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居委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关居委




简介


蒙阴镇东关居委是蒙阴县城区行政村之一,下辖小东关、王家林、桃花沟、红庙子四个自然村,3300人。东与苏家庄子和南保德两村接壤;西与汶溪、兴隆两居委为邻,南有东汶河流过;北与黄沟村相连。县委、县政府驻地。

沿革


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姓迁此居住,因位于下庄河(亦称东关河)东岸,故称“小河东”。明初蒙阴县为3乡50社。至嘉靖5年,小河东隶属洞仙乡东厢社。民国初年,小河东仍属东厢社。1931年更名为“小东关”。1958年2月,小东关隶属城关镇。同年10月,隶属城关镇公社。1981年3月,城郊公社改为城关镇,小东关隶属城关镇。1984年4月,小东关隶属城郊区蒙阴镇。1991年1月,更名为蒙阴镇东关村。1995年5月,东关村更名为东关居委。

历史古迹


东关居委地理位置优越,西有汶溪环绕,南有汶河东去。历史上有“二水环抱明珠”之说。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几次在蒙阴“驻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蒙阴县衙为迎接康熙皇帝,在小东关村东1里,汶河北岸,皇大路以北的黄土梁上,用木料、高粱杆、布匹等构筑临时行宫,皇帝当晚就在行宫住宿。起程前,康熙皇帝指令蒙阴县衙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为感谢皇帝恩德,县衙在皇帝驻跸的地方,立御龙碑一座,名为“龙亭”。康熙随驾遛马的地方,后称为“马趟子地”。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皇帝南巡回京驻跸东关村时,随营大军安营扎寨的东关桃花沟桃花桥东,被当地民众称为“东大营”。

东关河原有一座“陈公坝”,建于清朝。200多年间发挥了抗洪减灾的作用,保障了县城安全。“陈公坝”建造过程曲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蒙阴知县高克谟鉴于东关河时常暴发洪水,首倡修建堤坝。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张知俊又加固重修。道光初年,因堤坝年久老化而决口,知县陈嗣良捐出自己积蓄的京钱300缗,修筑南北长达200余米的石坝。陈知县调任外地后,又捐京钱200缗,作为维修备用。后来人们念其功德,遂将此坝称为“陈公坝”。村民自发捐款修建“功德碑”,记载了三位知县的修坝经过。1954年,蒙阴县政府加宽河道,将“陈公坝”东移。

名人


东关居委历史上还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明朝永乐年间的贤臣苗贤籍属东关居委。苗贤,在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初授易州教谕,以政绩显著被录用为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期间,参与修纂了洪武、建文两朝实录。永乐十年(1421年),皇帝钦点为福建左参议。到任后“除奸贪,赈民饥,扶民业。”成为有名的贤臣,为士人所敬重。宣德年间,年老乞归,故后葬在小河东桃花沟。

相关分词: 东关 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