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基本信息


作 者:冷红著

丛 书 名: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07940出版时间:2009-04-01

版 次:1

页 数:250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建筑 >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内容简介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系统地分析了气候特征对北方寒冷地区城市宜居性产生的影响,总结了国际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对国内外寒地城市环境的不同建设背景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面临的困扰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最后.针对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从城市发展政策层面、城市规划设计层面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层面提出了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对策序列。

作者简介


冷红,女,1970年11月生,博士,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寒冷地Ⅸ城市规划设计、乡镇人居环境规划等方面的研究。1994年由建设部选派赴波兰什切青工业大学进修城市与区域规划,2001年入选中法文化交流项目——“百位建筑师在法同”,赴巴黎贝拉维建筑学院进修城市设计,2006年人选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迄今已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横向科研课题。在一级学报、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会议发表学术论义40余篇,多篇论文获得东北三省及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奖励。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寒地城市环境释义

1.1.1 寒地城市释义

1.1.2 城市环境释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寒地城市

1.2.2 关于气候设计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寒地城市气候特征与城市环境宜居性

2.1 气候与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

2.1.1 宜居性和宜居城市

2.1.2 气候与城市环境宜居性的关系

2.1.3 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的含义

2.2 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

2.2.1 寒地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

2.2.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

2.2.3 冬季严酷性指数

2.3 寒地气候对城市环境宜居性的影响

2.3.1 寒地气候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影响

2.3.2 寒地气候对城市物质损耗的影响

2.3.3 寒地气候对城市居民自身的影响

2.3.4 寒地气候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章 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寒地系统观

3.1.1 寒地系统观的理论基础

3.1.2 面向整体宜居的寒地系统观

3.2 寒地自然观

3.2.1 寒地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3.2.2 面向四季宜居的寒地自然观

3.3 寒地生态观

3.3.1 寒地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3.3.2 面向可持续宜居的寒地生态观

3.4 寒地地域观

3.4.1 寒地地域观的理论基础

3.4.2 面向特色宜居的寒地地域观

第4章 国外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实践研究

4.1 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方面

4.1.1 加拿大

4.1.2 日本

4.1.3 北欧

4.1.4 俄罗斯

4.2 气候防护方面

4.2.1 公共空间环境气候防护

4.2.2 住宅区气候防护

4.3 寒地城市形象方面

4.3.1 城市色彩的选择

4.3.2 城市夜景观的利用

4.3.3 城市冬季景观的开发

4.4 建设关键技术方面

4.4.1 能源节约与应用技术

4.4.2 积雪处理技术

4.4.3 道路建设及维护技术

4.5 国外寒地城市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4.5.1 基本经验

4.5.2 存在问题

第5章 中外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背景比较与分析

5.1 自然地理概况的比较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候条件

5.2 人口状况的比较

5.2.1 人口总量

5.2.2 城市人口规模

5.3 经济发展背景的比较

5.3.1 国家经济背景

5.3.2 城市经济实力

5.4 城市建设状况的比较

5.4.1 建设用地

5.4.2 居住模式

5.4.3 各项设施建设

5.5 中国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现状和发展

5.5.1 现实困扰

5.5.2 发展机遇

5.5.3 建设的目标及原则

第6章 城市发展政策层面的理论与对策

6.1 控制适宜的寒地城市生态容量

6.1.1 低人口密度造成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浪费

6.1.2 高人口密度影响环境质量

6.1.3 中国寒地城市控制生态容量的对策

6.2 发展高效的寒地城市公共交通

6.2.1 确立公交优先的政策

6.2.2 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

6.3 积极弘扬寒地城市文化

6.3.1 保护和发掘寒地城市文化

6.3.2 发掘和创新冰雪景观资源

6.3.3 重视市民冬季文化活动

6.3.4 加强寒地城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

6.4 提升寒地城市经济活力

6.4.1 发展寒地特色的第三产业

6.4.2 利用特殊项目激发城市活力

6.5 研发与应用寒地生态适宜技术

6.5.1 节能技术

6.5.2 冰雪处理和道路建设及维护技术

6.5.3 计算机及信息应用技术

6.5.4 其他技术

第7章城市规划设计层面的对策

7.1 寒地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7.1.1 从气候设计到气候规划

7.1.2 从节能设计到节能规划

7.1.3 规划设计中气候因子分析

7.2 寒地城市形态和布局

7.2.1 适度紧凑城市形态

7.2.2 有机整合功能布局

7.3 寒地城市生态绿化

7.3.1 充分利用城市生态廊道

7.3.2 提高城市全年绿量

7.3.3 合理进行植物品种选择

7.3.4 加强小规模绿地建设

7.4 寒地城市景观

7.4.1 冰雪景观

7.4.2 色彩景观

7.4.3 夜景观

7.4.4 水体景观

7.5 寒地城市建筑群体规划设计

7.5.1 建筑群体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7.5.2 建筑群体的微气候环境设计

7.6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

7.6.1 开放空间

7.6.2 公共设施

7.6.3 步行空间环境

7.7 环境设施与小品

7.7.1 街道家具

7.7.2 室外地面铺装

7.7.3 室外环境小品

第8章 城市建设管理层面的理论与对策

8.1 健全寒地规划设计管理控制体系

8.1.1 建立寒地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8.1.2 制定设计管理激励性政策

8.2 完善寒地城市建设管理的地方性规定

8.2.1 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地方规定

8.2.2 市政及公用事业管理方面的地方规定

8.3 拓宽寒地城市建设资金渠道

8.3.1 通过城市经营开辟多元投资渠道

8.3.2 建立寒地城市冬季专项建设基金

8.4 积极维护寒地城市社会公平

8.4.1 加强针对寒地城市违法建设的管理

8.4.2 强化寒地城市建设管理的公众参与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