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简介


1944年,在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南边不远的一个院落里,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终于结束了400多年来在民间缺乏有效管理的状态,第一次蒙受国家、政府的庇护。这一天是1944年1月1日元旦,新的一年开始了。

“院中有两棵栽于清代的老榆树,院中正房是工作室,北面是办公室和储藏室,南面是会议室和我的办公室……大家都在研究所办的食堂吃饭。”(摘自《常书鸿日记手稿》)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工作上下班时间,大家都十分自觉,饭后早早地进洞子临摹、调查,各司其职。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人员不过十几人。那时常书鸿不断给内地的友人和学生写信,

很快董希文、张琳英、李浴等一些内地年轻的艺术家陆续来到敦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常书鸿的学生。当年那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如今已垂垂老矣,但是回忆起在敦煌的那段日子,他们仍然记忆犹新。

李浴:“那个戈壁滩真是天连地,地连天,一望无际,就像你坐个小船在大海里头,所以那时候就有人说不到河西不知中国之大。”

张琳英:“四个人四碗面条,没有别的,调料就是一碗醋,一碗盐。吃面条时一勺醋一勺盐拌一拌就吃了。”

不久,常书鸿也说服了妻子带着一对儿女从重庆来到敦煌。

考察洞窟、研究美术史、临摹壁画,相对于战火纷飞的前线,平静的西北荒漠反而为艺术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晚唐五代时期的千佛洞,文献记载有过十余个寺院,二三百个僧人的盛大规模。经过400多年的沉寂之后,这段日子应该算是千佛洞大事记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敦煌,在一张有关敦煌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人物。

常书鸿探索敦煌宝库


1943年2月20日,画家常书鸿率领6人一行离开兰州前往敦煌。1942年秋,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国民党文化官员梁思成等人与常书鸿谈起该研究所的筹委会副主任一职拟由他担任之事,他欣然接受,并只身飞往西北高原的兰州城。他在兰州组成了一个6人的工作班子,开始了敦煌之行。

常书鸿一行需要经过大约一个月的艰苦路程,才能到达敦煌莫高窟。在经费有限,人员不足,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与随行人员将要进行的工作是:测绘石窟图、窟前除沙、洞窟内容调查、石窟编号、壁画临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