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法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对话教学法




起源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定义


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

应用


可行性

其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其次,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美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教师们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又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也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外,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和落实,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保证教师能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更需要建设“对话教学”这样的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

实施途径

根据对话教学法的特性,结合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认为,完全可以把实施对话教学的突破点放在课堂提问上。

首先,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正因为这样,对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卓有成效,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许多的探索是和对话教学理论不谋而合的。例如,不少老师强调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强度,发展学生智能。强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并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强调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广东的欧阳宇老师提出的设疑置问的整体性、层深性、量力性、驱动性等几条原则,也是与对话教学理论契合的。

其次,在现阶段,要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对话等诸多对话表现形式,前提还是师生对话。同时,尽管有论者称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语文教学对话,它只是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没有体现“对话”的精神原则。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积极的核心的对话形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落实“对话”的精神实质。

当然,以对话教学理论对照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我们似乎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首先,从提问的目的看,一般教师都认为是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和使学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去应用所学知识,另外,许多老师还认为课堂提问有其他一些目的:

1、激励学生参与;

2、发动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或所读的有关材料;

3、发动学生运用过去所学讨论某一话题、论题和问题;

4、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5、诊断学生的能力;

6、估计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

7、确定目标所达到的水平;

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控制学生的行为;

10、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贡献。

凡此种种,离不开一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是说,提问的目的还是传授知识,这是与对话精神不相符合的。

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和答问过程中,尽管一些老师提出不少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与学生实际有很大的距离。所谓扣重点抓难点,无非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者甚至是教参上的分析。这样的课堂问答的结果,也无非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起来很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教师的引导则总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出现最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提问艺术就只是传授知识的艺术,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无从谈起,“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更是一句空话,课堂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传话”过程。

最重要的,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师生关系。目的、过程,始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在语文课堂的答问过程中,许多教师非常注意提问的技巧,提出不少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很难遵循民主、平等这一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也是最难的。在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2、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3、在课堂上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进行惩罚式提问。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又怎能奢谈民主、平等。对话教学,自然成了空话。

相关分词: 对话 教学法 教学 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