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


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于1963年成立于悉尼,是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 ILAR)的附属组织。1988年,改称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由亚太地区各国风湿病学学会组成,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风湿病学专业机构之一。



成立背景


风湿病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分支或专业。为了深入研究风湿性疾病,促进风湿病学专业的发展,国际国内均成立了专业机构。

1925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风湿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Rheumatism),3年后改为“国际风湿病控制联盟”,即后来的“国际抗风湿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s A-gainst Rheumatism,ILAR)。它由许多国家的风湿病学术团体组成。1949年,ILAR承认了两个地区性联盟,即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及泛美抗风湿联盟(PANLAR)。1963年,成立了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SEAPLAR)。

这三个地区性组织和ILAR轮流每四年召开一次大会,分别在美洲、欧洲、亚太地区举行,实际上每年都有一次国际性风湿病学学术会议。

目标任务


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的任务和目标主要是透过成员持续的专业发展,对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以及其他肌骨病病人进行最先进的诊疗、提高人们对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意识并对病人进行耐心的宣传和鼓励,以及加强对风湿性关节炎领域的研究。

改名


1988年,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改称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sia Pacific League of Associations of Rheumotology),英文简称APLAR。

会议


该学会每2年召开1次高端会议,旨在扩大和联合亚太地区抗风湿病的各方面力量,加强在风湿病领域的研究,为患有风湿病的患者通过最先进的治疗。

第13届亚太地区风湿病联盟(APLAR)学术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在日本横滨太平洋国际会展举行。第14届APLAR大会定于2010年8月20日到24日在中国香港举行。

在中国


风湿病学在中国起步较晚。1982年,由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英风湿病学研讨会及第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其后在内科学会中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1985年,在南宁召开了全国第二次风湿病学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学会。

到目前(2010年)为止,在中国大多数省市 都已成立了地方风湿病学分会。1988年,中国国正式参加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抗风湿联盟,成为会员国,并于2000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九届APLAR风湿病学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