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阿宫腔剧团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以演阿宫腔为主,兼演秦腔。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富平县“民乐剧社”,负责人是土改工作队的周海峰,故群众称其为“海峰社”,主要配合宣传土改运动。1951年8月12日,根据县政府的决定,在民乐剧社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民间流散的艺人,成立了专业性质的富平县剧团,任命马亚时为团长,孙廷楹为副团长,并吸收男、女学员20余人。1958年,将地方剧种阿宫腔(皮影戏)搬上戏曲舞台,排演了《鸳鸯谱》和《玉瓶赠金》。1959年元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富平县剧团改名为铜川市秦腔三团,仍继续练、学阿宫腔,排练的《锦香亭》获得成功。

1960年剧团排演《王魁负义》取得成就,同年7月,改名为铜川市阿宫腔剧团。1961年9月1日,富平县建制恢复,剧团又改名为富平县阿宫腔剧团。1963年6月,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成立,对专区各县剧团统一管理,统一编制,该团又改为渭南专区阿宫腔剧团。1969年,戏管会撤消,剧团归属原县管理,又更名为富平县阿宫腔剧团,直到现在。

马亚时是该团的第二任团长,喜读书,很饱学,并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为提高演员素质和艺术质量作出了贡献。其他有建树,有影响的领导人还有宋志龙、张良俊、权三民、李彦芳、王玉珊等。

阿宫腔剧团早期出名的演员有权三民、傅新元、李珍珠、党碧侠等,他们都在1956年渭南专区戏曲汇演中得过个人奖。其后涌现出来的新秀有周正中、雷天民、王明德、刘宝琴、高爱玲、冯碧茹、赵云侠、赵淑贤、刘稳新。70年代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较优秀者有:宋彩萍、暴建玲、张荣华、唐仙会、孙彩玲、郭民荣、唐小莉、刘丽萍、祝传东、立玉玲、王会利、康小利、杨小莉、傅全东等。像权三民的须生戏、党治国的丑角戏、周正中的贫生戏、党碧侠的青衣戏、李珍珠的小旦戏、高爱玲的武旦戏等,均在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该团在戏曲事业上的贡献是把皮影戏阿宫腔搬上了大戏舞台。他们所排的阿宫腔《锦香亭》、《赵氏孤儿》,参加陕西省举办的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成功,为戏曲界所瞩目。1960年排演的《王魁负义》(扬远中导演),在同年3月参加了陕西省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受到观摩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大会会刊连续发表了《值得学习的演出》和《老树新花》等评论文章。《陕西戏剧》在《突飞猛进的铜川市秦腔三团》的文章里,称赞阿宫腔是“优美的民间剧种”,预言“将会在祖国的艺术园地里大放异彩”。因演出成功,铜川市委决定将该团改为国营体制,正式命名为铜川市阿宫腔剧团,鼓励其专门继承和发扬阿宫腔剧种。

在省文化局的安排下,该团从1960年11月到1961年3月,赴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宁夏银川,甘肃兰州等地巡回演出。行程6200余里,历时110天,演出103场,观众达13万多人次。《山西日报》和《太原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盛赞“音乐曲调非常优美,并有激昂慷慨、细腻委婉的艺术特色”,“听起来有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时时引人入胜”。

1961年9月至10月间,该团应调参加陕西省阿宫、碗碗腔演出团,由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亲自率领,赴北京汇报演出,历时40天,演出剧目为《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在北京怀人堂、国务院礼堂、军委礼堂、工人文化宫汇报演出,陈毅、彭真、习仲勋、周扬、茅盾等中央领导及专家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人民日报》发表了《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光明日报》发表了《阿宫腔永放光彩》,《北京日报》发表了《陕西阿宫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评论文章。在京演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51篇,北京、陕西两个广播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国百代公司还灌制了唱片。全国剧协、音协、和文联分别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对阿宫腔音乐、曲调,对刘宝琴、李珍珠、赵云侠等人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赴京演出结束后,演出团应山东省的邀请,到济南、青岛、淄博等地访问演出20多天。这一时期是剧团极盛时期,收入创建团以来的最高记录(1961年平均每场收入近1000元);29个兄弟剧团还来团学习,起到了教学示范,切磋技艺、提高艺术质量的作用。

文革中,该团处于瘫痪状态。文革后剧团又获新生。1980年该团二队排演的《白蛇传》,在参加陕西省青年艺术教育经验交流大会演出后,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扬。群众争相购票,一睹为快。1981年夏,以《打神告庙》《断桥》《强项令拦驾》《金鳞记水斗》参加渭南地区青年演员汇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水斗》获武打集体一等奖;冯碧茹获表演一等奖;暴建玲、王会丽获二等奖;唐小莉获三等奖。

1981年,陕西省调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学生队在西安市人民剧院汇报演出了《金鳞记》《白蛇传》《女巡按》等剧目,受到了省有关领导同志的好评,并有13名国际友人观看了演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多次播放了这些剧目,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拍摄制作出版了《金鳞记》剧照四条屏。《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刊登了《秦代宫廷音乐阿宫腔又登舞台》《古老剧种开新花》和《阿宫腔后继有人》等评论文章。

1983年,该团二队排演的阿宫腔现代剧《两家亲》(曾长安编剧),参加渭南地区1983年创作剧目汇演,获得演出综合奖、剧本创作二等奖、导演奖、演奏奖、舞美设计奖、舞美操作奖,王明德获表演二等奖,宋彩萍、刘易云获表演三等奖。《两家亲》还参加了陕西省1984年创作剧目展览演出,省电台进行了录音,省电视台也进行了录象。该剧被省文化文物厅推荐为参加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剧观摩演出预选剧目。

1986年12月,阿宫腔现代戏《三姑娘》(曾长安编剧),参加渭南地区首届艺术节演出获得综合奖、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音乐设计三等奖,宋彩萍获演员一等奖,党碧侠、王明德获演员二等奖,雷天民、王拴印、刘丽萍、樊会琴获三等奖。1987年4月该剧参加陕西省首界艺术节,获得头名金牌、剧本创作一等奖、导演二等奖、音乐设计三等奖、舞美设计三等奖,党碧侠、宋彩萍获演员一等奖,王明德、雷天民、樊会琴、张建章获演员二等奖,汝小莉、王拴印、魏史军、刘丽萍获三等奖 ,该剧还于1987年9月参加在甘肃兰州举行的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获得荣誉奖杯。

1988年12月,阿宫腔传统剧《当柜子》参加渭南地区第二届艺术节,获得演出综合奖、剧本创作三等奖、表演一等奖、二等奖各一。

1992年七月,阿宫腔现代戏《四季歌》(曾长安编剧)赴山东淄博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剧目创作奖等7项大奖。

现在,该团一直在抢救阿宫腔剧种方面做着很大的努力。

相关分词: 富平县 富平 平县 宫腔 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