于笔墨,不啻独有之功,亦为存史之作,是为治学之一种精神也。

——米健

目录


自序

一、关于羌族

二、关于羌族习惯法

三、研究羌族习惯法的基本理论

四、研究羌族习惯法的方法

五、本书的基本思路

第一编 羌族习惯法演进论

第一章 羌族的历史

一、采卫时代的羌

二、郡县时代的羌

三、割据时代的羌

四、羁縻时代的羌

五、土司时代的羌

六、保甲时代的羌

第二章 羌族习惯法的历史源流

一、发轫

二、发展

三、鼎盛

四、延续

第二编 羌族习惯法整体论

第三章 羌族习惯法的经济背景

一、羌族的经济状况

二、羌区的经济结构

三、羌区经济条件的特点及其对习惯法的影响

第四章 羌族亲属习惯法

一、羌族婚姻习惯法

二、羌族家庭习惯法

三、羌族继承习惯法

第五章 经济习惯法

一、羌族生产生活习惯法

二、羌族财产习惯法

三、债务习惯法

第六章 羌族社会组织习惯法

一、羌区土司习惯法

二、羌族村寨习惯法

三、羌族刑事习惯法

第七章 宗教信仰习惯法

一、原始宗教

二、宗教习惯法

第三编 羌族习惯法的转型与传承

第八章 羌族习惯法的传承

一、习惯法的学术定位

二、羌族习惯法的形式变化

三、羌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