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关于印发《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青政办〔2009〕22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省教育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发展机遇

(一)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各级政府统筹职能不断加强。2006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意见》,成立了青海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明确了工作职责。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特别是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协调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各州(地、市)政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增幅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560人,在校生67917人,较“十五”末的2004年分别增加了24015人和45108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及在校生的比例分别由21?5%和19?85%上升为46?36%和38?58%,初步改变了全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不均衡的局面,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趋于合理。

3.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经过多次布局结构调整,全省职业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布局得以优化,体系得以完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2002年的54所整合为2008年的43个办学实体,其中4所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从区域布局划分,省属中等职业学校15所,西宁市属4所、西宁三县4所、海东六县每县有1所,环湖三州每州有2所,青南三州5所;有11所学校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全省有各类职工培训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机构916个,每年有20多万农牧民和职工接受各类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一个基本符合国家要求、符合省情的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已经形成。

4.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3?283亿元,重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实训基地等基础能力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由“十五”末的41?97万平方米达到46?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由30343万元达到48713万元,建设了15个省级实训基地,培训了92名国家级、332名省级骨干专业教师和138名管理干部,建成了7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个中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组建了化工、机械、水电三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一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5.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省情,深化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良好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大力推行东西部、城乡间校际联合办学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密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通过联合办学赴异地学习、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2008年已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总规模的22?63%。

6.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通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各职业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基地。2005年起实施的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3?4万农村初高中毕业经一年的职业培训后全部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70%以上到省外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十一五”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累计培养8万技能型人才,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00万人次,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7.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中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以上。各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各职业院校已与近400个省内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顶岗实习后企业择优录取,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2008年达到98%。

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轻视、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追求上大学、不愿上职校,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还普遍存在,加之一线劳动者的地位、待遇普遍偏低,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巩固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难度依然很大。

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一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连续几年扩招,所有学校招生数猛增,使校舍不足、师资紧缺、实训设备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全省中职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仅有46?78万平方米,按国家标准只能容纳在校生3万人,可目前已容纳了6?79万在校生,尚缺62万平方米的校舍,地处西宁、海东的职业学校校舍拥挤现象尤为突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48713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仅有10401万元,其中实训设备中不乏落后、陈旧和即将淘汰的设备,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二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依然不能满足需要,全省中职教职工有3100人,其中专任教师为2379人,师生比为1∶29,教师队伍缺口达1865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亟待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双师型”教师更是短缺。

三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尚未广泛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发展等现象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与产业发展不能完全对接,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全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今后几年乃至“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对全省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将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途径,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带来了新的机遇。

2.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青海产业调整和规划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后几年我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将围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以及节能减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盐湖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装备制造、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等领域,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特色产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青海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都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为全省生产第一线提供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就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在农牧区,未来几年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特色农牧业将得到加快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扶贫开发和大批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城镇失业人员、城乡退役士兵和进城务工农民也需要通过接受职业培训来提升就业能力,这些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

4.完善我省现代教育体系,必然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5.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建设机遇。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进一步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将使全社会得到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政策措施,为全省带来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机遇,将进一步加大含教育事业在内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这将为职业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建设机遇。

6.藏区职业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党和国家对青海藏区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为全省带来了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机遇,职业教育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2009年—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牧区,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扩大规模,强化基础,提高质量,创新机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原则

1.适度超前与统筹发展原则。由于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将职业教育当前发展与谋划长远发展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布局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产业发展和产业建设提供支撑。适应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需求,把职业教育放在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统筹,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2.机制创新与适应市场原则。大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进教学创新,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密切把握市场信息,根据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调控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促进产教结合,增强服务功能。

3.整合资源与做大做强原则。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整合专业,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强发展后劲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扶持一批条件好、规模大、效益高的职业学校,相对集中办学资源,有效解决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做到布局合理,实现规模发展。

4.扩大规模与内涵发展原则。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注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走规模化与内涵发展相协调的办学路子。

5.省内培养与省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利用省内职业教育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东西部联合办学、省内外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发达地区广泛合作,解决全省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三、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与重点建设工程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1)力争2010年实现中职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招生总规模的50%,2011年后实现中职学校招生比例高于普通高中的目标。其中:2009年—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2.8万人以上;2011年—2012年招生规模达到3.2万人以上;2013年—2020年招生规模达到4.5万人以上;2015年—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保持在11万人以上。

(2)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职业培训,年培训城乡劳动者20万人次以上,其中培训在职职工4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次。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1)强化政府主导。省、州(地、市)、县共建,公办、民办并重,企业、行业并举,形成主体多元、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效益突出、自主发展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省内与省外联合培养、城市与农牧区互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3.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1)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成1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组建10个具有集聚优势和发展活力的职业教育集团,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2)建设一批重点专业。紧密围绕全省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及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注重突出学校办学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为特色农牧业、化工、水电、有色金属在内的特色工业和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服务的专业,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3)建设一批中职实训基地。以建设省中职教育园区内开放性、共享性的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重点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满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4)促进就业,服务民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力争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以上,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到2020年全省将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

(二)重点建设工程

1.示范、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通过扩建、迁建、新建等措施,集中力量,扶优做强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1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4所校均办学规模达8000人以上,3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其余4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4000人以上;9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校均办学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其它学校达到国家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夯实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状况。

2.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整合资源,集中办学,在省教育园区内建设由2—3所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组成的为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青海省中职教育园区,办学规模达到1?7万人。

3.中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依托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我省支柱、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需求,在化工工艺、机械加工制造、藏医藏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子电工、藏毯编织等专业领域建设20个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其中在省职业教育园区内建成装备水平较高、开放共建、资源共享的省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承担园区内职业院校实训任务和六州职业学校(城乡联合办学)学生实训任务,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实训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

4.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围绕我省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旅游、藏毯、热贡艺术等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对接产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到2015年建成40个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5.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批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实行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专业师资紧缺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聘请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缓解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65%以上。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统筹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对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本地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指导、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做大做强一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形成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宣传,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宣传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师资培训、设备购置等。省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统筹考虑安排职业学校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国家关于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相关规定。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逐步增加预算安排,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农牧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农牧业发展资金以及扶贫、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应适当用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制定职业学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及学费标准。继续做好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三)扩大办学规模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举措,加强统筹,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将高中阶段学生新增数量主要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巩固并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办学规模,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使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中,推进全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办学机制充分利用省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走省内外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路子,全力推进东西部、城乡间的校际、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联动发展,全面推广“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模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校际合作、城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创新办学机制,解决全省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五)坚持德育为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育人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将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法纪意识、团队精神,使其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素质,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建设教师队伍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设立中等职业学校“特聘教师”岗位,动态支持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有关程序向社会公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解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问题。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确保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相衔接,大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七)提高教学质量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对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解决专业重复设置、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规范实习管理;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八)广泛开展培训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的原则,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面向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在岗或转岗职工、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社区居民广泛开展以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积极主动为全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服务。

附件:

1?《2009—2020年全省分地区初中毕业生预计表》

2?《2009—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生源预测表》

3?《2009—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预测表》

4?《2009—202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预测表》

5?《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分学校在校生及到2015年发展规模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