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志


请输入要查询的词条内容:

桓台县志




1992版


基本信息

桓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刘宗泽 主编 李考长 刘铭三 牛廷 刘庆镇王松亭 副主编

济南齐鲁书社 1992年 5000册 925千字 800页 彩图 12码 49.00元 ISBN7-5333-0235-4

编志说明

桓台历史上共修志14部。最早的一部为明成化《新城县志稿略》,桓台县人于利、知县成儒编纂。其后,明代有成化《新城县志稿略续编》、嘉靖《新城县志》、天启《新城县志》、崇祯《新城县续志》;清代有康熙《新城县续志》(知县马孔彰纂修)、康熙《新城县志》、康熙《新城县续志》(知县孙元衡主修)、道光《新城县志》、光绪《新城县乡土志》、宣统《新城县后志》;民国有《重修新城县志》《桓台县志略》《新修桓台县志》。14部旧志中,明天启《新城县志》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与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崇祯《新城县续志》、康熙《新城县续志》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康熙《新城县续志》、光绪《新城县乡土志》存于山东省图书馆;道光《新城县志》存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康熙《新城县志》、民国《重修新城县志》、民国《新修桓台县志》等桓台县档案馆有存。

新中国成立后,桓台县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展过修志,因三年经济困难而停止。 新编《桓台县志》始于1983年4月,搜集资料3000余万字,编写资料长编200万字, 至1990年11月定稿。新志时间上限1840年,下迄1987年,对某些事项的记述上溯源头。全志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附录,中置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建筑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管理、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俗方言、人物等21篇。

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总面积509.53平方千米。四五千年前,境内就有氏族聚居。境域辖属及名称历经变更,于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划长山县东部、高苑县南部、 临淄县西部建立新城县,县治驿台。1914年易名?水县,旋改桓台县。1940年4且28日,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清河专署。后隶属迭经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83年10月划归淄博市辖县。1987年全县辖6镇、7乡。县内地形较为平缓,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总人口45万,有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

桓台有光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1887年,3000余名农民直闯官府,抗捐抗税,迫使知县撤销了“合勺成升”增税法。1890年,新城县义和团焚烧洋教堂,成为山东近代史有名的“新城教案”。1912年,以学生张正源为首的民众赶跑了清知县,宣布桓台独立。 1927年5月,中共铁山特别支部建立,随之成立了中共桓台县委;12月26日,桓台人民积极参加了黑铁山起义,开展抗日斗争。八年抗战,桓台县大队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600余次,单独作战500余次,歼敌2000余人,拔除据点34座。

解放战争中,桓台县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400余次,歼敌2000余人,有218万人(次)民兵上前线,挖自卫沟108千米,出动小车、马车2600多辆,送面粉、粮食10 00万千克。 桓台县农业发达,素有“山东麦仓”美称。1987年,粮、棉、油、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2.6亿千克、373万千克、146万千克、5189万千克和234万千克。其中小麦总产量达到1.26亿千克。 桓台县为“建筑之乡” 。1987年,建筑队伍发展到5.5万人,桓台县建筑总公司所辖的15个公司中, 拥有三级企业12个,四级企业37个,五级企业110个;助理工程师以上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 建筑机械装备4.39万千瓦,已成为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集团, 承建的24层山东省外贸大厦,达到国家优质工程。全县实现建安产值3.4亿元,劳务收入1.15亿元,全县人均收入40%来源于建筑业。

桓台县的工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8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96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4756万元,有28种产品被评为市、省、部级优质产品。 桓台县自古以来被誉为“文献之邦”,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全县有各类学校370所,在校学生79445人;有桓台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个,广播播放站13个,影剧场7个,电影放映单位79个,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 文化站384个;全县有科研所5个,科研团体9个,各类技术人员12023人,科技事业大发展;全县有卫生机构493个,卫生技术人员1625人,病床619张,群众性防疫保健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有体育场1处,田径运动场7处,室内游泳池1处,足球场1处,篮球场19处,常年参加体育活动者达15万人。 桓台县人才辈出。历史人物有战国颜?、鲁仲连;西汉著名诗人辕固;明代王重光、王象晋;清代傅?、王士祯、徐夜等人。现代有胡凤林、高全铎、王全英、李志业等抗日英雄和苗海南、刘林祥、张聿和等知名人物。

新编《桓台县志》核心篇为《农业》篇与《建筑业》篇。《农业》篇记述了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及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情况, 全篇达5万言。建筑业单独立志,记述了建筑业门类、建筑业发展、建筑业管理诸方面内容,达3万余字。

新编《桓台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8版


基本信息

《桓台县志》桓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王松亭 主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年11月 3500册 1462千字 860页 498元

ISBN 978-7-101-05949-6

主要内容

该志为1992年版《桓台县志》的续志,上限1988年,下限2002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该志除概述、大事记和人物、镇与街道办事处、附录不占编次外,设23编108章,456节,各种表格186个,资料性地图、示意图36幅,照片614张,95万字。

桓台县位于淄博市偏北部,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交界地带。东接临淄区,西连周村区和邹平县,南靠张店区,北依高青和博兴县,总面积520.38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辖11镇、 1个开发区和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343个行政村, 8个居民委员会。有488950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75340人,分别比1988年增加26764人、40543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29个,500余人。

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略呈微波状。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热量较多,雨水集中,半干旱半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516.6小时, 日照率56.8%。年平均温度在12.5℃~14.5℃之间,呈逐年攀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524.3毫米。无霜期一般为194天。

境内有土地总面积780571.9亩。 其中,水域面积为63262亩,占8.1%,内有水面24787亩。 物产丰富,有矿产资源10余种,野生经济植物300余种,中药材300余种,水生维管束植物40余种,鱼类资源有7目11科36种。 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铜、钴、煤、硫、石油、天然气等。地下水资源1.663亿立方米。

桓台县人杰地灵,名士辈出。有战国时鲁仲连、颜斶;西汉初“齐诗学”创始人、博士辕固;明代兵部尚书王象乾,医药学家、《二如亭群芳谱》作者王象晋;清代文学家王士禄、徐夜,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士禛,武功将军王振隆;辛亥革命时期,有国民革命军少将庞梦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渤海军区特级战斗英雄李志业,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第十二梯队司令胡凤林等;新中国成立后,有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毕庆堂,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苗海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祖籍桓台)等数以百计的科学技术界、文化艺术界的尖端人才和军政要人活跃在海内外。

桓台县交通便利,纵有淄东铁路、山深公路、滨博高速公路和省道高淄路,省道寿济路横穿城区而过,11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铁路、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纽带,连接镇村道路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桓台人民一向以农为本,勤于耕作。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200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2亿元,比1978年增长47.74倍,平均每年递增17.6%,比1988年增长10.63倍, 平均每年递增19.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79亿元,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3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667元。 第一、 二、三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0.6∶29.3∶40.1、1988年的28.3∶51.3∶20.4转变为10.2∶60.5∶29.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首次低于1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72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4122万元。连续两年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

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吨粮县”到“双千县”和“小麦千斤县”的跨越。1979年,桓台农业开始推行定额劳动管理制度,1980年联产到户、到组,到1983年春,全县所有基本核算单位全部实行以户为单位的“大包干”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7年, 唐山镇兴旺村依靠政策、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建成108亩“吨粮方”,1988年建成“吨粮村”,1989年唐山镇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平均亩产达到1009公斤,整建制率先建成江北第一个“吨粮镇”,1990年全县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平均亩产达到1020公斤,整建制率先建成江北第一个“吨粮县”,连续13年获得大丰收。此后,逐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1991年,陈桥、高王、祁家等11个村实现亩产粮食超过1000公斤、亩均收入超过1000元,率先建成“双千村”。1992年, 全县粮田平均亩产达到1048.6公斤,平均亩收入由695元提高到1020元,实现由“吨粮县”到“双千县”的跨越。1994年,全县开始实施“小麦千斤县”建设计划,到1996年全县38.7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4.3公斤。以县为单位进行整建制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小麦生产探索出可行之路。到2002年全县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达到6∶4。每亩单产小麦468公斤,玉米613公斤。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

工业以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为契机促发展,工业强县地位日益突出。到2002年,工业企业强势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463家,职工128486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127.58亿元, 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116家, 产值92.17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24%。全县轻重工业比例由1987年的54∶46变为47.5∶52.5。外向型工业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商品出口结构由农副产品为主转为工业产品为主,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招商引资由境内合资转向境外投资设厂,组建跨国公司,工业强县的地位日益突出。

建筑业由传统行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桓台建筑业历史悠久。境内可鉴建筑有隋朝建筑华严寺、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建筑“四世宫保”砖坊等。1978年后, 全县建筑业开始复苏并逐步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至1981年,建筑队伍由6300人发展到2.5万人。 1987年,开始实行股份制经营,推行“一包四制”,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由传统行业向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1994年,起凤建筑公司在全县率先荣获全国建筑协会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1996年,新城建筑公司在全市率先荣获全国工程质量“鲁班奖” , 填补了全市无国家工程质量奖空白。到2002年,全县建筑企业由1988年的三级资质26家增加到三级及以上39家,其中新增一级5家、二级10家;从业人员由5万人增加到9.56万人;产值由4.5亿元增加到36.46亿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桓台人民一向崇尚学业, 尊重教育,热爱文化艺术。早在1265年即建县学,又称儒学。建国后,全县教育事业在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次曲折之后,随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1987年,累计教育投资1400余万元。1996年开始每年递增1000万元以上,占财政支出比数由1988年21.4%上升到2000年的31%。2002年,全县有各类学校118所,在校生67286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56777人,分别比1978年减少316所、26934人和12172人,比1988年减少237所、 7553人和14670人; 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由1988年99.38%、92.37%上升到100%,普通高中升学率由39.64%上升到67.02%;全县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9%, 高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8%; 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709人,其中大学本科745人、专科964人,比1988年增加1375人,其中大学本科增加636人、专科增加739人,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比数由1988年39.64%提高到49.03%。

境内名胜众多,有历史文化遗址121处,其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暂保单位2处。有水乡马踏湖自然风光游、王渔洋故里历史文化游和周家镇生态农业观光游3条旅游线路。1996年4月,对史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出土文物356件,在国内首次发现岳石文化“井”字型木构祭祀坑,出土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把中国文献史推前300年。文化事业团体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王士纪念馆、文管所、文管办、电影公司和书画院,11个镇文化站,298个村文化大院, 有美协、书协、作协、音协、剧协、影协、老年书画协、渔洋诗社、 中学生文学社,各种文艺演出队伍150多支,业余艺术团体60多家,农村电影管理站7个,农村电影队13个。

1978年后,全县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80年,县有农科所、农机站,公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 生产大队有农业实验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99人,其中大专学历占32.7%。 1986年,全县科技成果应用列入市“星火计划”42项。1988年,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至1991年,建立各类科研机构12个,科技示范镇、示范企业各3个, 示范村20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48人。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7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1.54%。1999年,首次实行党政主要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科技投入体系。至2002年,先后建立科研机构75个,专业技术人员16038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3.3%,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分别比1991年增长16.46%,比1995年增长3.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桓台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21世纪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分词: 桓台 县志