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关于印发《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渝教发〔2010〕1号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高校、委直属单位:

现将《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2010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三月五日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 重庆市教委

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市委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委会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国家和重庆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部市战略合作协议及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五个校园”建设,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水平、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加强改革创新,加快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以推进均衡发展为重点,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均衡配置区(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相关政策,认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就学权利。

2.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19万人,中职招生18.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0%,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继续开展市级重点中学创建工作,启动市级重点中学复查工作,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组织全市所有市级重点中学分别捆绑1所一般高完中发展,鼓励区县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改革。

3.加快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严格执行新的幼儿园等级标准和收费标准,规范幼儿园日常工作各项环节,切实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随意化”等倾向。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幼儿园优质化建设,推进“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提高幼儿入园率和学前教育质量。建好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特殊教育教学工作,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办好重庆西藏中学,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训计划。

4.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支持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捆绑发展、对口帮扶等方式,加快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实施“班班通”工程,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辐射作用,推动城乡学校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5.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出台《重庆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质量标准》,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创造性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加强市教科院和区县教研机构及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研教改中的引领作用。实施“重庆市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推动中小学校在学校管理、育人模式、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内涵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6.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完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职教行业协调委员会,健全政府统筹、部门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研究制定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强中职学校招生、学籍、收费、资助和评价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探索建立星级专业认定及公告制度、区域发展水平、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排行榜制度和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

7.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学校6所,做好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工作,优质中职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65%。实施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新建2个区域性职教集团,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引导多方投资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推进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1+15”移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巫山县试点工作的指导,总结推广试点成果。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推进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建设。支持城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实现每一所农村中职学校与城市中职学校结对捆绑发展。切实做好中职学生实习责任险相关工作。

8.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技能教室”。依托企业开发适应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普遍推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方法。探索实行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贯通体系。开发电子仿真教材和学习资源库。举办第三届重庆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

9.加快城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大力开展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扫除妇女文盲、少数民族文盲以及扫盲后巩固提高工程。召开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和社区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动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加强社区教育指导,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县和实验区创建活动,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非学历教育考试,推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

三、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10.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推进相关高校改制及设置工作,推动独立学院创造条件逐步独立。适应重庆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新设立高职学院3—5所,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加大部市共建高校和行业主管高校共建工作力度。依法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积极争取高校招生计划稳定增长,在校生规模达到73万人,

11.深入实施高校“质量工程”。出台《关于实施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改项目评审和结题验收工作,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深化高校专业排名工作,引导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展近年新设置专业建设评估。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开展市级规划教材建设立项和优秀教材评选工作。启动重庆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评选建设工作。启动高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计划,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和管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12.加强学科建设与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好“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验收和国家特色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制定重庆市学科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遴选“十二五”市级重点学科。开发重点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重点学科动态管理机制。做好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申报及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审核工作。开展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审,加强独立学院学位授予工作指导。推进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

13.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开展2010年科技项目立项及评审,做好高校第二次r&d(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工作,编制重庆市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积极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做好规划,重点打造一批开放型产学研平台。促进部门联动,推动校企互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4.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开展重庆市第二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期检查,培育、遴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新一轮重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计划。实施名刊建设工程。深入总结高校“十一五”社会科学工作,积极研制“十二五”发展规划。

15.全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类别和性质学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全市大学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力争建立全市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一体化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学生违纪处分工作程序和学生申诉工作程序,积极探索相关工作试点。切实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籍管理工作。

16.完成大学城校园建设任务。大学城竣工校舍50万平方米,13所高校全部入住大学城,累计入住15万人。大学城“五个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实现信息通讯系统正常运行,初步完成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基础工作,大学城高校通用选课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初步实现电子图书资源共享,后勤生活资源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未进入大学城的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开展高校校舍使用情况调研,实施高校校园规划及校舍使用绩效评估。

17.推进高校后勤和管理创新。做好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校食堂试点和学校后勤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落实食堂支持优惠政策,开展标准化食堂检查和复查,做好学生食堂稳定工作。制定《重庆高校节能工作考核评定办法》、《社会企业经营学生食堂准入管理办法》、《高校标准化食堂基础建设评估检查验收细则》,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提高学校后勤保障质量。积极推进民办高校教职工住房建设。

四、以加强德育、体育、艺术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18.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召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组建高校时事政策报告团,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论坛,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论坛”,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开设,推广“心理之家”进院校、进班级、进学生宿舍工作。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上岗培训、骨干培训、优秀培训”网络,进一步创新辅导员培训模式和培训机制。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培养“红色网民”。启动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三大评估。

19.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贯彻落实2009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以“行动德育”为重点,积极推进“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深入实施《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爱心在行动中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并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举办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举办班主任论坛,开展班主任讲师团巡讲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

20.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和卫生工作。新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420片,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加强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配备。全面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开展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深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体育艺术活动,审批一批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积极推进学校食堂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稳步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

21.深入推进“唱、读、讲、传、书”活动。把“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习书法”活动,作为学校塑魂工程和素质教育创新工程深入推进。深入挖掘体现真善美、昂扬精气神的经典素材,搭建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建立活动长效机制,不断创新,长抓不懈,使“唱、读、讲、传、书”活动更加大众化、常态化,成为重庆教育一大特色和品牌。

五、以师德建设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2.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开展以“爱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启动以“国学精华”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读书行动。制定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开展中小学师德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师德建设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聘任、评价办法,将师德放在首位。

23.加强教师培养配备。开展区县教师编制核定工作,进一步落实县镇、农村教师编制同一标准政策。实施国家级、市级“特岗”教师计划,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加大体育、艺术等短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启动小学复合型教师培养试点工作。积极培养和充实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师生比。改革中职教师评聘机制,实施特聘教师资助计划,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根据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实际,增加相关高校教师编制。

24.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启动重庆市名校长培养工程,制定名校长评选管理办法。实施新一轮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短缺学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农村优秀教师“领雁工程”培训计划,切实抓好高中课改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中职教师培训,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加强校本培训研究和指导,推动重庆市中小学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加强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项目资助。推进区县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对未达标区县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的评估验收,加强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教师进修学院创建区域性教师培训中心。

25.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开展新一周期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现有骨干教师的再提高培训、第二批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完善特级教师评审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利用重庆市教师研修网,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继续实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开展“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遴选工作,启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做好国家“千人计划”和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相关工作,举办首期教授暑期读书班。推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启动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专家队伍。

2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积极做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准备工作。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配套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聘任制。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期工作,强化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六、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27.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加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监管。提高贫困家庭义务教育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女童“零学费”入学工作。逐步扩大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进一步调整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将涉农专业中职学生纳入资助范围。鼓励区县加大投入,逐步扩大免费中职教育试点。认真做好高校奖学金及助学金评选发放、生源地信用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畅通大学生入学“绿色通道”,落实在校大学生医保政策。

28.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双选活动,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进一步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基层就业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努力促成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68%,年终就业率达到85%。

29.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公开各级各类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文件依据,确保“亮证收费”和“阳光收费”。完善服务性收费办法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改制学校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收费工作,健全教育收费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严肃查处学校违规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的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在遏制“择校”问题上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

30.切实规范招生考试行为。推进招生考试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教育考试院的作用。调整普通高校招生照顾政策,完善普通高校在渝招生实施办法。制定“平行志愿”招录试点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意见、推免生工作实施办法。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综合评价信息体系,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及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加强招生管理,实施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章程及广告审查制度,学校办学资格、招生性质、收费标准等招生信息公告制度,建立考生参考资格、加降分录取资格、保送资格等“三级”公示制度,完善录取结果公开和录取轨迹查询制度、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巡视阅卷场和录取场制度。坚决制止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参与招生,依法保护考生相关信息,严厉打击招生各种欺诈和“买卖生源”行为,严肃查处招生考试各种造假行为。

31.切实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制定《重庆市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把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各个环节。启动“重庆市中小学规范化管理区县建设工程”,鼓励区县开展“规范化管理合格学校”评审工作,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督查和视导,开展对学校、校长、教师的专项评估,全面规范学校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对委直属中小学、主城九区学校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七、以工作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开放

32.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全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会工作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在整体推进实验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全面落实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突出示范引领,发挥先行试验区县带动作用,探索分区域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推进模式,打造一批改革实验新亮点。加强部市战略合作,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过程指导和督查,健全改革试验支撑保障体系。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搞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重大软科学研究,推进城乡教育规划目标、布局结构、资源配置、政策措施、水平提升“五个一体化”,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33. 全面实施“五个校园”建设。把“五个校园”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和推动“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和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五个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五个校园”建设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地方职责,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命名工作,发挥以评促建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有关各方合力推动、各地各校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34.创新教育管理及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一委三院”架构的优势,完善“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机制,推进政事分开。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完善各类专家咨询评议机构,推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专家机构分离制度,充分发挥专家机构的智囊作用,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启动全市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管理和监测。

35.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推动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健全预算内、预算外和年初预算、决算投入教育的机制,强化政府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进一步化解义务教育债务,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生均综合定额,继续控制高校债务风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校办产业的管理和指导。在高校探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充分利用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积极争取各类教育捐赠,大力发展教育慈善事业,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发挥重庆市教育担保公司的作用,帮助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6.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争取尽快出台细化市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的相关文件,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出台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开展公民办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活动。进一步切实加强规范管理,督促民办高校年内完成资产过户,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属,进一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审查制度。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塑造重庆民办教育的良好形象。

37.加强和创新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督导规章制度,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大工作体系。完善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办法,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推进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工作,启动教育强区(县)督导评估试点工作,开展有关重点工作的专项评估,发布督导评估报告,开展评选命名工作。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加强市教育评估院和区县督导评估机构及队伍建设,整合教育督导资源,创新育督导工作机制,推动区域性教育督导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区县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指导。

38.加强和创新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加强推普宣传工作,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示范街、商业街的创建活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拓展普通话培训测试领域,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年内全面实现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做好区县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启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程,开展汉字水平测试及汉语能力水平测试研制工作。

39.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发展来华留学事业。以高校“三重”建设为重点,扩大公派留学规模,支持高校教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出国培训。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承办好第三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扩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规模。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支持国际学校建设。推动与外国政府、教育机构和民间组织达成的合作协议的落实,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

八、以加强党建工作为重点,提高对教育改革的领导水平

40.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坚持抓好中职学校和中小学学习贯彻科学实践观活动,巩固提高全市教育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实践观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高校“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工作。以开展“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大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群体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校、委直属单位和委机关处室干部的选配、调整和充实工作。推进高校领导班子任期制试点,做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工作,切实加强高校和委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以落实高校“4050”工程为抓手,加强高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修订并实施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加强干部培训和交流培养工作。

4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执行问责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以腐败易发领域为重点,抓好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推进教育系统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积极解决信访问题。扎实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清查治理“小金库”、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建设四大专项工作,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向委直属单位委派监察员,进一步调整充实高校和委直属单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升队伍素质。

42.加强政策研究和教育法制工作。开展重庆市教育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研究,积极争取市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认真研制并力争出台加快重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编撰出版《重庆教育故事2009》。加快修订《重庆市义务教育实施条例》,继续做好《重庆市学校安全条例》、《重庆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重庆市学前教育条例》等地方教育法规的调研和起草工作,进一步完善并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配套制度,做好全市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总结和“六五”普法规划工作。加大教育普法力度,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依法行政。

43.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以“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为主线,切实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稳定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使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队伍的配备和培训,提高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深入开展各类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进一步巩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推行校方责任险,不断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44.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积极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宣传学校和教师中鲜活、感人的典型事例,搭建新的教育电视新闻宣传平台,加强教育重要政策、重大活动的宣传,开展对各高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学校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好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工作,建立重庆市“教育功臣”评选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教育的良好环境。

43.加强市教委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明确并公开各岗位职责,完善处室考评办法,增强责任心,提振精气神,发挥创造性,强化执行力,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能。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增强机关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市教委公众信息网和电子政务网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保密和教育史志工作。进一步浓厚学习氛围,丰富文化生活,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支持关工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