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焦虑症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国标焦虑症




国标焦虑症,指公众对食品国家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产生怀疑并引发集体焦虑的现象。因为每一次出现食品安全时间后,食品行业国家标准就会有新的调整,但是大多并不是提高标准而是降低标准,这带给公众一种不安的焦虑。

现状


据媒体报道,在中国乳品新国标的制定过程中,“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最后被推翻”被认为是被大企业所绑架。“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

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饺子品牌均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速冻面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允许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消费者一时蒙了:又一个标准倒退了。

国标过低


每当公众质疑食品安全标准过低了,总有一种声音呼吁,标准制定讲究国情适用。这种观点严格来说并无错,谁都明白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会尊重中国“发展中”的现实。

公众无法接受的是,从三聚氰胺事件到瘦肉精事件,许多食品安全标准早已与“国情”无关,发展的中国早应该摒弃这些落后的食品安全标准,可现实中这些落伍的标准却依然执行。因此,面对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重振食品安全标准的公信力,有关部门不能仅仅以简单回应了事,更应该思考食品安全标准是否早已落后于时代发展。

国标监管


执法监督

有专家认为,中国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已经成了市场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某一行业违规成风,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加之惩罚多以打击重点曝光对象的情况时,行业内商家就易倾向于认为这种违规行为产生的风险分摊到每个商家的头上也是极小的,进而导致更多违规行为的产生。除了相应刑法措施要跟上之外,民法也需跟进。要想彻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塑目前分散多段的监管方式,使安全与生产监管责任分家,让食品安全责任从目前的多部门分散管理过渡到一个部门来负责。

监管机制

普通百姓虽然不一定知道怎样的标准是安全的,但至少业内专家看得懂;不同企业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会出现有利于消费者的竞争;还有一些独立专家和研究机构,也可以代表消费者发声。国外很多大品牌被曝出存在安全隐患,都是由民间研究机构最先检测发布的。另外,牛奶是全世界人都喝的,安全标准也不应差太多,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和国际接轨。

出现明显过低的标准,然后拿产地和工艺说事儿,很难让人信服。通过剖析乳业国标这个麻雀,可以看出所谓开门制定标准和公开透明博弈,并没有真正落实。煞有介事地公开征求意见、组织专家论证,都抵不过最后的“临门一脚”。

相关分词: 国标 焦虑症 焦虑 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