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图书简介】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本书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据1996年第二版译出,新版增加了长篇《后记》,概括了此书初版13年以来西方文学理论领域中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作者简介】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特雷伊格尔顿,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教授,著有《新左翼教会》、《莎士比亚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等。

【图书目录】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中译本新版译者前言

第二版序

导言:文学是什么?

1 英国文学的兴起

2 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3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4 后结构主义

5 精神分析

结论:政治批评

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中外人名对照表

中译本初版译后记

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并置。它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和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为他的批评和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问题视角,而当代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伊格尔顿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更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来剖析和批判后现代?义。《刨根问底》、《民族主义:反讽与献身》、《理论的意味》、《后现代主义幻象》以及《文化的观念》表达了伊格尔顿面对后现代主义时所持的基本立常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是片面的、简单的、绝对化的,是形而上学的翻版;在政治上是怯弱的、不负责的,甚至是反动的。后现代主义把政治问题和权力关系完全置于语言和性的范畴,在远离现实权力关系的飞地里进行“颠覆”活动,异想天开地把嬉戏和快感看做文化变革的最佳形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后现代主义政治中有一种反动的倾向,把市场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式。他甚至忧虑后现代主?的“历史终结”情绪会引向新的法西斯主义。总之,伊格尔顿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但是他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式对话的可能性。此外,伊格尔顿还把女权主义和民族主义看作两块很有希望的批判和抵抗后现代主义的阵地。

伊格尔顿在90年代出版的两部重要著作是《美学意识形态》和《希斯克利夫,或爱尔兰大饥荒》。《美学意识形态》是他用意识形态理论剖析现代“美学”、集哲学、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于一体的恢宏大气之作。在他看来,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史是一部意识形态话语史和政治反应史。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资产阶级反对专制主义、建构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的结果。而且,从夏夫兹伯里到伯克、康德、席勒、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以至后现代主义,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不同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各自的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差异。《希斯克利夫,或爱尔兰大饥荒》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魅力。在这里,读者很难区分什么是文学文本,什么是历史叙述,什么是审美再现,什么是政治阐发,什么是批评,什么是修辞。这时,理论与创作之间的传统界限已经被历史与现在之间的强烈震荡所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