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坞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丁坞村


丁坞村位于东平县北部,大羊乡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汇河西岸。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丁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村。后因村北曾为停泊船只的码头,故以姓氏和地理位置更名丁家坞。惯称丁坞。

丁坞遗址位于大羊乡丁坞村西北处,是东平比较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属山坡台形地。从断面观察,文化堆积厚约1~2.5米。土灰褐色,内包含有红烧土块。从文化层内的包含物看,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

地表露出物主要有夹沙红陶鬲足、夹沙灰陶瓮罐残片和灰黑陶罐残片等。从捡选的标本看,龙山文化层主要有鼎、盆、罐、豆、杯、石器、觚等器物。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还有部分褐陶器。器表装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打磨光亮的器物,部分器物上有压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竹节纹等,有的鬲足呈较长的鸟喙状。1993年,县文物所工作人员在此遗址区东南处发现一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该墓为土坑竖穴墓,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略向北偏东(未全面清理)。在头部发现有蛋壳灰陶高柄觚1件,高18厘米,喇叭形口,壁薄如蛋壳,细长圆形柄饰以竹节纹,圆饼形座,座下有三支形足,座底上有刻划纹。此觚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色为灰黑色,属于龙山文化早期。

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层,从包含物看,主要器物有各式鼎和罐、钵、盆、豆、壶、石器等。陶器以灰陶和夹沙褐陶器较多,还有部分红陶器。器表饰篮纹,绳纹者较多,另有弦纹、堆纹、刻划纹、乳钉等。多数运用快轮制陶技术。从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的部分石器看,有斧、凿、镰等,制作细致,均通体磨光,并采用管钻法穿孔。在当地群众手中征集到一件重要的文物月牙纹青玉斧,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1.5厘米,刃部较尖锐,尾部呈弧形,一面饰有连续的月牙,尾部中有一圆形孔,孔径约1厘米,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重要遗物。

丁坞村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丁坞战斗发生地。1947年12月,冀鲁豫七分区指挥部队在此痛击来犯国民党军队。

相关分词: 丁坞村 丁坞 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