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安丙墓地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华蓥市安丙墓地


广安华蓥市安丙家族墓地 广安华蓥市安丙家族墓地

位于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是南宋四川宣抚使、少师安丙及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占地约6.7万平方米。已发掘五座墓,发现享堂、九层坎、石马坪、昭勋寺等大片附属建筑遗址。在墓内发现大量精美的高浮雕石刻及设色壁画,技法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逼真,堪称一绝。石刻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兽、兵器、乐器等。

概述 时代:南宋 安丙家族墓地 , 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区的华葵 市东郊 , 华鉴山中段矗然山山腰。 是 目前国内保 存最完整 , 墓主人身份最高 , 墓区规模最宏敞 , 墓室雕刻最精美的南宋古墓群 , 人选 年全 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发掘地点: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安市文体局、华蓥市文体局、华蓥市文物管理所

简介 安丙墓 位于双河镇东 2 公里处,是南宋资政大学士、少师。鲁国公安丙夫妇及族属墓群。墓地及地面局附属物规模宏大。墓内结构反映了宋代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浮雕、动植物、器乐等图案情态自然,形象逼真。工艺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和参观价值。该址的发现被列为 “96 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 1996 年 2 月,安丙墓被当地村民挖墓坑时发现,后经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墓葬 5 座及地面附属建筑遗址 4000 余m2 。 安丙及其家族墓座东朝西 , 由北至东南方向排列。前为九层护坎,后枕山坡。墓葬均为顶券式石构建筑 , 由墓室及墓道两部分组成 , 并设有排水系统。主墓 (m2 、 m1) 为安丙及福国夫人之墓 , 风格、大小相同。 m3 、 m4 墓墓主不详,风格、大小一样。 m5 墓与主墓相似,但小于主墓,据考证为安丙孙女安宝孙之墓。

发掘 安丙家族墓地 , 位于四川省东部地区的华葵市东郊 , 华鉴山中段矗然山山腰。 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 , 墓主人身份最高 ,墓区规模最宏敞 , 墓室雕刻最精美的南宋古墓群 , 人选 年全 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

一 安丙家族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关于安丙家族墓地 , 地方文献有载。《广安州 新志 古迹 》 “ 少师鲁国公安忠定墓 , 在治南 , 即矗然山下 , 昭勋寺右。 ”明代曹学侄《蜀中名胜 记 》卷二八也记载 “ 有 《安丙墓志 》 ,云在州南 五十里。 ” 早在 年代末期 , 由于 “ 大跃进运动” 特 殊需要 , 曾于安丙家族墓地所在的华鉴山中段云 集各地民工 , 依山筑炉大炼钢铁。其间 , 发现了安丙家族墓地的 、 号墓室 , 并将两墓墓道 及 号墓墓室券顶、 墓墙拆除 ,运至山顶作为 养猪场建材。 由于当时的发现根本未引起当地政 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 , 因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发处发现一座古墓。 广安市文物主管部门知晓后 ,经省文化厅同意 , 立即与华鉴市配合 , 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同年 月初 , 因暴雨所致 , 于发掘现场东侧 米处 , 再次发现形制、 规模相 同的石室墓 座。通过对两座墓室的抢救性发掘清理 , 我们根 据墓葬所处的地理位置、 形制、墓室雕刻及出土 文物等进行分析研究 , 认为其墓区就是地方文献 所记载的南宋四月制置大使安丙及家族墓地。理 由是 新发现的两座墓葬与早年被发现暴露在 地表的 号墓呈有序排列 墓室形制相同 墓 室雕刻风格及内容一致 出土文物 中的宋三彩 俑、 钱币及墓志残片等 , 均具南宋时期的时代特 色和安丙身份之确证物。 与此同时 ,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考古资料 , 与安丙家族墓地进行 比对研究 , 力图找到这次考古新发现在同时代发掘类型中的价值。

通过对当时国内考古发现现状的了解 , 充分认识到这次所发现的墓群无论从墓葬形 制、 规模 ,墓室石刻的内容题材、 雕刻技术 , 还 是出土文物的类型、 价值等 , 均能体现同时代考。 ,掘契机。 年元月下旬 , 据当地文物义务保护员报告 , 因华荃市公墓建设施工 , 在距 西北 米 地的发现发掘情况尽快报告了四月省文化厅文物 处 ,并要求派专业队伍进行全面的规范性发掘 同年 月初 , 由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负责的考古发掘队 , 在广安、华鉴市文物部门的配合下 , 再次进入安丙家族墓地 , 对其墓区范围进行科学 有序的发掘清理。 考古发掘工作历时 个多月 , 范围从已发掘清理的 、 、 号墓的基础 上 , 分别向四周延伸。 其间 , 于 至 墓间 新发现 号墓室 , 东 米处发现原于 年 代破坏回填的 号墓室。于各墓室墓道前发现 规模不同的地面祭祀建筑遗址 , 其建筑群与各墓 道紧密相连。 踏道、 阶梯 、 石柱、享堂、 水沟、 护坎等建筑遗迹由北向南依次递进 ,建筑布局纵 横交置 , 依势而立 , 形成千余平方米的地面祭祀 建筑群体。 完桌、 供台、翁仲、 石雕、 沟滴瓦当、 筒瓦、 板瓦遍地可寻。 墓北坡地上 , 发现山水排 泄的石砌水沟达数百余米 其西沿 , 系高达数十 余米的 “ 九层坎” 护坡 , 采用石条分级砌筑 , 铁 水浇注。 “ 九层坎” 前为占地 余平方米的山 平地 , 人称 “ 石马坪” , 原置石人石兽于左右。“ 石马坪” 前建有 “ 九龙桥” 通向墓地。 桥西南 为宋理宗宝庆元年 年 赐建的 “ 昭勋寺”寺 庙遗址 , 占地 余平方米。 从 目前发掘和遗存的情况看 , 安丙家族墓地的规模 , 近达 平方 公里之阔。 这次发掘清理墓室 座。墓室西向 , 由南向 北排列 ,形制为石室券顶 , 由墓室墓道两大部分 组成 。 墓室又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大小 有别。 墓主人为安丙夫人李氏,为安丙、 、 身份不详 , 有可能是安丙亲属如妻妾、 孙女等。 仿木构建筑单间三进式 , 宽 、 高 、 长 米 斜坡式墓道 , 前低后高 , 宽 一 、高 一 、 长 米。结构同 , 墓室宽 、 高 、 长 米。 天井式方形墓道 , 宽 至 、 高 一 、长 米。 、 、墓室为拱形结构石室 ,弧壁式。 其中 墓室宽 、高 、 长 米。 天井式墓道 ,宽 一 、 高 、长米 。 墓室宽 、 高 、 长 米 。墓 道宽 、 高 、 长 米 。墓室宽 、 残高 、 长 米 墓道宽 、 残高 、 长 米。 安丙家族墓地墓室结构亦如前所述 ,系仿 木构建筑单间三进式 , 墓底为棺台 , 棺台四周 砌宽 余厘米的水沟 水沟四周为须弥座 , 束 腰 , 座上立柱 ,柱间施壁 柱上施枯 , 杭上置斗 拱 横梁用 巨石开凿 , 再上施券顶。 均置后完 壁 ,顶施屋檐、 沟滴瓦当、 斗拱及藻井等。 其中、 、 结构明显简于 、 墓室装饰极富艺术特色。 、施 柱 长 方形 , 面饰浮雕 , 依次为 墓门左右对立武士 俑 图版五 , 高近 米 , 头戴盔 , 身着恺甲 , 手持兵器 第二排柱面左右对侍青龙、 白虎 , 高 达 米许 , 其中 青龙尾系一人物附龙升天之态 三排柱 墓室为伎乐 人散队石刻 图版 四 , 为执纷 人的朝吏编队 图版四 。 墓壁间隔为四壁 , 绘有壁画 , 设色沥粉金线勾勒 , 因剥蚀严重无法辨认 。 须弥座满饰雕刻 , 以 “ 童子献寿”为题材 , 以鬃首波斯驯兽表演 为内容。 梁及其它建筑构件 , 或以花鸟瑞兽、卷 枝连叶等浮雕装点 , 四神中的朱雀、 玄武施于 前后梁对视面中央位置 。 墓室后完开完 , 为“ 妇人半启门” 石刻 , 墓主人像置于前梁迎门仿 上 , 圆雕石刻 为墓主人安丙及二夫人像 。、 后完左右饰有高达近 米的插石 刻 图版五 。 完正面左右以伎乐、 侍从、 蝉女等 人物及瑞雀花卉卷草相辅 图 一 一 六 。 、、 墓室装饰较简洁 , 墓壁座上或饰减地 团花雕刻 , 或从简 下壁均有伎乐组合 , 上为 四神中的青龙、 白虎 墓门虽有武士石刻 , 头 饰却更为头巾, 身着长衫 , 手持杆式兵器 图七 一九 。 墓完为仕女花卉图 , 为香炉石刻 , 为人物花卉图案。

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 四象 ”石刻考四象

“ 四象 ”为古代墓室中常见的装饰手法 , 它是人类寄托亡灵于宇宙的象征。 安丙家族墓地以精湛的石刻技法 , 镌刻出表现形式各异的 “四象 ”浮雕 , 反映出南宋时期 “ 四象”石刻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继承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 , 并形成独特的艺术 特色。 四象 , 为殷前后时期 , 人们把东方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 , 西方众星想象为虎 , 南方众星视之为 朱鸟 , 北方众星设想为龟蛇象之合称。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便一分为四 , 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 , 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四象又有四瑞、四神和四灵之谓。 青龙 , 传说中的祥瑞物 , 《宋书 符瑞志 》云: “ 夏道将兴 , 草木畅茂 , 青龙止于郊 , 祝融之神 降于崇山。 ”又称苍龙。东方宿名 , 说是东方七宿之合称 , 即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 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七宿。 《史记 天官书 》 : “ 东宫苍龙 , 房心 , 心为明堂。 ”《汉书 》释为太岁 星名 , 《后汉书 律历 》 : “ 青龙移辰 , 谓之岁。 ”白虎 , 西方七宿之合称 , 即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七宿。

《周礼 曲礼 》疏: “ 前南后北 , 左东右西 , 朱鸟、玄武、青龙、白虎 , 四方宿名也。 ” 朱鸟 , 又称朱雀。二十八宿之南方七宿合称名 , 即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 翼火蛇、轸水蚓七宿。七宿相连视鸟。朱 , 赤色系火 , 南方属火 , 因谓之朱鸟。朱鸟取象于丹鹑 , 井、鬼二宿为鹑首 , 柳、星、张三宿为鹑火 , 翼、轸二宿为鹑尾。《史记 天官书 》 : “南宫朱鸟 ” 。 又南方之神也。《太平御览 河图 》 : “南方赤帝 , 神名赤瞟怒 , 精为朱鸟。 ”《三辅黄图 汉宫 》: “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 天之四灵 , 以正四方 , 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 玄武 , 北方太阴之神 , 其形像为龟 , 一说为龟蛇合称。《楚辞 屈原 远游 》 : “时暖曃其倘莽 兮 , 召玄武而奔属。 ”注: “ 呼太阴神使承卫也。 ”补注 “ 说者曰: ‘ 玄武 ’ , 谓龟蛇 , 位在北方 , 故曰玄。身有鳞甲 , 故曰武。 ” 《文选》注: “ 龟与蛇交曰玄武。 ”《礼 》 : “ 行 , 前为朱鸟而后玄武 , 左 清龙而右白虎。 ”又 , 北方七宿之总谓 , 即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 以形似龟而名。《周礼 注疏 》 : “ 龟有甲能捍难 , 蛇无甲见人退之 , 是避害也。 ”《参同契 下 》 : “ 雄不独处 , 雌不孤居 , 玄武龟蛇 , 蟠蚪相扶。 ” 四象的形成虽然在殷商之际 , 但考古发掘已经证明 , 四象中之龙、虎二瑞早在据今 7000至 5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已径出现。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墓地内 , 出土有 3组用蚌壳摆塑 的龙、虎图案 , 其中一条龙身芪 1178米 , 昂首拱背 , 动感很强〔 2〕。1987年 , 河南濮阳西水坡 “m45 内埋葬 4人 , 埋于墓中的成年男性是墓主人 …… 墓主人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更是前 所未有。 ” 〔 3〕 四象形成以后 , 特别是在历代的墓室中时有发现。从表现形式看 , 有绘画、砖雕、石刻等多种方式。如西汉时期的洛阳卜千秋墓〔 4〕、1959年在山西平陆枣园村发现的壁画墓〔 5〕、林格尔汉墓〔 6〕、山 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7〕、袁子台墓等〔 8〕, 均糸墓室四象彩绘代表作。砖雕常见于汉画像砖中 , 然敦 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砖墓中的四象砖雕最具时代特色〔 9〕。河南南阳桑园路东汉画像石墓〔 10〕、四川三 台妻江崖墓〔 11〕、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康陵〔 12〕、四川沪州宋墓以及本文所涉及的四川华蓥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墓室四象则属于画像石刻范畴。

朱雀 m4、m5因墓室早年损毁 , 无考 , 仅见 1、2号墓室 中 , 计 2幅。M1: 分布在墓顶前横粱北侧壁中间部位 , 面向后 龛 , 与玄武对峙。石刻高 0160米、宽 015米。浅浮雕。 朱雀作展翅飞翔状 , 凤冠 , 燕颔鸡喙 , 微向左偏 , 右目 向下左视。体态丰盈健壮 ,鹰爪 ,三指 , 爪尖内倔 , 刚 劲锐利。尾开屏 ,羽毛有致左右均分。双角状展开内 曲。腹、腿及双翅近邻处羽毛呈麟片状 , 两翅外膀及尾 羽呈修长叶片状有序错列。

M2: 分布位置与 1号墓相同。石刻高 0156米 , 宽 0162米 , 高浮雕。朱雀作欲飞俯伏状。头呈 圆形 , 顶上饰冠呈蘑菇状 , 首羽毛似绵羊角状分置冠之左右。双目正视 , 圆睁。右腿无羽毛 , 上腿特 粗壮 , 3爪 , 有锐利雄劲之感。胸腹羽毛似鱼麟状 , 膀羽和背部羽毛似椭圆形花辨状 , 双翅外沿饰斜条纹羽毛状。

玄武 M4已毁, 见 1、2、5号墓 , 计 3幅。 M1: 位于墓后龛顶横梁面壁中央。石刻高 0156米 , 宽 0163米 , 浅浮雕。玄武为组合图 , 上为 玄武神 , 头戴盔 , 双目怒视 , 身微左倾 , 作 “S”状站立 , 右手持剑 , 横向左上斜 , 左手上举 , 中、 食指指天 , 余指屈心。身内作铠甲 , 外披无领衫 , 有褒衣缚带之风。赤足 , 蹈龟蛇。龟置于人之 左侧 , 龟首左向。龟左又置蛇 , 蛇身作半立状 , 呈 “ 弓 ”字形 , 蛇首向右 , 俯首与龟首相邻 , 似亲 吻状。下为翻卷云纹。 M2: 玄武位置与 M1同。石刻高 0156米 , 宽 0165米 , 高浮雕。亦为人兽组合图组。玄武神在上 方 , 光头 , 似弥勒佛状 , 敞胸露怀 , 大肚。身作袈裟 , 宽袖似风卷上翻。右足蹈龟蛇 , 左足平置右屈作善跏结坐。右手持剑着于右膝上 , 剑身向左侧上斜举 , 左手指平伸 , 手掌心向下 , 置于左膝内侧关 节上。龟身右向 , 首上斜伸。蛇身亦为半起状 , 呈 “C”型 , 蛇首反身向左 , 俯首与龟首相近。底部 为翻卷云纹。M5: 为玄武神图。置于墓室后龛仿古木构建筑房顶屋脊中央。头戴僧尼帽 , 双耳垂肩 , 敞胸 , 身作无领袈裟 , 赤足。右手持剑 , 置于右膝 , 剑身亦向斜上左伸至左肩处 , 左手置于左膝盖上。左足 踏屋顶 , 右足平屈 , 作善跏结坐状。 青龙 见 1、2、3、5号墓室内 , 刻于墓室左壁 , 计 4幅。 M1: 立幅 , 作升腾状。高 1193米 , 宽 017米 , 浅浮雕 , 均高 1厘米左右。龙首: 龙角呈鹿角 状 , 冠直立 , 双目平视 , 张嘴吐舌 , 面右向。侧身 , 卷曲呈 “S”形 (异向 ) , 通体施麟甲。似鹰爪。 四腿伸开 , 前右腿高 , 右爪掌心向外 , 三爪上伸 , 作攀摸状; 左低 , 左爪伏于胸下 , 似摇摆状。后右 爪为四爪 , 向后展开; 后左腿向下伸踩 , 爪平置于空 , 似攀登状。背景中间似流云 , 右上角有圆形宝珠 1颗 , 宝珠上方饰火炬纹祥云朵。 M2: 立幅 , 作升腾状。高 1167米 , 宽 016米 , 高浮雕。左侧 , 张目吐舌, 龙角后伸 ,鹿角状。 冠发似牛角呈 “?” (异向 ) 展。龙身呈 “弓 ”字形展开 , 通身施麟甲 , 龙头四首向左 , 龙尾内卷。前左爪上伸 , 握灵芝状物。腹前有瑞兽龟之浮雕以饰。下部有一男吏紧抱龙尾 , 作附龙升天 状态。M3: 横幅 , 作右飞行状 , 动感强烈。宽 11255米 , 高 016米。睁眼 , 张嘴露齿 , 龙角、龙鬣向 后有序披展 , 龙身卷曲 , 通体施麟甲 , 前臂打开 , 置四爪 , 作游泳状 , 后腿作前后行云状。 M5: 横幅。左行侧立。宽 11533米 , 高 0154米。恕目 , 张口露齿 , 龙角、龙鬣向后有序披展 , 龙身呈水波微曲 , 通身施麟甲。四肢作奔腾状 , 前右腿至龙首呈 “S”线构图 , 以突出动感。前左爪持宝刀 , 左上角有火焰纹宝珠白虎与青龙布局同 , 计 4幅。M1: 立幅 , 高 118米 , 宽 017米 , 浅浮雕。作俯冲奔跑状。虎首向右侧 , 双目圆睁 , 长鬣立飘 , 胡须微长 , 虎身作 “S”形 , 修长 , 脊背施火焰纹 , 虎身无装饰。虎后两肢上下呈立 “八 ”字形斜 伸 , 爪用如意卷云纹装饰; 前肢作跨步状 , 立于石岗之上。 M2: 立幅 , 高 1166米 , 宽 016米 , 高浮雕。似空中漫游状 , 虎首右侧向 , 双目圆睁 , 俯视向前 方。长鬣向后漂移 , 露利齿。虎身前半部作 “S”形造型; 脊背施火焰纹。前右肢平举 , 后右肢卷曲 向下挺。背景饰云纹。 M3: 横幅 , 宽 1126米 , 高 016米。作奔行状 , 右行 , 虎额较高, 双耳向左倾 , 圆眼。虎颈较 长 , 呈 “S”形; 脊背饰火焰纹 , 虎尾平伸。前左足爪作拳状 , 后右蹄似马蹄状。腹部至背肩上饰云枝装饰物。 M4: 横幅 , 宽 116米 , 高 016米。作爬行状。虎身浑厚右行 , 虎首较大 , 鼓眼 , 露利齿 , 长鬣 向后似火炬状; “S”形曲颈 , 脊背饰火焰纹。前腿呈一字分开 , 似卧置于地 , 右爪握一吉祥物 , 左 足蹈地 , 3爪。后腿呈 “ 八 ”字分开 , 右高左低。虎尾呈波浪纹微向上斜伸。

三 (一 ) 以 “ 四象 ”作为墓室装饰这种方式在汉代已经普及。四象的确立 , 反映了对人的企望迷信 观念与世俗生话情结的交织 , 象征着人类对死后最高境界的追求。早期墓葬中偶见的龙、虎现象 , 只 局限于对瑞兽的单一崇奉 , 然而 “ 四象 ”现象的确立和形成 , 则反映了人类社会进程中的发展进步 ,或者说是一种全新的、更具丰富内含、规范的象征。“ 象征是某种隐秘的 , 但却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 部特征。象征意义在于 , 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 , 以及正在形存的领域之中的现 象。 ” 〔 13〕“ 四象 ”现象与中国道教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谶纬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骨架 , 依傍经 典为核心的神学家。他们对宇宙起源与结构 , 对人间伦理与道德都颇为关注 , 所以他们编的神话往往 潜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 , 比如所编造的五帝五灵 (东方苍帝神名灵威仰、精为龙; 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 , 精为朱鸟; 中央黄帝神名含枢纽 , 其精为麟; 西方白帝神名白招矩 , 精为白虎; 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 , 精为玄武 ) , 便是五行、五方、五色的象征。 ” 〔 14〕 此外 , 炼丹求仙道士 , 对药物的夸饰成为一种神奇的诀窍。曾青是少阳岁星之精 , 即东方术青龙; 丹砂 , 是太阳荧惑之精即南方火朱雀; 慈石 ,即太阴辰星之精 , 属北方水玄武; □ 石 , 即少阴太白之精 , 属西方精白虎。这些神奇的天地之精华被道士投入丹鼎烧炼 , 也就重新对宇宙进行生存演化。“合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的 , 它象征着宇宙。 ” 〔 15〕 由此可知 , “ 四象 ”事实上就是天体与宇宙的象征 , 人死后置于墓室 , 墓室空间也就成了宇宙 空间 , 也是人死以后所追崇的最高景界 , 即天堂。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四象 ”现象 , 便是为墓主人 死后追寻人间天堂景象的代表作之一。(二 ) 我们通过对四川华蓥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 墓室 “ 四象 ”石刻的研究分析认为 , 其石刻艺术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采用不同的石刻技法 , 以表现墓主人生前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安丙一生 , 可以说在外是身居 9 3显赫地位的人物 , 其人不单是智谋双全 , 且能文善武 , 在抗金前线铁马金戈 , 在南宋时期算得上是著 名的政治风云人物; 在家族中的声威亦可想而知。为了再现这位铁腕人物的生平和亡冥世界景象 , 其 石刻技法采用了高浮雕以表现 , 刚劲强烈的石刻线条和雄健的四神形态 , 将其表现得淋漓致尽。又如 M1室 , 由于墓主人系安氏夫人 , 生平享有豪门奢华的生活环境和贵夫人地位 , 其雕刻技艺用减地突 起的浅浮雕加以动之以情地刻划 , 墓室石刻突出了雍容富丽的冥间氛围。

2 . 石刻形制多样化。为了完美再现墓室的冥间景象 , 特别是对墓主人身份高低的区别 , 家族墓 群的墓室大小、石刻内容繁简均有显而易见的规格。体现在四象雕刻形制上的特点尤为突出。安丙和 夫人墓 (1号和 2号墓 ) 中的青龙、白虎石刻 , 采用了立幅形制 , 而其它墓室则采用横幅以表现。这 种立幅形制画面 , 瑞神均作直立神态 , 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 静中有动 , 寂中有音 , 使艺术韵律达到 高峰。

3 . 墓室 “ 四象 ”题材的承先启后现像。以 M2青龙题材为例。其构图为墓主人附龙升天的画面。 将墓主人的形像镌刻在青龙的右下方 , 双手紧紧拥抱青龙尾于怀中 , 双脚离地 , 附龙升天而去。这种 表现形式并非安丙家族墓地所独创。在发掘的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壁画墓中就有相似题材 , “ 墓中门 额上绘人首神鸟; 主室顶脊上自前壁至后壁满绘壁画 , 东西两端分绘伏羲和日象、女娲和月象 , 其 间则是持节仙人引导下 , 随在双龙、白虎、朱雀等仙禽神兽之后 , 绘出墓主人夫妇乘龙、凤升天的图像。 ” 〔 16〕 西汉卜千秋墓是以壁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 而安丙家族墓地则以石刻技法进行表现 , 虽然两者 所采用的艺术形式各一 , 但所渲染的内容题材确大同小异。从画面看 , 西汉卜千秋墓是 “ 绘出墓主 人夫妇乘龙、凤升天的图像 ” , 而安丙家族墓地则以附龙尾升天的直觉艺术手法以表现。值得提及的 是 , “ 附龙升天 ”这种选材 , 虽然不是安丙家族墓地所首创 , 但这种承先启后之举 , 说明当时的艺术工匠在艺术策划和构思上可谓别出心裁。

4 . 艺术形式所表现时代的政治与文化趋势流行特点 , 也是安丙家族墓地墓室 “ 四象 ”石刻艺术 的主要特色。其代表作品是 m1、m2、m3玄武的表现形式。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及文献所载 , 玄武的 形制均为龟蛇组合。然安丙家族墓地所见之玄武 , 却以人物为主体 , 或以人物足蹈龟蛇的组合图象以 表现 , 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极为罕见。笔者在前文中将此臆断为玄武神祗 ,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实 质上真正表达的 , 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与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特殊现像。早在北宋真宗时期 (998—1002年 ) , 因政治需要 , 已将流行已久的玄武更名为真武。“ 真武大帝也是早已有之的神 , 它 本是四灵之一的 ‘ 玄武 ’ , 原型是龟蛇。宋真宗时为了避其祖先赵玄朗的讳 , 改玄武为真武。 ” 〔 17〕 其艺术形像应为 “ 披发黑衣仗剑, 蹈龟蛇 , 从者执黑旗。” 〔 18〕 然而 , 安丙家族墓地所见之玄武 , 除出现过 “ 蹈龟蛇 ” 、 “ 仗剑 ”的特征外, 并非有披发和 “ 从者执黑旗 ”的特征。安丙家族墓地建造于南宋嘉定 时期 (1208—1224年) , 与真宗避讳已相隔近 200年时间 , “ 后来又加了一个封号叫 ‘ 镇天真武灵佑圣帝君 ’ , 作为北方大神 , 奉祀十分勤谨。由此 , 过去的玄武与现在的真武分成了两岔 , 四灵依然是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而真武却又配上天蓬、天猷和翊圣三个真君合称为 ‘ 四圣 ’ , 于是就等于 平添了四个神祗。 ” 〔 19〕 由此可知 , 安丙家族墓地的玄武之所以一改历来的龟蛇艺术形式为人、龟、蛇 组合的艺术式 , 无疑受到宋真宗以后变玄武为真武的政治之讳的影响 ,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再 创作 , 形成了 “ 四圣 ” 。新神祗形成以后 , 一个具有时代流行趋势与匠心独运的、全新的玄武艺术形像得以展示。

安丙墓规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复制搜索

复制搜索

相关分词: 华蓥市 华蓥 蓥市 安丙 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