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淮军公所


淮军公所,坐落在保定旧城区西南隅,气魄壮观,具有明显的江淮建筑风格,有四个高大的院落,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



简介


淮军公所地处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位于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一是正门以内的前院,为办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戏楼和公祭区,位于前院的后部。三是生活住宅区,有三个院落,位于戏楼的后部。四是神厨库,即伙房,位于前院的东侧。五是死亡将士纪念区,两个院落,位于前院的西侧,两个院落东西廊的墙壁上,刻满阵亡“将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园区,位于该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车马的马厩区,位于该所的西北区。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规模之大。

令人注目的是祭场后院的两个垂花门。门为月亮门,上有门楼,下边的戗柱为透雕的狮子滚绣球,两个垂柱,为花篮形,中间的倒挂楣子,满刻花鸟,极为别致。上边的屋脊,高高翘起,看去玲珑剔透,整个门楼,纯系一组工艺品,让人赞叹不已!

淮军祠堂与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到有北方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间间都称得上艺术品,当你走进主体建筑的祭场内,放眼细看那木质结构的梁柱、檐枋、柱额、门楣、甚至那马鞍形的椽架上,都被那巧手雕琢的团花似锦,刀刀到位,其内有花鸟,有器物,有走兽,其构图随构造而参差,依部位而取势,每组纹样随题材不一,图案各异,但不失和谐,各个神态栩栩如生,别无重样。那柁檩正迎面,在精细的雕刻图案中镶嵌有五彩螺钿,并配有泥金,极具档次,白色的柱顶石(鼓磴),四周雕以精美的连方花序。柱顶石石顶基面都雕有花草图案,这在一般古建场所是不多见的。祭场内的戏楼样式更为不俗,雕梁画栋,透雕围屏,穹窿壮立体透雕藻井,更加精美有加。在看那每幢建筑物外面的砖雕,诸如门楣上方、山墙、墀头等等,用青砖做的深浮雕或伴有透雕的一幅幅吉祥如意的图案,构思浪漫而洒脱,工艺娴熟而自然,或花鸟、或人物、或走兽,那一丝不苟的刀法,切割有痕,粗犷见美,斩削无迹,细若传神,使人看后会赞叹不已。特别是中路的北院,两侧廊子内通往两侧的月洞门,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作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精巧入微,使人观后余韵永存。看了四合院,当你走在两院中间的甬道上,两边高高的马鞍形的封火墙,使你感到身于南方的庭院,那墙的顶部外沿下,当年手绘的水墨画已斑驳脱落,细看之:由竹林、溪水、庭院等景物,清淡素雅,别具情趣。

在看那具有北方风貌的建筑群,雕工虽见不多,但那砖砌的山墙,磨砖丝缝,至今虽经历世纪风雨侵蚀,其形丝毫未动,使人叹为观止。窗棂的花样,有工步锦、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等,巧出心裁,花样翻新,件件做工精心到位,别无挑剔。总之,这组不俗的院落群体,总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虽经阅百年,当仔细注目去品味和赏读它时,都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不愧为刀头见眼,指节通灵。在古建筑界有一句赞美徽派建筑的话,称作为“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淮军祠堂实际的艺术成就上来看,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该所建筑分两种形式,前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徽式建筑,房屋高大、宽敞,两边的墙壁为高大的马头墙,即阶梯式的墙壁,一般高达8米,最高处高达14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后半部的几个院落为北方四合院式建筑,低矮古朴,便于居住。

各院有巷道相同,布局合理,即婉转又方便。前部几个院落,尤其是戏楼,挑梁画栋,极为典雅。前厩都是马鞍橡,上边雕有各种动物、花鸟、典型别致。门窗也极为讲究,华饰各门扇的下部都雕有石榴花、牡丹花、菊花、缠枝花、福寿图案,万字不到头图案,看去高雅华贵。

1991年淮军公所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淮军公所正在整体维修,不久将向公众开放。

建筑风格


淮军祠堂与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风貌的混合建筑体。整体布局严谨,当你步入其间细观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其建筑特色突出了一个“精”字。在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总之,这组具南北风韵合璧不俗的院落群体,布局错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当,实为一组佳作。如今我们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细品味和赏读它时,似乎可以看到这些大师们的屏息凝神之态,听到当年工匠们的行刀刻刃之声,充分体现了艺人们深邃的生活感悟,丰富的艺术情趣,强烈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现技巧。而我们也确饱尝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

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体,在我国北方是少有的,而保留到现在更是幸运的,目前它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淮军公所”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这一军系的兴亡盛衰,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扣问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如果说淮军兴起于安徽省的安庆,而终止就在直隶省的保定,“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为准军画了一个圆满句号。它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筑称之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淮军公所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具一格,规模宏大。从现存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宾院、戏楼、享堂、昭忠祠均为徽式建筑风格,而北部的几个院落则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两种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筑的古朴浑厚,也能欣赏到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筑上,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作为记叙近代淮军历史的古建筑,如今多荡然无存,而充分体现晚清徽派祠堂建筑风貌,在我国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军公所了,实是难得。因此,淮军公所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此处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拟定维修和保护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评定为河北省唯一的一处国家级优秀近现代建筑。

追溯历史


强行购买

自同治七年,直隶总督大权掌握在湘淮两系总头目曾国藩手中,曾国藩曾派人在保定城外购义地设置了义冢,用来埋葬和祭祀死亡的将士。到了清光绪中期,李鸿章的政治地位以及在朝廷中的作用和影响已开始走向他一生中的巅峰。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李鸿章在山东威海奏准成立“海军公所”之后,又奏请奉诏在保定城内修建“淮军昭忠祠暨公所”。该祠堂和公所选址在保定旧城区的西南隅的一片菜园处。该处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庙宇废弃,被清苑县平陵村的一位名叫胡汉秋的人向官府出资购为私产,辟为菜地。菜地的西南角有一水塘,总面积约30亩,后被李鸿章强行购买。

修建祠堂

李鸿章对修建该祠堂很为重视,他自己为修建祠堂捐款1.5万两白银,并号召各地淮系将领为修建该祠堂捐款。于是,先后共有包括周盛波、周馥、丁汝昌、叶志超等高级淮军将领63人捐资5.5万多两白银。很快从江南找来能工巧匠,仿照他老家徽式祠堂样式修建而成。自光绪十四年五月至光绪十七年十月(公元1888年一1891年),历时3年有余,工程才得以告竣。据保定老人传说:当年修建祠堂时,轰动了省城,特别是保定府的建筑行业不服,但限于权势又无法将南方工匠撵走,最后折衷办法是南北工匠比翼双飞,在施工中两派工匠各自争奇斗巧,力显其能。其结果是把这座大院建成了一座具有南北风韵的艺术载体,颇具观瞻性。

盛大典礼

祠堂建成后,随即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活动。曾从京城请来戏曲名角在刚建成祭场内的戏楼上演戏数天,以表庆贺。一般淮系要人兴高采烈,自居功臣,热闹非凡。当时有曾国藩门人、莲池书院院长桐城吴汝纶为祠堂书对联云:“此乡仍侠窟遗风,万荡白虹马生角。何处访战场余事,一堆黄土豹留皮。”意味深长。

制定条例

该祠堂建成后规制很高,直接由李鸿章的亲信卫汝贵领导,重大事宜要报李鸿章批准。祠堂内设总理一名,正副值年各二名,每年春秋至祭,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制定了明细的规章条例,刻石于墙上。按此规章条例第二条:“自同治四年以后,淮军剿捻阵亡伤故将士;同治九年以后,分调淮军来直防海,间有在北洋积劳病故人祠衬(查)祀者”的规定。入祭本祠堂的准系将士只总督、提督、巡抚、总兵等职衔者达60多人,其中有抗法保台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刘铭传;有不屈于日寇而临危服毒就义的丁汝昌;有在甲午海战中拼死一搏的邓世昌、刘步蟾;有为抵御八国联军入侵,血战天津八里台英勇殉国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等等,这些爱国的英灵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但该祠堂只运行了10年,到了公元1901年,李鸿章死后,奉诏将祠堂的东路主体建筑改做“李文忠公祠”(李鸿章专祠),西路徽院仍保留为淮军祠堂。清朝逊位后,该祠废弃。

中学移入

1926年,保定私立志存中学移入该祠。学生达400余人,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解散。建国后,河北省军区驻此。省会迁石,遂变成机关家属宿舍至今。

重视修复

近年,河北省和保定市各级领导对修复准军公所非常重视。相信不久,这座古建奇葩,将以历史的原貌新容展现给世人。

主要景点


迎宾院

迎宾院大门,也就是淮军公所的正门,它是在迎宾院南居中间开出的一间过道门。记者看到整座建筑采取了多种装饰手法。三个尺寸较小的方形门口置于高大牌楼的下端,门口四周均用汉白玉条石镶嵌,上雕有精细的花草图案,据介绍,正门两侧原有一对汉白玉座狮,显得极为华贵,另外大门外正南对过原有一高大的砖雕照壁,照壁也很讲究,高约4米,长约10米,下部造型装饰为“须弥座”,上部为硕大的照壁,照壁图案上部是“旭日东升”,下部是“海水江牙”,中间为“鲤鱼跳龙门”(含吉祥、如意、喜庆之意),四周为一圈深砖雕,整个照壁极为华贵、气派,可惜这只是据业内人士介绍得知,照壁已被拆毁。

进入正门第一进院落为迎宾院,为当时公所主持人员和宾客活动的场所。呈四合院形制,配房与正房之间有廊相接。倒座七间,中间三间为门厅,其余四间为倒坐,后墙封后檐与牌楼门墙体平齐。整个迎宾院做工极为考究,横披窗均为透雕花板,梁架雕工精细,屋面阴阳瓦,两山码头墙,花瓦脊两端置正吻。虽然屋面瓦节松动脱落,已经布满尘土,但依然能看到形象的雕刻。

戏楼

从迎宾院正房穿堂而过,隔一约3米宽的夹道即是戏镂,戏楼为二层楼结构,四周为二层庑廊,中间为空场,用罩棚封柱,形成一个封闭性的剧场。内有座南面北的戏楼一座,建国前已拆毁,据知情老人口传,戏台上屏风、隔扇、护栏等等用料考究,雕工非常精细,可惜已不存。经过多方面打听,我们已查到当年戏台上一对抱柱联: “高节变风云坐客欷?#91;击筑欲邀燕士饮,遗芳在兰菊礼魂容与传葩疑唱楚人骚”,可见当年的场面热闹非凡。戏楼内部四周环以二层看台,原用隔扇隔成包厢,是供不同身份人员搞大型活动的地方,如集会、演戏、祭祀时应用。

然历经百年风雨,戏楼破损严重,中间池子及戏台部位屋架于解放初期被人字屋架取代,经现场发掘已清理出该部分屋架的柱网及戏台的基座,布局已清晰可见。记者现场看到四周墙体,包厢及看台梁架结构保存基本完整。

正殿院

穿过戏楼往北,进入该祠堂的正殿院,记者虽然看到该院的正殿及回廊破损严重,地面被水泥地覆盖,杂草丛生。但依然遮掩不住建筑的魅力。该院明亮宽大,东西走廊与戏楼后廊及正殿前廊环形相通,院中间的甬路直通正殿,正殿七间,前有露台,露台上有三间卷棚式的抱厦。据说是摆放神主和平时祭祀的场所。正殿梁架精雕细刻,轩梁、荷包梁满浮雕。

东西回廊各有一月洞门通往东西两路,其门罩是一组砖木合璧的群雕,巧用一对狮子滚绣球的透雕做戗柱支撑垂柱,构思新颖,雕工玲珑剔透,精巧入微。现东廊月洞门于2000年抢修复原,西廊月洞门已毁,仅留有痕迹。

昭忠祠

淮军公所的西路与李鸿章专祠暨中路建筑隔一火巷,为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徽式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神主和祭祀的场所。昭忠祠的大门尤其引人注目,五开间,进深3间,中间3间梁架满轩正贴式,轩梁满浮雕,雕各种花草树木,飞鸟走兽及人物故事。南檐柱为透雕花罩,雕福寿万字。两稍间与东西回廊相接。大门现仅存四开间,西稍间已毁,屋脊为鱼龙吻花瓦脊,东端吻脊完好保存。屋面阴阳瓦,松动脱落严重,屋檐部分坍塌,有渗漏现象。装修基本无存,墙内柱根糟朽,地面方砖细墁十字缝,破损严重。另外还有损坏严重的前院正房、东西回廊、昭忠祠后院、后院正房、东西配房的建筑中,也是无论是砖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称得上艺术品。

公所院

公所院位于淮军公所的东北部,与中、西两路徽式建筑南北相对,一巷之隔。公所院即为淮军公所片区,是淮军将士办公用房和临时寓所,为北方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小式硬山建筑,古朴厚重,典型的北方建筑风貌。公所院有大小五个院落,东、西两路各两进院,大门座南朝北为倒座四合院,保存基本完整。西路以西另有一套四合院坐北朝南,门口南开,墙体屋架已拆改待尽,基座仍存,格局可辨。

东西两路四合院的两座大门,与倒座房连成一体,形成一组沿街建筑,除大门外座北朝南。东路两进院,前后院均为正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痕迹,已拆毁。四套院落均为小式硬山式建筑,清水脊、跨草盘子、蝎子尾,墀头、槛墙或干摆或细丝缝,大门墀头上的深雕狮子滚绣球,技艺娴熟而精湛,可与祠堂内雕刻竞技比美。装修格扇门上的棂花式样多种多样,均为北方风貌。四套院落虽风貌犹存,但破损也极为严重。

义学、厨房、役房、大校场、荷花塘区

据文物局相关人员介绍,这些建筑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拆除或者被建房,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点踪迹。淮军公所义学、厨房、役房等服务用房均分布于李鸿章专祠的东侧,除役房外已基本无存;大校场在整体祠堂的西侧部环以五米高的青灰色的斗砖墙,围墙中段有一三开间砖砌筒瓦顶大门,墙内是一开阔的场地,即享堂和生活区的西侧,名为大校场,是兵士操练的地方,长约150米,宽约70米,据了解,文革中大部分都盖上了房子;大校场的南侧是荷花塘,长宽各约有60米,荷塘与校场有墙相隔,墙中有一门相通,池塘内养有荷花和假山。在校场内清代有一条流水的沟渠,水渠两侧各建有一角亭,清水从北墙外流进直通南侧的荷花塘,四周由低矮的花墙围拢,显得整洁秀雅,更增加了园林气氛。可惜角亭、荷塘今已不存。花园区据说在公所院的东侧,位于整个淮军公所的东北角,厨房、义学区以北,占地约2亩。荷花塘、校场及花园位于昭忠祠西侧,外环以五米高的青灰色陡砖墙,围墙中端有一座三开间硬山式建筑大门,为淮军公所西门,走在恒祥南大街就看到了这座饱经沧桑的西门。

文物价值


淮军公所不仅因其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为人瞩目,这座“砖木的史书”中还承载着多重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说直隶总督署书写的是半部清史,那么淮军公所见证的则是晚清的衰败、列强对中华民族肆无忌惮的欺凌、李鸿章在保做直隶总督及其统领淮军的兴亡盛衰。

淮军是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建的一支地主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发展起来,日益强盛,逐渐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为晚清政府支撑了近40年的局面,在对内对外战争、巩固近代国防、开展洋务运动、维护祖国统一、发展近代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其兴亡盛衰对于近代社会50年的历史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军的兴亡盛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淮军公所集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也是一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

淮军简介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1863年,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绪三年),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1884年中法战争时,淮军在广西战败,张树声、潘鼎新被革去督、抚职;中日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统率的陆军遭到惨败,淮军势力遂逐渐衰落。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产生后,淮军即失去了国防军的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光绪、宣统之交,革命军图谋在长江起义,清廷乃调北洋淮军巡防队一部移防长江,后来张勋曾指挥这支部队在南京与革命军作战。淮军巡防队迄清亡而尚存。

相关分词: 淮军 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