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文化站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甘井文化站


甘井文化站是79年12月在全县率先建立起来的,82年破土动工,83年又建成了全县第一个集宣传、文化、科教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大院,当时在渭北乃至全省独树一帜,被广大群众和各级誉为“粱山脚下一棵璀璨的明珠”。2000年在中央、省、市文明委的支持和协助下,一座设计新颖、美观古朴、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大楼在文化站又拔地而起。2001年在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助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9月份破土动工,第二座文化活动楼又拔地而起,目前基本竣工。两栋群众文化活动楼的相继建造和投入使用,进一步为繁荣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振兴甘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证实了我们在坚持活动,繁荣文化的同时,又守住阵地,在守土有责的基础上,又不断壮大,谋求发展,石打石,丁丁卯卯,尚不空谈,现在看,两栋文化楼的建设,及独特设计、仿古造型,旋转的楼梯,“甘井镇群众文化楼”和“粱山文萃大厦”闪光的钛金大字及大门口两蹲高大的雄狮相交辉映,为甘井镇构织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标志着甘井镇群众文化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与时俱进,又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象征。    文化站现有设施及固定资产8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站内分别设有精神文明指导室,图书、游艺、阅览室,科技咨询室、多功能活动室、科技服务站、打印摄影部和青少年活动园地。大院北侧是建筑面积1100千方米的农民文化宫,二楼没有放映室,中间是室外剧场,南边是体育场,藏各类图书4200多册,阅览室每年征订各类报刊杂志30多种,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器材基本齐全;科技培训桌凳25条,16mm放映机一部,35mm放映机两部,松下M3000摄像机一部,扩音设备、彩电等现代化设施基本齐备,宣传板面40余块,大型铁架专栏4个,玻璃橱窗4个,黑板6块,坚持定期更换,形成了延伸140米长的文化宣传一条街。

二十多年来文化站始终把坚持活动求发展,注重社会效益谋生存作为文化站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文化机构濒临倒闭,文化人纷纷下海、队伍解散、地盘被占的困境。但甘井文化站经受了这严竣的考验,在低谷中崛起,在困境中发展,日趋繁荣,更加丰富多彩,一年一大步,一步一台阶,精神文明之花依然常开不败。文化站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挖掘弘扬民间艺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分别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两栋文化楼的建造,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变,为全镇的文化宣传工作又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站内活动不间断,板报、专栏周周换,群众演唱、体育活动隔三差五练,科技宣传、培训月月办,宣传党的政策、法律知识处处可见。一年来举办科技培训九次,参加236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4000余份,举办体育竞赛三次,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六次,举办精神文明报告会两次,去年“七一”在庆祝建党80年时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革命戏曲演唱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博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据统计全年来站参加活动人数达1.9万人次。由于近年来农村出现了文化生活贫乏,群众看戏难的问题,我们经组织策划和调查实施于去年九月份恢复开办了“甘井艺术培训学校”,现有学员80余名,教职工9人,进行正规化教育和培训,虽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但不论是戏曲、歌曲唱段还是基本功的训练,学员们都全身心的投入,还时常为群众演唱、坚持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办学,填补缺文少唱这一窟境,一展风彩。长期为全镇的两个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甘井地区众口皆碑传为佳话,同时也得到了各级的认可。

二十多年来文化站曾百余次荣获中、省、市、县的表彰奖励,多次被中共六部委、省、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98年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8次接受中、省、市领导的视察指导,60余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工人报》、《各界导报》等中省级报刊报导宣传,并多次在头版头条重要位置刊登。各级电台、电视台多次采访报道。省、市、县16次在此召开现场会。甘井的面花誉满三秦,名扬中外,文化站组织的面花作品一次赴港、两次出国、三次进京、四次参加西安古文化艺术展出,殊荣蝉联,成效斐然。甘井镇97年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去年三月,我们又出席省政府在陕西宾馆召开的全省先进文化县命名暨表彰大会,文化站和“全国劳模”“陕西省学雷锋标兵”站长张天佑个人分别被命名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我们已逐步把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通和渗透在工作实践中,因为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也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相关分词: 甘井 文化站 文化 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