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顿巴斯


顿巴斯是“顿涅茨煤田”的简称。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在顿河下游西侧,西距克里沃罗格铁矿约400公里。东西长620公里,南北宽70-170公里,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1,410亿吨(1980年),其中炼焦煤375亿吨,约占26%(1980)。尚有汞、岩盐等矿藏。十九世纪起大规模开采。1985年产煤 1.98亿吨。冶金、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均发达。重要城市有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马克耶夫卡等。



顿巴斯煤田简介


顿涅茨煤田——乌克兰最大的煤炭基地,世界著名煤田之一,简称顿巴斯。位于乌克兰东部和毗邻的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预测储量2400亿吨 ,1200米深度内的探明储量为732亿吨 ,其中气煤占1/3 ,长焰煤占15%,煤质优良;焦煤和肥煤较少,而且灰分和硫分高(分别为27%和1.5%~3.8% )。炼焦用煤全部在乌克兰境内,无烟煤主要在俄罗斯境内。含煤地层主要是中石炭纪,煤层多达 140层,但厚度小。开采煤层中,厚度小于 1.2米的占80%以上,大都是缓倾斜和倾斜煤层 。开采条件复杂 ,60% 的煤层有瓦斯突出危险。顿巴斯采煤历史悠久;1820年开始商业开发,1913年产量25兆吨(Mt),1965年产量达206Mt 。近年来,开采深度越来越大,平均深度超过 600 米,最深的斯柯钦斯基矿达1400 米,岩石温度高达 47℃,矿井衰老,生产成本很高,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为172Mt 。顿巴斯是前苏联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之一。70年代以前,顿巴斯的动力煤供应前苏联欧洲部分各地区,炼焦煤绝大部分用于乌克兰。90年代后,由于乌克兰能源供应紧张,外供量大大减少。

顿巴斯煤田-地质


顿涅芡煤田在构造上呈大的复向斜,其主体部分为顿巴斯褶皱区。在由俄罗斯地台深大断裂所形成的近东西向坳陷中充填有较厚的石炭纪含煤沉积。顿巴斯褶皱区以西,即西顿时巴斯,为一狭窄的发育有石炭纪含煤沉积的地台边缘,位于乌克兰结晶地盾的经坡,延伸约300KM,总面积约8000DM2。该带的东部称为南顿巴斯。煤田北部的地台边缘部分,位于沃罗涅日结晶地块的南坡,面积约1.5万KM2。

煤田地台边缘部分的石炭系的总厚度不超过2~3KM。由坳陷边缘到中央,石炭系厚度逐渐增加到18KM2。在坳陷的西部边缘,在石炭系之上产出有巨厚的二叠系。顿巴斯褶皱区,在64%面积上,石炭系直接出露地表或被厚度不大的第四系覆盖。

在煤田内,含煤岩系的构造型式有很大区别。在西顿巴斯和南顿巴斯,岩层大体为单斜产状,倾角2度~3度,在此背景下发育有平缓的凹陷、穹状隆起,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正断层,与走向横切和斜交,形成复杂的块状构造。在顿巴斯褶皱区,主要为宽宽阔的向很明显,坳陷的中部是近东-—西向延伸的大型线性构造,包括主背斜、北向斜和南向斜;在向斜中还分布有孤立而较大的次级向斜构造,这些褶皱不对称,一般与主背斜相邻的一翼较陡,另一翼较平缓。

顿巴斯煤田-具体介绍


顿涅茨煤田石炭纪含煤炭系含有300多层煤,其中近2/3的厚度小于0.45米.少数煤层的最大厚度为1.8米的煤层中,40%~60%的厚度为0.45%~0.60米;厚度大于1米的煤层数约占厚度大于0.60米的煤层数的20%.含煤性最高的是下石炭统的C13组和中石炭统的C23—C27组。在纳缪尔阶和中巴什基尔阶以及上石炭统下部,只含个别可采煤层;上石炭统上部炭组无工业含煤性。各岩组的含煤系数有变化。

在宏观煤炭类型上,早石炭世煤与中一晚石炭世煤的明显差别。前者为半亮型煤,壳质组组分含量高,煤的挥发分产率、氢含量、发热量增高,可熔性明显增加。即使在变质程度较低时,也具有高的粘结性。后者为光亮型煤,镜质组含量占75%~95%,壳质组含量占2%~10%,具有很大变化,这与原始植物质料的聚积和煤和还原煤。在变质程度相等时,弱还原煤的特点是,其挥发分、发热量、粘结性和形成的,其中的植物残体分散程度较低。

顿涅茨煤田的煤种很全,从褐煤、长焰煤到贫煤和无烟煤均有。决定煤质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煤的变质程度。从复向斜边缘向中部,由西向东,石炭纱各岩组的厚度增加,各岩组煤的变质程度有规律地增高。在地符合希尔特规律,煤变质梯度Vdaf为0.8%~1.4%,R0为0.03%.该煤田决定煤质变化的主要变质作用类型是深成变质作用.

煤的发热量高,低位发热量多为30~36MJ/kg;磷含量低,易于洗选,适于炼焦,但焦煤和肥煤很少;灰分较高,为15%~30%,平均27%;硫含量一般,为1.5%~3.5%。

顿涅茨煤田煤炭资源量141GT,其中炼焦煤约占38%,A+B+C1级储量约为57GT,其中乌克兰部分为43GT,占乌克兰A+B+C1级总储量的91.6%。煤田中分布最广的为气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36%。煤田东南部有无烟煤,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17.8%。在气煤与无烟煤之间,有一条宽15~50KM的狭窄,其中蕴藏有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其储量约占煤田A+B+C1级储量的13%。其余储量为长焰煤的褐煤。

顿巴斯煤田-开采地质条件


顿涅茨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复杂。老采区上部水平的煤储量大部分已采完。目前,矿井平均采深700米,有15%矿井深度大于1000米。开采煤层厚度,有85%达1.2米.缓倾斜和倾斜煤层占65%,急倾斜煤层占35%.煤田内发育有大小型冲刷带,断裂构造多,煤层顶板易冒落。深部煤层地压大,瓦斯含量达30M3/T。1/3矿井瓦斯突出危险。现最大开采深度的岩石温度为45~52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不一,大部分矿井的涌水量为50~100M3/H,少部分为100~250 M3/H,平均每采出一吨煤需排水近6M3。

顿涅茨煤田在1722年即开始采煤,1769年起进行工业性开发。1913年煤产量提高到25MT,占俄国煤产量的87%。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该煤田的开采地质条件恶化,井深不断增加,吨煤开采成本高于全国,但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1980年总产量仍达205MT。近年来,其煤产量呈下降趋势。

顿巴斯战役


顿巴斯战役是苏德战争中,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过程中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实施的进攻战役。

战争背景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德战争中,苏军为粉碎德军顿巴斯集团、解放工业区顿巴斯,于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实施的进攻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的组成部分。防守顿巴斯的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Ev0n曼施泰因元帅)所属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共19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约54万人、火炮和迫击炮5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作战飞机1100架,沿北顿涅茨河和米乌斯河一线建立坚固的纵深梯次防御。苏军参战兵力为西南方面军(司令为RY马利诺夫斯基大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FI托尔布欣上将),共11个合成集团军、2个空军集团军、1个坦克军、3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约10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257辆、作战飞机1400架,另有亚速海区舰队和游击队配合行动。大本营代表AM.华西列夫斯基协调两个方面军的行动。

战争概述

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8月13~16日,西南方面军所属6个集团军在空军第17集团军支援下,先后从兹米约夫以南、伊久姆、鲁别日诺耶地域发起进攻,向巴尔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扎波罗热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以阻止德军顿巴斯集团西撤。起初进展不快,但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18日,南方面军所属5个集团军在空军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米乌斯河和塔甘罗格以东发动进攻,由古比雪沃向顿巴斯首府斯大林诺实施主要突击,两天内向西推进20公里,尔后向阿姆夫罗西耶夫卡发展进攻,将德军第6集团军分割为两部分,继而向南突击,切断德军塔甘罗格集团退路,30日将其歼灭,并解放塔甘罗格。 方面军航空兵和亚速海区舰队积极行动,粉碎德军从海上撤退的企图。9月1日,德军被迫西撤。西南方面军突破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防御后,于10日攻占巴尔文科沃,22日将德军逐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南第聂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军推进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战争过程

第17集团军的任务,是从西北面,即由克拉斯诺格勒地域沿北顿涅茨河右岸进攻顿巴斯。顿巴斯战役(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中南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左翼配合下于1941年9月29日一11月4日实施的防御战役。1941年9月底前,掩护顿巴斯接近地的是西南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所属第6集团军,南方面军(司令为旦H里亚贝舍夫中将,10月5日起为凡丁切列维琴科上将)所属第12、第18、第9集团军,共计2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3个坦克旅。在此方向进攻的法西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G龙德施泰特元帅)辖野战第17集团军、坦克第1集群、野战第11集团军一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主力,计有18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10个旅。敌人有生力量和航空兵比苏军多1倍,火炮和追击炮多2倍。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的企图是,以坦克第1集群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以北地域,以德军第11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主力由塔夫里亚以北地域,分别向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总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在梅利托波尔东北围歼南方面军。尔后,坦克第1集群应向罗斯托夫进攻,从南面迂回顿巴斯。第17集团军的任务,是从西北面,即由克拉斯诺格勒地域沿北顿涅茨河右岸进攻顿巴斯。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各一部预定攻占克里木半岛。为了达成既定目的,敌人在克拉斯诺格勒地域和新莫斯科夫斯克地域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接合部建立了强大的突击集团。几乎整个坦克第1集群都集中在新莫斯科夫斯克地域50公里正面上。9月29日,敌人转入进攻。坦克第1集群(10月6日改称坦克第1集团军)各师10月4日在第12、第18集团军接合部突入后,于10月7日在奥西片科以北地域与由梅利托波尔地域进攻的德军第11集团军机械化师会合,合围了第18、第9集团军各一部。第18集团军司令A.K.斯米尔诺夫中将从退却各师中组建一个军队集群,并亲自指挥该集群战斗。该集群在奥西片科西北地域被完全合围,一直奋战到10月10日。

在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主力到达以后,苏军再次被迫退后。斯米尔诺夫中将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德军第17集团军于10月6日发起的进攻,尽管该集团军的兵力占很大优势,但仍被第6集团军阻住。在4天的战斗中,敌军在此前进了25—30公里。至10月6日日终前,第12集团军在巴甫洛格勒、瓦西里科夫卡、加夫里洛夫卡一线组织了防御,而第.18、第9集团军穿过敌不甚绵亘的正面,分别退至斯大林诺(顿涅茨克)、塔甘罗格地域。同日,遵照大本营的指示,为掩护罗斯托夫接近地,建立了塔甘罗格战斗地段,辖3个步兵师,任务是10月13日前在乌斯片斯卡亚到塔甘罗格间沿米乌斯河东岸组织防御。10月14日,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和塔甘罗格战斗地段)对敌实施反突击,并在一些方向迫敌先遣部队后退10—15公里。但是在德军坦克第1集团军主力到达以后,苏军再次被迫退后。

鉴于当时出现的情况,大本营通过10月15日训令命令南方面军从10月17日开始退至红利曼、戈尔洛夫卡、塔甘罗格一线,10月30日前完成退却,并通过缩短防线至少抽出3个步兵师编入预备队。同时,在北高加索军区组建了独立第56集团军,用以防守罗斯托夫。南方面军执行大本营的命令,以右翼坚守红利曼、杰巴利采沃一线,左翼(第18、第9集团军)在敌优势兵力压迫下,于1941年11月4日日终前退至大本营指定地区以东30—35公里,即杰巴利采沃、红卢奇、大克列平斯卡亚、哈普雷一线。

敌军得以前出罗斯托夫接近地,并占领了顿巴斯西南部。但是,法西斯德军统帅部未能达到围歼南方面军这一主要战役目的。坦克第1集团军向东冒进,远离其步兵兵团,处于不利战役态势,为尔后苏军统帅部实施罗斯托夫进攻战役(1941)时所利用。

战争结果

苏联狙击手顿巴斯-罗斯托夫防御战役 1941年9月29日-11月16日

参战兵力6,9,12,18集团军,54.16万

苏军战时称歼敌20万,击毁敌坦克700,火炮370

苏军纯减员143313 ,伤17263,损失坦克101,火炮3646,飞机246

德军战时称苏军被俘10.6万,被缴获坦克212,火炮766

顿巴斯激战结果,法西斯德军遭到重大损失。苏军在防御中表现了英雄主义和顽强精神,在此段战线牵制了敌人庞大兵力。此役,苏军在宽约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解放顿巴斯。苏军的作战特点是,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快速深入德军后方,破坏其纵深防御,配合主力进攻。

战争作用

南方面军在本地带内收复顿巴斯之后,进抵莫洛奇纳亚河,为解放北塔夫里亚创造了有利条件。游击队、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亚速海区舰队输送到塔甘罗格、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奥西片科(别尔江斯克)等地域登陆的登陆兵,对解放顿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战争评价

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荣誉称号。 顿巴斯战役在近450公里宽的正面上展开,持续了40余昼夜,苏军推进约300公里,击溃德军13个师,内2个坦克师。解放顿巴斯后,重要煤矿和冶金区重回苏联手中。战役的特点是广泛使用坦克军、机械化军和骑兵军(它们在德军后方的行动破坏了德军纵深内的防御,便于方面军主力进攻)。苏军40多个战功卓著的兵团和部队被授予“阿尔乔莫夫斯克”、“戈尔洛夫卡”、“杰巴利采沃”、“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等荣誉称号。

相关分词: 顿巴斯 顿巴 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