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威水史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东乡威水史


1950年下半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土匪重新嚣张起来。原国民党武宣县长黄钜英,纠集匪徒1000多名,成立“反共救国军五十五军”,自任“军长”。其下匪首有王伯勋、黄伯逵、黄伯符、陈纪安、刘德琳等。此外,还有何炳基等一些小股匪。这些匪徒在东乡、三里、二塘、大琳、黄茆、金鸡等乡杀害村干、农会干部、民兵,抢劫财物。



背景


1950年下半年,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土匪重新嚣张起来。原国民党武宣县长黄钜英,纠集匪徒1000多名,成立“反共救国军五十五军”,自任“军长”。其下匪首有王伯勋、黄伯逵、黄伯符、陈纪安、刘德琳等。此外,还有何炳基等一些小股匪。这些匪徒在东乡、三里、二塘、大琳、黄茆、金鸡等乡杀害村干、农会干部、民兵,抢劫财物。何炳基匪部曾经袭击金鸡乡政府,打伤干部3人。此时负责清剿象县、武宣等4县土匪的解放军主力部队是四三七团(该团5月接四○四团之防)。9月上旬,该团的一个连围剿在东乡石牛村、高桂村之匪,尹金生副指导员等10多名指战员牺牲,许连长等10多名指战员负伤,后来从县城调来迫击炮向匪轰击,土匪溃逃。在这次战斗中,虽然伤毙匪57名,俘匪9名,但因解放军受到较大损失,而且该连战斗结束后调离东乡,土匪得意忘形,猖狂起来。此时各乡不少匪徒由于受到打击后难以立足,窜到背靠大瑶山的东乡。邻县匪徒也有许多逃到东乡,黄钜英匪“军部”设在甘村,刘德琳匪“团部”设在窝肚村。东乡117个自然村中有98个受到土匪的控制,东乡成为匪犯最严重之地。

剿匪斗争


县委对东乡的剿匪斗争十分重视,派在东乡打过游击并曾任东乡乡长的县农民协会副主任陈绍权到东乡,协助乡人民政府主席韦建尧领导剿匪斗争。

在能够坚持抗匪斗争的19个自然村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下武兰村。该村当时只有500多人口,民兵枪支只有21支。他们在农会主任梁子才,民兵队长梁致电领导下,在土匪的重重包围中坚守58天,牵制着大量匪徒。

1950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关于“在1951后5月1日前肃清广西土匪”的命令下达。同月27日,四三七团团长刘登远率领该团主力,急行军到达东乡,在县大队、乡中队和民兵配合下,围攻甘村、窝肚等村,捣毁黄钜英、刘德琳等匪巢,伤毙、生擒大量匪徒。匪首黄钜英等和一些漏网匪徒逃进十八山(小瑶山)。

过程


为了彻底消灭窜进瑶山之匪,由四三七团和县领导人组成中共瑶山工作委员会,书记刘登远(四三七团团长)、副书记张国兴(武宣县委书记)、委员莫文骝(武宣县长)、武绍庭(武宣县副县长)、邢邨(四三七团政治处主任)、韦建尧(东乡人民政府主席)。工委会根据中共广西省委和中共柳南中心县委的指示,决定在进瑶山剿匪之前,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逮捕,几天内逮捕大小匪首、恶霸、特务1256名,并立即在当地处决了一批。同时,对窜入瑶山之匪进行全面包围,成立封江指挥所,对流经县境的柳江、黔江进行封锁,实行点线巡逻,防止匪徒过江。并由数百名民兵,配合解放军包围武宣县与瑶山接壤的地段。

完成对盘踞瑶山匪徒的包围之后,四三七团与县地方武装、民兵一起,于1951年1月4日从东乡出发,分口六那、松响、界顶、合群四路向瑶山进军。县委抽调数十名干部,组成瑶山工作队,跟部队一同进山。部队进山后,一面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瑶胞共同清除土匪。一面进行武装清剿,搜山捉匪。为了不让匪徒进草棚躲雨避寒,搜山部队把山里的草棚烧掉。并派人进山岩埋伏,捕捉进岩躲藏的匪徒。匪徒们无路可走,或被捉住,或出来投降。当过国民党中将军长的刘玉山,冻僵在山上被活捉。十八山“瑶王”匪二十四师师长李荣保虽然人地两熟,也躲藏不住,出来缴械自新。匪二十五师师长王伯勋与其子王培德、王培南,在石苟村(当时该村属武宣县东乡)附近山中躲藏,经四三七团宣传队队员罗福义(武宣县人)利用熟人关系做工作,2月2日王培德、王培南出来自新,剿匪部队利用他们动员其父王伯勋也出来自新并交出两支枪。其后通过王培德、王培南查出黄钜英躲藏之处—石苟村边的钟公庙。

结果


1951年2月5日晚8时,四三七团宣传队长白日初带10多名队员,侦察排副排长陈希武带一个班从团部驻地三江圩赶到石苟村,迅速包围钟公庙。陈希武开枪击毙黄钜英。罗福义、白日初、陈希武荣立大功。至此全县剿匪战事基本结束。

功绩


从1950年8月下旬至1951年2月进行重点剿期间,经大小数十次战斗,伤毙匪徒117名,俘匪921名,争取、迫使1102名匪徒投诚自新,缴获步枪800多支,手枪159支,卡宾枪11支,冲锋枪9支,轻重机枪17挺,六O炮2门,子弹7163发,电台1部,电话机15部。

相关分词: 东乡 威水 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