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




图书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10月1日)

丛书名: 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第二辑

平装: 25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16开

ISBN: 7301097042

条形码: 9787301097045

尺寸: 22.8 x 15.3 x 1 cm

重量: 322 g

内容简介


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已经正式载入宪法,获得崇高的宪法地位。追录寻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而把宪法的文本规定变为中国的现实,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考察,分析最适合中国的法治道路模式,为中国法治道路的选择提供有助益的参考。

本书以人类社会秩序两分法及市场经济秩序理论为基础,分析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路径。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必须向“自然演进型”法治模式转变,该种转向必须以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完善为前提,并以民主制度的完善、法律职业阶层的兴起为保障。

目录


第一章中国法治道路模式的检讨

第一节中国近代以来的法治追求

一、中国近代百年对法治的追求

二、新中国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

第二节中国的法治道路选择及原因

一、法治道路模式的种类及比较

二、中国的选择

三、中国走政府推进型道路的原因

第三节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

检讨与批判

一、政府推进型道路带来的理论困境

二、政府推进型道路的潜在矛盾

三、政府推进型法治的现实问题

第二章“自然演进型”法治道路的选择

第一节市民社会概述

一、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模式

第二节市民社会与法治

一、历史与现实:市民社会的法治意义

二、市民社会促进法治形成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中国市民社会的演变

一、近代中国市民社会的萌芽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

三、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与市民社会

第四节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

第三章法治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法治理论内涵

一、法治理论的当代学说与国际共识

二、法治的法律属性

三、法治理念的核心——人权保障和权力制约

第二节中国法治社会的基础条件

一、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

二、法治社会的政治基础——政治民主

三、法治社会的意识基础——理性意识

四、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础——法律信仰

五、法治社会的先导——法律家职业群体

六、成熟的市民社会

第四章法治社会中的司法独立

第一节司法独立学说与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国家司法独立理论和制度的历史轨迹

二、中国司法独立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司法独立的概念、要素及其必要性

一、司法独立的概念

二、司法独立的要素

三、司法独立的必要性

第三节司法独立的实现

一、我国司法独立的现状

二、司法不独立的原因

三、司法独立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

——西欧历史角度的考察

第一节绪言

一、西欧中世纪的角色定位

二、法律职业阶层的贡献

三、法官抑或法学家

第二节英国法律职业阶层的产生

一、12—13世纪英国法律形势的变化

二、英国职业法官的兴起

三、律师阶层在英国的兴起(1199—1272年)

第三节欧陆法律职业阶层的起源

一、法国法律职业阶层的兴起

二、德国法律职业阶层的产生

第四节法律职业阶层对法治文明的传承

一、古典法治文明的衰落与残存

二、法律职业阶层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法治社会中的权力控约

第一节权力控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古代权力控约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古代社会权力控约的实践

第二节权力控约机制形成的障碍

一、权力控约宪政传统的缺失

二、公权系统结构失衡

第三节权力控约的制度建设

一、权力控约制度化的必要性

二、中国权力控约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