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方学


1 文化学科

东方学是研究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区的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发展史


^16 世纪末~18世纪

东方学产生于近代西方。16 世纪末~18世纪是东方学的酝酿阶段。首先是一些欧洲商人、传教士和其他最初到东方传教、贸易和探险的人员编写的关于东方各国的记载。如门多萨关于中国的记载(1858)、欧利里阿斯关于波斯的记载(1647)等。16世纪末的巴黎大学、17世纪牛津大学都开设近东语言课程。牛津大学首任阿拉伯语教授爱德华波考克(1604~1691)著《阿拉伯史纲》,开阿拉伯研究先河。17世纪末欧洲一些大学收集了大量东方典籍文稿,出版了一批根据东方资料编成的系统著作。如戴尔倍罗等人编订的《东方文库》等。18世纪东方语言学获得发展,东方经典的准确译本出版:加兰译《 一千零一夜 》 、雷孝思译《易经》、乔治赛尔译《古兰经》、杜伯隆译《阿维斯塔》、哈尔赫德译《摩奴法典》。英国学者琼斯开始东方语言的比较研究。西方创办了一些研究东方语言的专门学校,如维也纳东方语言学院、巴黎现代东方语言学校。

^19世纪

19世纪是东方学的确立时期。在前一阶段东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东方学研究的众多方面都有突破和发展。系列考古发现和东方古代铭文的解读,是东方学确立的基础之一。格罗特芬德对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译(1802),罗林逊对亚述、巴比伦楔形文字的解读,高波利翁对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1822)以及多次对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小亚细亚、印度、中国考古都取得成果。东方语言学发展成熟,大型东方语言辞典、自成系统的语法著作陆续出版。如《英华字典》(6卷)、《梵文字典》(7卷)、《阿英词典》(8 卷)、《 中俄大辞典 》、《梵文文法》、《汉文典》等。东方历史研究也是19世纪东方学颇有成就的领域。在搜集东方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东方通史著作的学者有罗林逊、敦克尔、勒诺尔曼、马伯乐等。东方学确立的主要标志是各国东方学研究组织的建立和国际东方学会议的召开。巴黎的亚洲学会、伦敦的皇家亚洲学会、美国的东方协会、莱比锡的德意志东方学会等在19世纪初期相继成立。1873年世界东方学家代表齐集巴黎举行第一届国际东方学会议,以后每隔3~4年召开一次。

^20 世纪

20 世纪, 东方国家的一批学者加入东方学的研究队伍,以不同于西方东方学界的民族视野研究东方学,以其材料充实的研究成果而异军突起。一些研究领域呈现出繁荣局面。如敦煌学研究成为国际性的热门。汉学、中东学、日本学由于 20 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成为显赫之学。沙畹(1865~1918)的汉学著作、戴密微的敦煌学研究成果、汉密尔顿吉布的《 阿拉伯文学史 》 、瓦特的《穆罕默德:先知和政治家》、陶德的《拉贾斯坦编年史与文物》、温德尼茨的《印度文学史》、谢尔巴茨基的《印度逻辑》等都是东方学的重要论著。

东方学家的国际性合作研究是 20 世纪东方学的新发展。如《 伊斯兰百科全书 》 就是西方各国伊斯兰-阿拉伯学者通力合作的产物。1942年出版了 4 卷本,然后各自根据已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专题研究 , 提供基本书目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编写的 3 卷中大部分词条是专门学者撰写的学术论文 。1954年又在英、法、德学者的主持下修订,自1960年陆续出版各卷,汇集了20世纪世界阿拉伯研究的成果。

1993年在香港举行第34届东方学国际会议。世界各国的东方学家聚会香港,就中国踏进21世纪的门槛、珠江三角洲;潜力与机会、亚洲科技史、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东亚公民社会与停滞不前因素、敦煌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佛教与佛学研究等课题展开深入讨论。

^内容


东方学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体 。 从学科领域看,有东方历史 、东方语言 、东方文学、东方艺术、东方宗教、东方哲学、东方经济、东方社会等分支学科。从研究区域看,有中国学(汉学)、西夏学、敦煌学、藏学、埃及学、赫梯学、亚述学、伊朗学、阿拉伯学、中东学、日本学、印度学、朝鲜学等分支学科。

中国东方学

中国在同亚非人民长期交往中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记》;杜环出使西亚北非,著有《经行记》。二书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东的重要资料。元代汪大渊两次游历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著《岛夷志略》。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个国家,其随员马欢、费信和巩珍分别撰写《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是研究亚非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亚非地区或某一国家的专门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内容由过去的语言、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发展到当代亚非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全面研究。敦煌学、西藏学的基地在中国,其研究水平处于当代世界的前列。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国的东方学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以后,国内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的东方研究机构。1956年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所设西亚、北非组,主要研究当代中东的政治、对外关系、社会状况和经济等问题。1959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筹建亚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亚非学会和亚非研究所合办《亚非译丛》等刊物。1964年北京大学设亚非研究所。80年代以后,有关东方学的各种学会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北京大学设有东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鲜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关期刊有《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亚北非》、《日本研究》、《东方丛刊》等。

^发展趋势


东方学的发展趋势有几点比较明显 :① 东、西方学者的真诚合作。②学术中心的逐渐东移。③由古代东方文化的研究转向东方现实问题的研究。④研究视野的拓展,通过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丰富、深化东方学的内容。东方学虽然已有 400余年的历史,但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研究和把握;学科研究不平衡,明显重亚洲,轻非洲。

2 美国萨义德著书籍


作者: (美)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ISBN: 9787108012609

页数: 528

定价: 30.0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05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丛书: 萨义德作品系列

^简介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作者简介


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艺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代表作有:《开始: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萨义德还是有名的乐评家、歌剧学者、钢琴家,并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

^目录


目录

志谢

绪论

第一章 东方学的范围

一 认识东方

二 想像的地域及其表述:东方化东方

三 计划

四 危机

第二章 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

一 重新划定的边界,重新界定的问题

世俗化了的宗教

二 西尔维斯特??德??萨西和厄内斯特??赫南:

理性人类学和语言学实验室

三 东方的居处和研究:字典编纂和想像的必要条件

四 朝圣者和朝圣行为,英国和法国

第三章 东方学的现状

一 隐伏的和显在的东方学

二 风格,专门知识,想像视野:东方学的现世性

三 现代英法东方学的鼎盛

四 最近阶段

后记

注释

索引

相关分词: 东方学 东方 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