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村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高庙村


1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高庙村

位于高庙乡政府所在地,辖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455户,1742人,耕地2950亩,主要道路有李高路、南北街、东西街、小清河流经东部、北部,小清河和小黄和东部交汇处有一寺庙,这就是高庙的由来。 (高庙由来不是这个庙,高庙的庙早就拆除了,在高庙南头,现在的高庙一中附近。小清河跟桐河(上边说的是小黄河)交汇口的庙是这几年才盖好的,高庙的叫法起源早,不是这个庙,高庙人称之为南大庙的那个才是高庙名字由来的那座)

本村的支柱产业是小麦和小辣椒。该村小辣椒种植面积2000亩,常年产量70万斤;种植业以黄牛的养殖为主,黄牛饲养大户有3户,每户都近20头以上,养猪大户4户,每户都在50头以上,其中每户能繁育母猪近10头。在这些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其他养殖户也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变散养为规模规模养殖。另外,该村大力发展杨树种植,涌现出许多种植大户,他们大力种植片林,发展杨树经济,他们少到4亩,多则20亩。像这样的种植大户有10户。

该村根据小辣椒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准备招商引资,把小辣椒深加工与四川、山西联系客商,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以黄牛和养猪大户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建立养殖联合体。

该村与外地客商联系,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准备建立一香厂,不仅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提高了本村的经济收入。

2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高庙村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高庙村历史悠久,因村中有一龙王庙,传说几千年来,方圆百里之内唯有此地未曾遭洪水来袭(水到此地之时,村落与庙宇会增高)“龙王自己的家都在此,哪有自己淹自己之理?”地处汝州西南,南连鲁山,西接汝阳,庙鲁路等交叉穿行而过,下辖多个自然村,总人口不计其数,村域内矿藏丰富,其中煤炭储量近3000万吨,铝钒土、铅锌、石墨、石英、大理石、铜、磷、金等矿产资源储量也相当大,埋藏深浅不一,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高庙村三县通衢,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寄料镇重地。村域内因汉光武帝与王莽曾在此一争天下而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3 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高庙村

高庙村位于米河镇西一公里,与小关镇口头村相毗邻,郑洛公路(310国道),长铝铁路专线贯穿东西,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80亩,其中基本农田2408亩,自然村庄10个,16个村民组,居住有汉回两个民族,总人口4486人,其中回民50人与汉民和谐相处。

全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和标准卫生所,特别是中小学校舍新颖,环境宜人,是学生求学的圣地、成才的摇篮,乃为风水宝地。高庙村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富,现存有国家文件保护单位,千年古刹――福昌寺和保存完整的明代戏楼,还有修复一新仿古建筑高庙标志。这些充分体现高庙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灿烂。高庙村新农村建设初具雏形,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委办公大楼和文化大院。16个村民组全部通上水泥道路,通上有线电视和宽带 网、电信全部普及。三个规划区的居民住宅楼初具规模,已建成十二幢可居住160户的高层楼房。全村有1800人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其余也全部用上了自来水、环境美化也在逐步扩展,各项布局规划已经完成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高庙新一届领导班子,生墨浓彩绘兰图,一心一意谋发展,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开放带动战略,使一批新型的工业化企业脱颖而出,萨辛曦晨氟铝有限公司、碳素、恒盛铝业、恒源磨料、福昌铸造、前程印务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相继落地生根,并发挥出龙头示范带动作用。2007年度实现社会总产值11.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464元,纳税总额愈千万元,最高实现1480万元。先后被巩义市委授于“五好标兵”党支部、“文明村”、“三十强”等荣誉,2005年又被省级卫生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高庙村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种植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产业化、工业园区化、人口城镇化”为发展目标,以亮化、净化、美化为重点,强化村的整体素质,努力营造现代化新农村的形象,实现新跨越,再创辉煌。

4 宁夏中卫县城关镇高庙村

合乡并镇以前,高庙村是原中卫县城关镇最穷的村。那时,高庙村年集体纯收入不过万元。如今,高庙村年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3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655元。

短短几年时间,高庙村便走出贫困走向了富裕,高庙村借全市加大城市建设,改造“城中村”的东风,明确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申请“滨河世纪园”项目。该项目建筑面积34675平方米,可建设10栋住宅楼、337套住宅房和52套一层商业房。通过银行借贷和村集体集资,高庙村自家开发建设该项目。

如今的高庙村,耕地面积仅有800多亩,人均不过几分田,副业收入成了高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村中大部分村民都从事建筑业,有部分村民自己组织成立了建筑队。“滨河世纪园”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后,有两支建筑队参与到该工程建设中。

村里有了钱,修路、挖渠、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就有了资金支持。高庙村在东环路新滩南湖有近200亩耕地,地势低,盐碱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全仁积极联系,与相邻的城北村、南街村等联合进行清沟挖渠,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滩南湖耕地盐碱化问题。

5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游凤镇高庙村

高庙村辖3个自然村,全村共1086人,243户,2029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油菜,养殖“二牛”、猪。总产值532.7万元,人均纯收入812元。

6、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史庄镇高庙村

高庙村位于史庄镇西南方,主要以农业位置,村子里民风质朴。人们安居乐业。

6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中枢镇高庙村

该村隶属于中枢镇茶花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中枢镇北边,距离中枢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国土面积有0.52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955.1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蚕桑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


截至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34亩(其中:旱田276亩,水田258亩),人均耕地0.55亩,主要种植水稻、蚕桑等作物;拥有林地25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5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6亩,主要种植苹果、桉树等经济林果。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电视、通路,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247户饮用井水。有247户通电,有2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73.68%和91.0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4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21户(分别占总数的97.17%和89.47%)。

该村到镇道路为水泥、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56辆。

全村有51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8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8亩,有效灌溉率为48.3%,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5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67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3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7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8万元,占总收入的43.78%;畜牧业收入129 万元,占总收入的35.74%(其中,2010年内出栏肉猪1425头,肉牛4头,肉羊38头);渔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5.26%;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第二、三产业收入45.90万元,占总收入的12.72%;工资性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2.49%。农民人均纯收入2766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6.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人(占劳动力的0.06%),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11人。

^人口卫生


截至2010年底,该村有农户247户,共有乡村人口963人,其中男性501人,女性462人。其中农业人口963人,劳动力47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9人,占人口总数的6.1%;参加农村合作医疗821人,参合率85.3%;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乡镇卫生院4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茶花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镇一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3公里。截至2010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00人,其中小学生120人,中学生80人。

^村务公开


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34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7.08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2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截至2010年底,该村设党小组0个,党员总数11人,党员中男党员10 人,女党员1人。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团员21人。

^发展重点


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该自然村脏、乱、差、道路不通,组上无经济收入,无法为村民办事。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该自然村发展思路改变村庄脏乱差道路不通,想给村民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发展产业以经济农作物为主,蚕桑、果树、生畜。

7 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高庙村

高庙村位于新兖镇西北部,西隔327国道与董家村相望,东邻宋家村,南与东韩村为邻,北邻市经济开发区。东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2公里。村庄面积12公顷,耕地面积18.7公顷,有人口1016人。

本村原名“高卜村”,村北有卜家林。传卜子为孔子弟子,为本村大户,故名。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滋阳县志》载有“进贤社?高卜村”。古时村东头有一大土冢,高五米余,周长约百米,村东北一里处有清康熙年间兖州知府金一凤立的“和圣柳下惠之墓”的石碑,后因其冢上建有庙宇,故村名改称高庙村。曾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此墓被挖掘,出土物品中有陶器、青铜器,并有一套“铜缕玉衣”,证明这是一座汉墓,为汉代瑕丘王之墓。

8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


^简介


高庙村位于西岗镇驻地,明洪武年间,有殷、韩、申、梁、单五姓迁入定居,并合修太行山行宫庙(亦称三圣堂)。庙建于高台上,台高20多级,故俗称高庙。该村不仅庙高出名,尤其让其远近闻名的是该村出了“王氏三凤”。

^历史


在明初大移民的人群中,有一名叫王俊的壮年人,从琅琊领着妻儿来到滕县安家落户。王俊带领全家辛勤耕作,勤俭持家,慢慢发展成为小康之家,孙子还能够入学就读。到明代中后期,他的三个曾孙——王嘉宾、王元宾、王利宾,先后都中了举人。王利宾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后,不幸早逝。王嘉宾与王元宾中举后又相继中了进士,分别被授予知府、御史等职。时人称大御史(大进士)、二御史(二进士)。据明、清《滕县志》与《王氏族谱》记载,御史兄弟“豸冠骢马,花鄂交辉,袖中弹文不避权贵,佥称曰‘朝阳鸣凤’。及弹劾奸相严嵩,直声震天下”,皇帝降旨为王嘉宾建“豸绣坊”,滕县城内绅耆又为他们兄弟三人造“三凤坊”(因四面一样,又称为四牌坊),以示褒扬。

^名人


王嘉宾,字国光,因曾在越峰山读书,故号越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初授太湖知县,不久提拔为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因上疏反对宦官织造而得罪一位尚书,先后被外放为宁国府、大名府知府,后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王嘉宾在任太湖知县前后,因同少数御史大臣上书弹劾严嵩而名声大振。王嘉宾在任监察御史期间,不畏权势,敢于直言上疏,对万历皇帝挥霍国库、采购珠宝、搜刮民财的行为进行劝谏。王嘉宾任职宁国府时,有个道士募款修桥,他立即解下所系金腰带,作为桥资。大桥落成后,民众命名为“金带桥”。

王元宾,字国贤。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中举,第二年中进士。初任蠡县知县,后任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因办事认真,得罪首辅徐阶一党,被调离京城,任奉天知府。后目睹朝野腐败,危机四伏而请辞。在故里建造了一座精致的房舍,题名为“晤言室”。后因园中忽然长出几株灵芝,于是更名为“茹芝园”。他每天在此读书、作画、休息、会友,常与二三密友,盘桓于松树之下。闲居期间,滕县知县杨承父请王元宾主修《滕县志》。他主编的《滕县志》是滕县最早的县志版本。晚年著有《茹芝园集》《诗经疏抄》等诗作。《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滕县志》有传。

9 安徽省广德县卢村乡高庙村


^概况


高庙村隶属于安徽省广德县卢村乡,位于广德县城南面25公里处,革命烈士杨根思战斗过的牛山脚下,方圆12.5平方公里,辖28个村民组,现有人口2300人,有千亩的吊瓜、丰富的竹木、矿产业、生态白茶。

高庙村新农村示范小区交通十分使便利,环境优美,是居住投资的理想所在地,小区占地近1万平方米,户型多样,适于不同层次住户需求。

^资源


高庙村两委人员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修建村村通水泥路2.8公里,新建3公里赵吉路,通往高庙村吉里组,吉里组是一个世外桃园,里面有赵匡胤的赵家祠堂原址,冬暖夏凉的水源,有各种色彩的花岗岩石,丰富的竹木资源。

高庙村牛山曾是革命烈士杨根思师长同国民党74师血战的战场,最后壮烈牺牲,现有建立在树棵村新四军革命烈士墓地一座。

10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庄头乡高庙村

^高庙村


^村落概括

高庙行政村隶属尉氏县庄头乡,距尉氏县城25公里。坐落在贾鲁河畔。北距中牟县城22公里,距开封城35公里,庄头至中牟的公路斜穿村东头,也是尉氏县北大门,与中牟、开封两县交界,有鸡鸣听三县之说。辖六个村民组,人口1760人,耕地面积3005亩。

据村北古庙内碑文记载,最初村名叫“三郎村”因村民多是马姓、郑姓和杨姓,故而得名。因本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自清朝末年又有范、朱、张、李、单等姓氏陆续由外地迁入,因村北有一古庙、又以范氏居多,所以更名为“高庙范”村。

^隶属关系与体制沿革

据村古庙内碑文记载,大明朝时隶属中牟县,清朝至民国属祥符县(今开封县),解放后归属尉氏县庄头乡第五区,解放前的体制是以自然村为小保,设有家长,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联保,设有联保处,1947年10月22日,郑州和开封同时解放,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帅大军南下之后,上级政府即在村里组建了农协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打破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调动了村民的劳动激情,土改运动进行的十分顺利。1954—1956年,村里相继组建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共分三个队,而后又分为六个队,初级社时以队为核算单位,高级社时以社为核算单位,到1957—1958年成立党支部,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又划分管理区,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管理区,高庙为一个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变为乡,高庙裴家分开后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83年取消村革委会改为村委会至今。

^经济发展情况

高庙村有史以来均是以农耕为主,解放前全村土地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人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共产风,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0年三反五反运动,党中央颁布了农业60条,村民分到自留地,生活才渐渐恢复,到1962年全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后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集思广益,多方发展村里经济;学习兰考拉沙治碱,坡地开挖大坑塘,当时的口号是“一亩坑塘一亩田,涝了能蓄水,旱了能浇田,坑塘还能养鱼莲,江北一样变江南”,村上组织副业组、木工组、打鱼打兔,裁缝组、窑业、酒厂等。1978年,架上高压电,原有机井20眼,增至现在的120眼。1980年全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原来的以前全村都是以种粮为主,现在大种经济(种大蒜),搞养殖业,现本村有养鸡棚20座,予制厂2个,养鱼池10个,水面50余亩。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取消农业税,而又对种粮实行补贴,使本村经济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农业达到了机械化、水利化,生活进入了电气化,楼房化,电三轮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现村里有机动车300多辆,大小汽车32辆,全村18道街,户户都是两层小楼,村里全是水泥路带下水道,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都是稳步持续发展,2011年粮食产量2000斤,人均经济收入5000余元。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

在解放时期,本村区域在中心村—东刘庄村建立了第一所小学1—4年级,到1954年8月份,东刘庄小学搬迁至高庙村东北古寺庙旁边。当时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动员教师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大搞成人教育,办起了扫盲班,包教包会。经过几年的努力,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现在的高庙小学,师资力量雄厚,带育红班7个班,15位教师,260名学生。院内塔松林立,教室宽敞明亮,有教学楼2栋,另有配套的房屋设施,标准化卫生间,开阔的体育场。本村历来尊师重教,从1960年以来大学毕业68名。

医疗卫生方面:本村现有标准卫生室一所,诊所一所,一般常见病不用出村。

文化活动:在解放前后,本村有狮子队、高跷队、盘古队、腰鼓队、文艺演出队,多次参加县乡的文艺汇演。

^厚重民风和宗教信仰

高庙村有一古庙,据记载,该庙始修宇西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古庙周围苍松矗立,古木林立,是尉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世代皈依佛法,尊老爱幼,民风醇厚。古庙惠及周边多个村镇。

^解放后行政村干部名录

朱路勇、范江发、李效顺、朱小根、范江华、范全有、范随旺、范东明、范学林、李留安、段荣光、范江游、单书敬、范广元、范富生、李天义、范国领、范保柱。

2000年以后任职名单:

朱广龙:2011年11月—今 ,任支书

范石棍:2009—2011年10月,任支书

范全有:2000—2008年, 任支书

单军合:1998—2012年, 任村主任

^著名人物

朱惠昌:解放前民国时期,在开封市任老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朱润安:解放前,任开封四门总行头

朱成群:解放前,在开封任长科

朱润全:是清朝末年最后一批秀才(也叫洋秀才)

解放后:

朱照玉:正师级、正教授,现在广州军区干休处

朱方元:郑州市公司工程师

朱晓楠:广州海船设计总公司工程师

朱广森:原洛阳市郊区农业局局长

朱广发:石家庄市机电学院教授(已退休)

朱嘉臣:洛阳市西工区区长

白慧玲: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张松山:原中牟县土地局局长

张春平:原中牟县法院厅长

范书义:现任平顶山市政法委副书记

李效忠:正营长、后任甘肃玉门镇黄花农场党委书记

范周琴:女、正团级、四川绵阳市国防研究所

相关分词: 高庙村 高庙 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