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塞明水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汉塞明水


汉塞明水,又名半池泉,位于新疆与甘肃交界的西北角,地处黑戈壁丘陵地,东可走向额齐纳(居延),远到宁夏、归绥和华北各地;西可跨进新疆,沿东天山以南到哈密、吐鲁番,沿山北可走向巴里坤、木垒、北庭以西;北可通过崆哆罗山上蒙古高原到乌里雅苏台;南可经公婆泉、音瓦峡到河西走廊。70年前,由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从这里勘察过绥新公路。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从河西北部由内蒙走进西域的另一条重要通道,有关山、大漠中的汉塞之称。这里东西走向由于地势略高,不少地段属有水草的半荒漠地带,但大部分地域同西域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正如古人形容的那样:大漠苍凉,一派枯黄,时有“阵阵狂风不可挡,漫空沙石乱飞扬。穷以大漠连朝暗,多少征人委异乡。”尽管情况如此,但自古以来,这条线路确是游牧民族常常依靠驼马往返迁徙的荒漠古道,又称伊吾古道。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行至河西时不幸被当时控制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臣部下阻截扣留,并由河西北上经明水押送到东天山北麓口门子伊吾王盘踞地(见2005年1月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西去的使节》一书),交匈奴王庭看押的。这说明,在西汉年间的相当一个时期,从东天山到肃北和河西一带,都在匈奴势力控制之下。丝绸之路即使出阳关走玉门关也常常被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打通河西走廊,阻止匈奴不断进犯,甚至深入中原抢劫和掠夺,汉武帝吸取了先祖一再忍让的教训,决心出兵讨伐匈奴,曾先后派汉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李陵等进行远征,不但把驻牧在居延与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逐一打垮,并把锋芒直指西域腹地,攻破了楼兰,进占了车师,还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同时在居延、明水建立了防御要塞,修筑了烽火台。到公元前60年,汉王朝又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使西域从此归属大汉王朝的统一版图。但退居漠北的匈奴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仍以东天山为天然屏障,常常伺机反扑,并出兵企图重新控制西域各地。

这时的明水,已成为汉王朝抵御匈奴进犯的前沿阵地,不但经常留有兵士防守,而且在周边加强了各种防御建设。在明水修筑了烽燧,从居延到玉门关分三段修筑了汉长城,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工事,使明水同居延要塞遥相呼应,一旦发现匈奴进犯,便立即点起烽火报警,以狼烟为信号,快速传递,做好迎敌准备,使匈奴南下严重受阻,一度起到了维护河西安宁,保证丝路畅通的巨大作用。

到东汉时期,汉王朝为了彻底击败北匈奴的侵犯,又先后遣车骑将军窦宪、奉车都尉斗固、驸马耿秉、假司马班超、敦煌太守裴岑、汉将任尚等,或经伊吾翻越东天山,或经居延过明水,主动出击,直下蒲类,大破匈奴呼衍王,迫使匈奴西逃,最后退出西域历史舞台。

历经两千年沧桑的汉塞明水,到公元1935年在斯文海定带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之后,在他所写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这座两千年前大汉皇帝抵御匈奴的西北前哨阵地,现在虽然已变成一座废墟,但在北面一座山顶上还有一座高耸的烽燧,非常清楚地屹立在那高山之颠。整个山谷是一块小型的山间盆地,海拔2130米,用土坯建造的古代工事虽然已经2000多年,但它能傲视着风沙和暴风雪,时间莫能使这里的一切完全消失,在它的周围还有6座烽火台,至今仍很坚固。像大型运动场地一样的军事城堡,虽然已是废墟,但凡是朝南的建筑都很完好,惟有西北一侧已多处风化移平,周围山体多半是裸露的花岗岩石,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20世纪90年代末,我曾有机会从马庄山南坡子泉金矿前往明晰山和南金山看矿,从明晰山到南金山要经过汉塞明水,于是我同技术人员便乘车沿山间小路北上,在看过明晰山矿点后,又沿马明公路北行五六公里,前面山头上的烽火台便映入视野,表明汉塞明水到了。

在这里,我们做了短暂停留,凝视眼前的明水全景,果然名不虚传,确是一处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的关山要塞。它三面环山,位处山间一块平坦的谷地之中,周边的山体虽然不算高,但地势险要,在这里设卡,既可较快地获取各路信息,又可阻截东去西行的人马。当我们寻觅70年前斯文海定及其考察团看到的汉塞明水遗址时,却很难再找到当年塞址的踪迹。据说在“文革”期间,人们为了修建居民点,把原来古塞及其防御工事的残垣断壁早已完全夷为平地了。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些新建的民居。但屹立在北山顶上的烽燧和周边山腰间用石头垒砌的残墙遗址,仍然显示着古老边关的风姿,仍然可以勾起人们对这古老汉塞的怀古幽情,或许正是这山顶上烽燧点燃的狼烟,在这关山的前沿,曾多次发生过两军兵戎相见、血染黄沙的悲壮场面;或许正是由这里得到的军情,使朝廷曾派汉将卫青、霍去病统帅千军万马由此跨越关山大漠,把匈奴赶出东天山,直至战火平息,西域大统,在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明水要塞已不再是防御前沿,但它仍然被祖先保留下来。到了清代,为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到左宗棠统帅6万大军征战入侵新疆的浩汗阿古柏匪帮,收复被占领的失地,分多路进兵新疆,其中从内蒙、宁夏、甘肃等地利用伊吾古道通过明水运粮进军到巴里坤和哈密,然后全歼北疆守敌并挥师南下,收复失地,都起了重要作用。

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和60年代初,随着兰新公路和兰新铁路的开通,明水汉塞便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可生活在甘新交界处的各族牧民,他们和睦相处,使这一带成为发展牧业的沃土。特别是在这里经过地质工作者几十年的资源普查,从肃北明水的南金山到新疆境内的崆哆罗山,南部的马桩山、星星山方圆几百公里的丘陵地带,证明是塔里木陆壳板块与哈萨克斯坦至准噶尔陆壳板块的碰撞带,这一碰撞带形成的火山地质构造具有较大范围的金矿潜力,已发现的成矿资源有金、银、铜、镍、钨、铅、锌、铁等有色金属矿达十多种,比较集中的石材资源也特别丰富,已发现的“天山翠”、“天山白麻”、“天山蓝”、“星星蓝”、“双井红”、“双井花”、“紫星云”、“黑冰花”等达30多个品种。其中“天山蓝”、“双井红”、“双井花”等还被国家评为名优产品。据专家预测石材资源总量约10亿立方米以上。

随着“三北”最捷公路的勘测与施工,从内蒙古临河车站穿越肃北进入新疆同哈密车站相接的第二条铁路大动脉的兴建,古老的汉塞明水,必将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注入新的活力,迎来更加明媚的新春。

相关分词: 汉塞 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